有人說商鋪如今是最危險的資產,投資千萬不要碰。真的是這樣嗎?

提起商鋪,總會讓人想起“一鋪養三代”。的確在過去信息渠道不暢通的年代,以少量實體購物店為主要經營模式的商鋪,利用商品價格不透明來賺差價,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投資一間商鋪,坐躺著收租確實是可以養活三代人的。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處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商品的價格高度透明,手握一部手機,足不出戶便可淘盡天下商品,不僅商品的種類齊全,價格也比實體店便宜很多。方便快捷的網上購物,成為年輕一代消費主力軍的首選,線下購物逐漸被線上購物取代,商鋪的商業價值在不斷下降。

有人說商鋪如今是最危險的資產,投資千萬不要碰。真的是這樣嗎?

那麼,傳統實體店面對強大的網購衝擊,未來真的會變成“雞肋”嗎?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應該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從商鋪整體投資前景來看,除了受網購衝擊,想要起到保值增值作用,至少存在以下幾個難以跨越的“障礙”:

一是隨著商品房價格的不斷上漲,商鋪的價格也水漲船高,單價通常是商品房的1.5倍,高的甚至達到3、4倍,那麼由於投資成本增加,資金回籠時間跨度變長,資金循環也較慢。

二是開發商在建造商品房時,都會附帶相應的商業配套,幾乎每個小區的周邊都分佈著規劃建造的商鋪,加之各類商業綜合體、商場和購物中心林立,導致商鋪產能過剩,利潤被攤薄。

三是隨著城市大開發的不斷推進,位置好的商鋪優勢無法保持永恆,商業中心轉移了,買的商鋪卻搬不走,就出現“昨日車水馬龍,今日門可羅雀”的慘淡景象。

有人說商鋪如今是最危險的資產,投資千萬不要碰。真的是這樣嗎?

四是商鋪的過戶費用太高,通常達到商鋪總值的20%~40%,即便產生了一些增值,賺的錢往往會被稅費稀釋掉,商鋪的流通性變差,轉手不易。

另外,如果與商品房相比較,商鋪的確沒有太多的優勢,比如在功能上不像商品房那樣還被附加了教育、就業、醫療等社會資源,受眾面很小,也是不易轉手的原因之一。

那麼從商鋪存在的這些缺陷看,兩個主要的賺錢渠道“收租”和“增值”都被封堵了,繼續投資的確存在一定風險。

有人說商鋪如今是最危險的資產,投資千萬不要碰。真的是這樣嗎?

但是,說商鋪是危險資產未免有些誇張,與網店比較,實體店商鋪仍然具有無法取代的優勢。

首先,實體店購物體驗感更強。網店的最大缺點就是,消費者不能親身體驗商品的質地,只能通過視頻或圖片來感受,而這種感受僅僅是心理上的,無法給予顧客帶來觸覺、聽覺、嗅覺等感官方面的刺激,而消費者在購物前還是希望所購買的商品能夠看得見、摸得著,不合適當場調換最好,並且滿足試穿、試嘗、試用等需求,但是實體店做到了這些。

其次,實體店購物便於客主感情交流。雖說網店的客服服務非常周到,文明用語禮貌待人,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畢竟要以眼神、語氣、甚至是肢體語言來表達思想傳遞情感,才能更好的讓人產生心靈共鳴。而通過電波傳遞情感,始終感覺彼此間隔著一層障礙。那麼實體店經營者與顧客之間的交流不存在任何障礙,更有利於客主間建立感情,多留住回頭客。

有人說商鋪如今是最危險的資產,投資千萬不要碰。真的是這樣嗎?

第三,實體店購物更方便維權。以社區商鋪為例,店鋪服務對象大多是小區居民,一旦買到假冒偽劣商品,抬腿出門就能找到下家,無需費口舌多理論,聰明的店主都會及時給予換貨或退款,遇到不合適的商品,也能及時進行調換。網店雖然也推出“七天無理由退貨”服務,但是終究要耽誤顧客時間,對於那些生活節奏快的人來說,是一種精力消耗。

第四,實體店並非完全失去了生存土壤。仍以社區商鋪為例,社區商鋪的本質是生活服務,聚焦周邊居民家庭生活需求,而那些果蔬魚禽、美容護膚、理髮洗浴、醫藥保健、車輛維修、託管培訓、房產中介等等經營項目,始終是網店無法取代的。雖然存在同行競爭問題,但只要善於鑽研,用心經營,一樣可以求的生存之地。

另外,相較於其它金融類投資品,實物類的商鋪還是比較穩妥的持有品。比如過去很多炒股的朋友,最後被套的被套,虧本的虧本,而商鋪終究是實實在在的物件,看得見摸得著,心裡踏實。而且很多電商界大佬目前已經嘗試開啟新型商業模式,紛紛佈局線下零售,今後隨著線上線下高度融合,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商鋪持有者也許還有新的發展轉機。

有人說商鋪如今是最危險的資產,投資千萬不要碰。真的是這樣嗎?

因此,經營實體店的老闆,如果能在增強顧客購物體驗感、提高服務質量水平、履行三包承諾、培養顧客感情、拓寬經營渠道等方面下功夫、花心思,把優勢發揮到最大化,就能轉化為經濟效益,把逆境變成順境,賺到比網店更多的錢,把生意做紅火其實並不難;而作為商鋪的房東,也要認清形勢,與時俱進,根據市場行情適當下調租金價格,與租戶取得共贏。不過,有投資商鋪想法的朋友一定要慎重,畢竟商鋪的輝煌期早已過去,回報率低於6%的商鋪千萬別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