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如果說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群是上海這座城市的靈魂和寫照,承載了百年來的歷史和鎏金歲月,那麼,當你來到上海外灘的時候,如果你有時間,請你一定不要錯過上海的九江路。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被譽為曾經的中國“華爾街”,鄰近上海外灘的九江路同樣也不例外。九江路,全長1553米,清同治四年(1865年)以江西九江改今名,俗稱二馬路。東起中山東一路,原西至西藏中路,現新開闢於19世紀50年代,僅有至外灘至今山東中路一段。因路東端近黃埔江纖道,所以一開始命名為“纖道路”。早在1844年,英國人托馬斯.顛地向居住在今九江路外灘一側的20多戶農民租賃十幾畝土地,經營航海中的打繩業務,所以這裡的早期也叫“打繩路”。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它低調地藏在耀眼的南京東路背後,悄無聲息,波瀾不驚。九江路沿線一帶多為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高層建築,建築風格以西方新古典主義和裝飾藝術派風格為主。這些立面驗證的建築鱗次櫛比,成為這條馬路的主體,華麗蔓延一地。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在同治四年,上海租界的外銀行,共有十家之多,大多集中於市中心區。當時在九江路的便有兩家:一家是阿加刺銀行,在九江路1號;另一家則是有利銀行,和阿加刺貼鄰。較後開設在九江路的有美國的花旗、大通,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荷蘭的安達,德國的德華等九家,我國的有華僑和聚興誠兩家。這是九江路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的由來。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九江路東首南側中山東一路15號原為華俄道勝銀行(國內首家中外合資銀行),1928年歸中央銀行後改稱中央大樓。混合結構,1901--1905年建造,是上海最早使用釉面磚貼面、電梯和衛生設備的建築。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立面為清晰的橫三段、豎三段劃分,中部為貫通兩層的壁柱構圖。內部空間繞中庭佈置,中庭置大樓梯,高三層,覆以彩色玻璃天棚。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九江路東首北側是中山東一路16號,鋼筋混凝土結構,1926年竣工。造型簡化的希臘神廟式樣。東、南立面飾複合式柱,2、3層上部飾簡潔的線腳。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外灘16號第二代主人是李百里洋行的蕭氏兄弟,1886年3月25日匯豐銀行從平治門手中轉地。匯豐銀行將房屋由2層翻造成4層。1897年則是合眾輪船公司和馬禮遜洋行行址,1911年日資臺灣銀行入駐。1927年重新建造大樓。1945年日本投降後,歸中國農民銀行使用。

九江路33號

住友銀行舊址,1916年11月29日日本住友銀行上海分行開業。行址在九江路1號。住友銀行(Sumitomo Bank,Ltd.)是日本的大商業銀行之一。創業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為住友吉左衛門獨資經營,到民國元年(1912年)變更組織,改為股份有限公司。總行設於大阪,上海分行開辦於民國5年11月29日。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該行資力雄厚,當時與三井、三菱、第一勸業、安田等同稱日本五大商業銀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兼併多家銀行,成為日本較大的金融壟斷組織。民國34年日本投降後,被中國政府指定中央信託局接管。民國37年改稱大阪銀行,1952年恢復原名。

九江路50號

原上海公庫,公和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1934年建造。該樓佔地:1301平方米,坐北朝南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風格為有特色的簡約新古典式建築。帶有裝飾藝術派紋樣。花崗岩飾面。立面中部飾貫通四層的六邊形巨柱。大廳高兩層,四周作跑馬廊,簡約的中國藻井式天花,中央為玻璃天棚。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三井銀行(Mitsui Bank,Ltd.)的前身是三井兌換店,成立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一說是1873年),光緒二年正式成立為銀行,是日本創建較早的民間銀行。早期曾為日本政府承辦公款的收支與出納業務,享有政府給予的某些特權。光緒八年“日本銀行”成立後,承辦政府公款收支和出納業務被取消。上海分行成立於民國6年(1917年),專辦進出口的匯兌業務。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該樓1930年為“上海公庫”,是舊上海市政府的直屬金融機構,除經營一般銀行業務外,代理市政府發行債,票及還本付息、保管市屬各機關及公共團體之財產、基金等。1955年3月起由房管部門管理,上海市財政局、上海市稅務局等單位使用。現為建設銀行分行。

九江路219號

聖三一堂,是著名的英國建築師斯科特爵士的代表作之一,因為它整個外牆幾乎全部用清水紅磚砌築,故俗稱“紅禮拜堂”。這座教堂是上海最老的基督教堂之一,也是上海早期最大最華麗的基督教教堂,也是聞名亞洲尤其是遠東地區的基督教教堂。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教堂正立面的羅馬風格體現在中間高、兩邊低的構圖,以及山牆面上分為3層的裝飾處理上,且有連續的券柱廊作為羅馬風教堂常用的立面構圖,但其簷口裝飾和券洞則完全為哥特式尖券,外廊的柱頭和拱券等細部也帶有明顯的羅馬風傾向。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教堂紅磚砌築的外牆與發券處夾有灰磚,呈斑馬紋,獨具上海地域特色。山牆正面中間有大玫瑰窗,下部是連續拱券窗。教堂中廳較高,頂部露尖拱狀木屋架,中廳和側廊之間採用形式簡潔的單根矮柱,並帶有明顯的柱帽,柱帽上支撐連續尖券拱廊。廳內列柱粗大而敦實,使人聯想起意大利中世紀的比薩大教堂的列柱。教堂內部空間採用羅馬風教堂的緊湊型佈局,內部光線幽暗,也頗似羅馬風教堂幽靜昏暗的室內景象。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墩堂內到聖所是安立甘式的半穹頂結構,大理石鋪底。西南側有副臺、小聖堂。東北入口內側有洗禮廊。入口門廊有券柱門廊、石柱、石板屋面。大堂中央盡端為大祭壇,花窗鑲嵌精緻的彩色玻璃聖母像,還有講經臺、讀經臺及雕刻細膩的洗禮池。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1893年,教堂東北角增建了同樣是磚木結構的方形鐘樓和距地48.46米高的尖頂塔尖,成為當時上海最高的建築併成為上海的象徵,被稱作“紅禮拜堂”。鐘塔內裝有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八音大鐘,聖詩的音韻傳至四方。如今,聖三一堂已成為中國基督教的中心—中國基督教兩會總部。

上海最華麗的基督教堂在這裡,有中國“華爾街”的美稱,卻很低調

三聖一堂是上海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西式建築,是上海開埠後,西方文化以建築學為媒介在上海的第一次集中展示,今兒影響了後來上海的教堂建築,為後來上海中西融合建築樣式做了最初的地域嘗試,各種建築與在這座建築中融合了上海這個極具地域特徵的東西文化交融點冰,並影響到了後來上海獨特的海派建築特徵的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