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店沒有前途?不,我們還能這麼做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IT產業有了長足進步。電商在零售中的份額逐年擴大,

實體店生意越來越難做。據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5.4%,佔社零總額的比重達到18.4%,較上年同期提高3.5個百分點。雖然佔據主導地位的仍然是線下交易,比重為81.6%。然而,相比電商25.4%的增幅,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只增長了9.0%。電商的增幅要遠大於線下實體店,原因主要在兩方面。

實體店沒有前途?不,我們還能這麼做

一方面是價格。實體店面需要承擔房租、稅費、人工等開支,電商則門檻較低,不用承擔房租、稅費,自己和家人就可以承擔運營的所有工作,賺到的錢都是自己家的。實體店的固定成本遠高於電商,在定價上先天不足。同樣的東西,消費者當然願意買價格便宜的東西,所以價格優勢是電商打敗實體店的重要原因。例如同樣一款某品牌的女裝,線上價格可以做到線下價格的三分之一。

另一方面是服務。我上週去一家母嬰店給朋友的孩子挑選禮物,當我在貨櫃前不知如何選擇的時候,我多麼希望服務員能過來給介紹下。但服務員卻在一旁聊八卦、玩手機,一副愛買不買的表情,購物體驗極差。既然這樣我為什麼不在網上買,還不用看人家臉色,電商客服還一口一個“親”的招呼。據統計,2018淘寶賣家全年發出17.5億個“親”。實體店購物欠缺服務意識,購物體驗差,讓大量潛在消費者選擇了網上購物。

實體店沒有前途?不,我們還能這麼做

然而把線上和線下決然對立起來是不科學的,線下依然是消費的主要場景。馬雲推出了“天貓小店”,劉強東推出了“京東便利店”,他們都看到未來零售的發展趨勢,是線上為線下賦能。做好線上線下的互動,發揮線上的數據優勢,提升線下的服務體驗,是未來零售的方向。

無論線上為線下引入多少客流,最關鍵的還是線下服務體驗要提上來。不然引流越多,破產越快。線下零售需要從價格和服務兩大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改變:

01實現價格趨同

線上商品和線下商品的價格應該縮小差距,一種商品在不同地區的價格也應當趨同。這麼做有利於保證商品品質,防止假貨橫行,也能保障商家的合理利潤,避免不合理競爭。例如在日本買護膚品,線上和線下價格是相同的,只是動動手指和動動腳指的區別。而且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地區的價格也是相同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機場商場的價格並不會比機場外商店的價格更高。

02提升服務體驗。

中國人並非做不好服務,就看有沒有“心”。現在說到做服務,讓人映象最深刻的就是“海底撈”。網上有個段子:一位網友在海底撈看到外面有人打架,於是自己站在窗戶前張望。這個時候海底撈的服務員去拿了一個椅子過來,並提供了酸梅汁,跟顧客說:“服務員已經去打聽打架的原因,請稍後。”段子未必是真,但體現了“海底撈”把顧客當家人看待的服務理念。

實體店沒有前途?不,我們還能這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