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持续干旱,北方或迎暖冬,真正的原因找到了

南方干旱持续

近几个月来,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出现持续旱情。统计显示,目前全国耕地受旱面积约2324万亩,146万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旱情较常年同期偏重,主要集中在江西、江苏、安徽、福建、重庆等省市。

以江苏为例,今年秋季以来,该省大部分地区雨水稀少,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盐城西南部及淮安南部近50天降水不足10毫米,为1961年来同期最少,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事实上,雨水的“集体罢工”,是从春季开始。从气象数据看,3月起雨水变少,梅雨期罕见“羞涩”,持续性暴雨“缺席”,一直到7月下旬,“高温少雨”在全省蔓延,“气象干旱”迅速发展。其中江苏西南部等地出现特旱。从春到秋,令人印象深刻的降水过程基本寥寥,除8月9日~11日受台风“利奇马”影响,江苏出现一场暴雨“解渴”旱情外,就只有10月小长假期间的一次雨水“短跑”。

气象专家分析,这与厄尔尼诺气候大背景有关。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8年9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过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气候持续造成影响。

专家表示,受厄尔尼诺影响,西北太平洋地区副热带高压偏强,东太平洋的海水变暖,本来冷却下沉的空气被削弱,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温度差值开始变小,整个环流的强度减弱。最明显的气象表现为:云雨不易产生,晴朗天气盛行。今年入秋以来,江苏各地确实出现冷空气弱、水气上不来,冷暖空气无法形成交汇等现象,因此难以形成雨水,气温居高。

南方持续干旱,北方或迎暖冬,真正的原因找到了

而受干旱所困的不仅仅是江苏,长江中下游地区近期迅速发展的气象干旱引人关注。中央气象台最新监测结果显示,7月下旬以来,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浙江、福建等七省持续高温少雨,气象干旱迅速发展。

北方或迎暖冬

中国气象局日前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11月进入寒潮多发季,也是寒潮爆发次数最多月。但是,未来十天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预计11月11日之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3℃,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幅度可达4℃左右。之后,冷空气势力增强,东北、内蒙古东部等地气温将偏低2℃~3℃。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从气候预测结果来看,2019年冬天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寒冬”发生概率几乎为零,但也不排除季节内的这个冷暖起伏变化。

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整体可能是一个“暖冬”。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此前曾表明,本次厄尔尼诺现象从2018年9月持续到2019年冬季,持续时长或超过15个月。

专家表示,厄尔尼诺发生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异常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冬天,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冷空气势力总体偏弱,加之偏强的中低纬西太平洋副高,利于引导低纬度水汽向我国华北、黄淮、江淮一带输送,导致该地区气温偏高、湿度偏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致使雾或霾天气过程生成和持续。

小百科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ElNino的音译,意为“圣婴”,主要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持续变暖,从而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厄尔尼诺事件一般2~7年发生一次,上一次厄尔尼诺出现在2015年至2016年。

南方持续干旱,北方或迎暖冬,真正的原因找到了

冬季,我国大部盛行来自高纬度的西北气流,常有寒潮和冷空气天气过境,气候寒冷而干燥。冬季风的强弱是导致我国冬季冷暖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东亚极锋锋区位置往往较常年偏北,冷空气活动也偏北、偏弱,而南方暖气团势力相对较强。据统计,近50年80%的厄尔尼诺年我国出现了暖冬,1990年代厄尔尼诺频繁发生,我国连续出现暖冬。因此,在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出现暖冬的机率较大。

同时还有干旱和洪涝。

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气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厄尔尼诺年的夏季,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哈得来环流加强,导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但西太平洋海温降低,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却使副高位置偏南。研究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对厄尔尼诺的响应要落后几个月,因而往往厄尔尼诺发生第二年这种相关关系更加显著一些。

另外,受环流形势的影响,冷空气活动比较偏南,加之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北上势力不强,因此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季风雨带也随之偏南,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以至发生洪涝,黄河及华北一带少雨并形成干旱。据历史数据统计,近50年来的大多数厄尔尼诺年我国夏季主要雨带都出现在淮河以南地区。比如强厄尔尼诺的1997年为50年来最干旱的年份之一,1998年受到厄尔尼诺滞后等影响,使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