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立四制、破三点”用群众获得感 检验专项整治成效

“从找水源,到建水池、铺管道,让300多户老百姓家中吃上清澈的山泉水,我们只花了12天时间。”“看得见摸得着,政府真的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慈利县苗市镇曾是矿区,因地质原因存不住水,基础较为薄弱,今年的持续干旱,造成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把群众反映的困难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高质高效解决了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的难题。

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慈利县委明确按照“四抓四促”模式,整体推进专项整治。紧紧围绕目标任务,精心制定1+8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实行“挂图作战”。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最突出的问题着眼、最具体的工作抓起,由县委常委领办整治任务,建立推动专项整治高质量发展的交办制、责任制、销号制、通报制四项制度,破除工作中的“堵点”“痛点”“盲点”,做到应改尽改,尽心尽力服务群众,让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有人办、马上办、办得好,用群众 “获得感”检验主题教育的成效。

聚焦脱贫攻坚,做实结合文章“通堵点”。把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作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全县8个方面的问题整改齐头并进、重点突出、成效显著。特别是在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方面,坚持靶向精准、全面摸排问题,坚持高位推动、多管齐下推动问题整改。如县纪委监委按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一季一专题”集中治理要求,牵头组织教育、扶贫等部门围绕平安校园创建、阳光食堂建设、阳光助学监管和监督执纪问责四个重点,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违规补课、食堂管理、滥发津补贴等问题,处理相关责任人员9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人,组织处理5人,追缴资金79.92万元,其中退还群众资金5万元,下发通报2期5起,点名道姓曝光16人次,起到了“严肃查处一个问题,整改规范一片”的效果。

聚焦民生难题,维护群众利益“疏痛点”。以百姓的呼声为“风向标”,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就在哪方面下工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如县就业服务中心针对全县新增就业贫困劳动力7212人的交通补助款318.19万元未落实到位问题,积极向县领导汇报,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10月21日县财政安排资金将补助款全部发放到位,切实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如在交通领域,有群众多次反映部分乡镇通村公路质量差,运输市场秩序混乱,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迅速实地察看情况,督促破损道路修复,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集中开展“打非治违百日行动”,取得良好成效。

聚焦村级财务,注重标本兼治“消盲点”。针对村级财务管理监督不力,引发涉纪信访高位运行这一问题,县纪委监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找准“病因”,开出“病方”,在全县各村(居)推行村级财务监督月例会制度,大力推广村账乡代管“象市模式”,探索出一条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新路径,得到了市委、市纪委领导高度认可,市电视台对“象市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湖南卫视也将在近期播报,县纪委监委牵头组织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象市镇召开了现场会。这一举措使得村财公开透明得以实现,基层治理水平得以提升,村务监督效率得以提高,基层信访举报得以减少,实现了让村帐“明白”,还干部“清白”的目标。据统计,2019年1-9月,全县共受理信访举报233件,同比减少141件,总量下降37.7%,针对村级财务问题共立案查处31件,同比下降59.7%。下一步,县委拟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方案》,将在全县更加深入推广这一模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疑,我有所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一系列真刀真枪的整改落实,换来的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率的不断提升。截止10月31日,全县查找出的853条问题,已完成整改468条,整改完成率54.87%。其中,各单位重点梳理出273条群众反映强烈,在主题教育期间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已整改完成147条,整改完成率为53.85%。 (慈利县纪委监委:陈亭屹 吴邦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