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歷史之初探蒲團吳王瓜圻

鄂州歷史之初探蒲團吳王瓜圻

鄂州歷史之初探蒲團吳王瓜圻


“君不見樊口山頭開宴,周郎陸弟流英盼。一時鵲起駕樓船,三國龍爭明祖練。歌梁舞館接江流,綿覽珠簾映日浮。對敵笑傾卻月陣,勞軍醉上散花洲...江北依然出蘆渚,城東不復辨瓜圻。”

清代詩人朱爾邁的這首詠《樊山廣宴亭》的詩篇氣勢磅礴,再現了吳王當年叱吒風雲的那段輝煌歲月。

吳王不但在樊口山頭“開廣宴”,釣魚臺“釣魚”,而且還在蒲團的瓜圻“種瓜”。傳說1700 多年前,還是“樊口山頭開廣宴”的時候,吳王乘船沿樊川水道西南樊湖行,一路水道彎彎, 沿途人煙稀少,大約離樊口十多里遠處,湖墩子上有一-座寺廟,吳王一一行下船遊覽,寺人迎吳王入寺歇息,吳王察看寺邊的一片空地, 即命隨行人員種上南瓜子,第二天居然就結出了南瓜,而且南瓜裡只有一粒南瓜...這就是吳王“一夜瓜、一 粒子”的神奇傳說,現在的瓜圻湖、送瓜溝(倒彎溝)、瓜圻村,也因此而得名。

但是傳奇的事情還在後頭,日前,我慕名來到蒲團瓜圻村,想不到我要找的人,好像是事先就在那裡等著我似的,首先遇到的是,瓜圻五組正在看“田缺”放水的張昌貴老人,一問並說明來意,他就熱心快腸地把我引到吳王瓜圻的遺址上,原來是湖邊的一個墩子。1700 多年前這個墩子肯定比這要高,緊靠邊的是武黃高速公路蒲團路段南側,現在已是梨樹一片,看樹老人叫廖祖利,與張昌貴原是熟人,他們熱情地介紹了吳王“夜瓜,一粒子”的神奇傳說,只不過他們說的是位避難的帝王, 並不知道是吳王,我聽完後說:“根據史 書記載,這位種瓜的帝王就是三國時期的吳王孫權,吳王瓜圻又名叫吳王西苑。”沒有想到,他們接口說:“那個村就是西苑。 ”我還以為聽錯了,他們重複了兩遍,說西苑住姓人家姓萬。

興奮之情,油然而生,今天還遇上了個“正著”,是李逵,不是“李鬼”。因為有兩個“瓜圻”之說,另說是縣西南十里(樊口)。

最後他們說,還有一叫夏國良的老人, 還要清楚些,他是三組的人,這個地方就是他們三組的地,我們找到了夏國良老人。這位於70多歲的長者,樸實爽快,不但講了“一夜瓜,粒子” 的傳說,還說了段真實的“傳奇”,他說:“當年走農業社大集體的時候。我們生產隊的瓜聽寺種了很多南瓜,後來那寺邊長出的南瓜里居然也是粒---_-聽他講完後,我不由感慨不已: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萬物精靈。真是無奇不有。提到瓜聽寺,他們說由於年久失修,剩下的磚瓦運去做了學校。寺前有一石碑,後也不知去向.....

據《武昌縣誌》載:“瓜圻在武昌縣西南。(統志)熊志作縣西南五十里疑誤。瓜圻縣西南十里,何頻詩序雲:“吳王種瓜於此。 ”《奧地紀勝)、(方輿勝覽》、(名勝志》並同。”

事實上,(統志》的縣西南五十里,不應是“疑誤”。因為當時從武昌城至樊口至瓜圻,水道彎彎,應是五十里。就是現在走大道,即鄂城樊口一吉劉一 瓜圻也有三十里, 由此可見(-統志) 五十里之說應是準確的,那麼《輿地紀勝》、《方奧勝覽》.《名勝志》的十里之說是錯誤的,因為縣西南十里是樊口。

據武昌縣誌:“(統志》載:“有送瓜溝。今名宋家溝。”苑園院在縣西南,本吳西苑,亦名瓜圻。久廢。”這一記載也是真實的。苑園院確已久廢,但“西苑”尚存,在瓜聽寺遺址不遠處的村子就叫“西苑”。吳王西苑實際上是吳王的一個種瓜基地。吳王經常帶領大子登到西苑躬髒。

當時,從樊川至樑子島。是吳王樊口成的水軍基地。種南瓜以充軍限。又可食,還可作王宮宴菜。這同時又是發展經濟。鼓勵戰膚。富國強兵。

今天,我們撣去那“書皮”的塵埃。庭開那*發黃”的歷史畫卷。追憶吳王三國那段歷史,就是要建吳都三國曆安文化名城。發展美口、梁子湖大旅遊:就是要打吳王西苑、瓜聽牌。開發能遊產品。發展定遊農業、觀光衣業,搞吳王西苑、瓜圻農業開發。我們可以做嘉吳王西範瓜斯的大文章,在遺址的武黃高速公路邊警高大的牌子。 寫上“吳王西苑瓜聽遺址”。吳王瓜圻寺我看也是可以恢復的。不燃的話來遊無的人連個落腳歌息的地方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