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一鎮了不得!一個“土豆”品牌,全國都知道了

-◇-點擊藍字 ↑【恩施發佈】關注

我-◇-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華誕。

70年,在人類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在恩施市三岔鎮人民的心裡,卻留下深深的發展烙印。

70年裡,三岔鎮廣大幹部群眾勠力同心、艱苦奮鬥、銳意進取,為全鎮經濟社會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一個充滿生機的新興城鎮正在蓬勃崛起。

黨建促脫貧 走上希望路

初秋時節,三岔鎮陽天坪陽光小鎮安置點,一幢幢住宅樓鱗次櫛比,一條條道路乾淨整潔,三三兩兩的安置群眾漫步其中,田鳳英就是其中一員。

易地扶貧搬遷激起了田鳳英一家

走出大山深處的渴望

搬出去,換種活法!

2017年下半年,田鳳英一家搬出祖祖輩輩生活的窮山溝,搬進寬敞的新房。

搬進新房的田鳳英,除在保潔類公益性崗位上班外,還在陽天坪土豆種植合作社內做上了土豆加工。在政府的幫助和自身努力下,田鳳英一人一年就能為家裡賺取4.5萬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建堡壘,布戰局,三岔鎮牢固樹立“圍繞脫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檢驗黨建看脫貧”的理念,始終堅持把抓基層黨建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

選優“領頭雁”,配強隊伍

2018年村(居)“兩委”班子換血完成,調整村黨支部書記13名,選優配齊班子89人,其中後備幹部28人。

班子年輕化,知識化水平大幅提升,幹部結構有效優化,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明顯提升。

選強將、派精英、建機制、強保障。三岔鎮精心排兵佈陣,優化戰略佈局。選派13名優秀幹部到村(居)任第一

書記,選派工作隊員到村工作與全鎮89名村支“兩委”幹部組建13個“尖刀班”,駐點領導兼任“尖刀班”班長。

幹部力量下沉,凝聚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補短板成果明顯。

田鳳英“挪窮窩”的故事,在三岔鎮各地上演。截至2018年底, 451戶1187人全部搬遷入住易遷安置點,在產業扶貧政策幫扶和百姓自身的努力下, 2445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種出“致富薯” 走好品牌路

恩施一镇了不得!一个“土豆”品牌,全国都知道了

“早上金蘋果、中午馬爾科,晚上洋芋果果做湯喝。”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三岔人的真實生活寫照。

如今的三岔鎮,土豆已經成為萬千村民的“致富薯”。

土豆成了品牌,飛出大山行情走俏,全國馬鈴薯大會在家門口召開……看著這些鉅變,鴉沐羽村村民周永忠控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有專業合作社的人做技術培訓,成熟了也由他們收購。

不愁品質,不愁銷量,乘著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東風,周永忠依託138畝土豆,已有20萬的保底年收入。放眼全鎮,像周永忠這樣通過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土豆致富、促進農村產業興旺的事例不勝枚舉。

恩施一镇了不得!一个“土豆”品牌,全国都知道了

馬鈴薯基地。

截至2018年,三岔鎮已經有1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種植馬鈴薯,面積擴大到3萬畝,畝產增加到1500公斤,銷售商品薯500萬公斤、種薯250萬公斤,加工100萬公斤,農民依靠馬鈴薯產業得到了更多實惠,實現了由產品優勢向商品優勢轉化。

土豆質量搞好了,品牌也要打響。政府主導積極申報國家地理產品標誌保護,企業主導創建全省、全國知名品牌和綠色有機品牌,農民主導創建科技示範戶,共同打造“三岔硒土豆”品牌。

2017年、2018年、2019年,該鎮連續三年成功舉辦“土豆花兒開”文化旅遊推介活動,各地專家、客商、遊客紛至沓來,土豆市場前景越來越廣闊。

以三岔馬鈴薯為標準的恩施硒土豆名片愈加閃亮,三岔鎮正在“中國硒土豆第一鎮”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引來安全水 走向致富路

“吃水難呀!

在燕子壩村“尖刀班”班長沈祥輝的印象中,缺水是困擾燕子壩村群眾的一大難題。過去,這裡的村民們靠天吃水,飲用的是屋簷水或者是水塘裡儲蓄的雨水。

面對功能性缺水的燕子壩村,沈祥輝同“尖刀班”成員商量後決定,採取興建水庫、改擴建水廠、實行管網延伸、小引水工程等多種措施,為百姓解決安全飲水問題。

2018年,燕子壩村完成16萬米的自然水管管網延伸、3個小引水工程的建設,解決了100戶村民的安全飲水問題。

乾淨的飲用水流進了農家

更是流進了群眾的心裡

水來了,產業發展有了水源保障,燕子壩村以務工收入為主的現狀得到了改變。“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在燕子壩村“尖刀班”的支持下, 木瓜花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落戶投產。

恩施一镇了不得!一个“土豆”品牌,全国都知道了

慶豐收。(陳國新 攝)

合作社運營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40餘戶,帶動周邊100多戶農戶發展產業,燕子壩人生活越來越幸福了。在三岔鎮黨委、政府的努力下,和燕子壩村一樣,其他村莊缺水問題得到了有效改善,人們生產生活發展瓶頸被打破。

為了解決安全飲水問題,三岔鎮歷屆黨委、政府堅持“一盤棋”統籌,高標準建設,確保源頭活水來。不斷興修水利,引來自來水,用好當地水。人們懂得水來之不易,在日常生產生活中,他們自覺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把每一滴水用到極致。

截至2019年9月,全鎮9414戶百姓的安全飲水問題得到了解決,產業發展供水也有了保障,140家農業合作社在三岔鎮各地紛紛建成投產,直接或間接帶動2860戶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

傳承與創新 走穩發展路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悠悠70載,三岔鎮,這個位於清江之畔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越來越散發出活力與朝氣。

三岔鎮文化站在1990年就獲得了全國先進文化站的稱號。

每提起獲得的榮譽,三岔鎮文化站老站長王金海總是一臉驕傲。

傳統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體現。三岔儺戲,獨具特色。“戴上面具是神,取下面具是人。”是對儺戲表演者最真實的概括。歷史悠久的三岔儺戲在已有記載的資料上就有29代傳承人,第29代儺壇傳人葉世軍便是其中之一。

恩施一镇了不得!一个“土豆”品牌,全国都知道了

儺戲表演 (陳國興 攝)

已經從事巫儺活動30餘年的葉世軍,2017年車禍後從臺前轉到幕後,變的是身處的位置,不變的是傳承儺戲的信念。

不能再上臺表演的葉世軍,在師傅的鼓勵下開始整理儺文化資料。2018年,在家人的支持下,葉世軍建立了自己的儺戲文化傳承基地,並結合時代特色研究新曲目。同時,利用農閒時節,同師兄弟們有組織地開展送戲下鄉、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弘揚民族文化。

在三岔,像儺戲這樣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在

政府和民間文化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三才板、耍耍等傳統文化的傳承之路也同儺戲一樣走得越來越順暢。

傳統文化的繼承為文化創新提供了基礎,要推動社會實踐發展和促進文化自身發展進行文化創新成為必然要求。

三岔鎮的“土豆花兒開”文化旅遊推介活動就是文化創新的典範。結合時代特徵,將文化、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薯道行”徒步觀光路線上儺文化、三才板、耍耍等本地特色文藝節目展演、民俗文化展示和特色土豆類食品品嚐活動有機融合,遊客在互動中獲得樂趣的同時又直觀地感受到毓秀三岔的文化魅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一代又一代人對文化的堅守,使三岔保留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傳統觀念的轉變、不斷地創新、社會力量的支援、新聞媒體的關注,讓三岔文化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和喜愛。

滄桑鉅變70年,開啟歷史新篇章。如今,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新三岔,在鎮黨委、

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正在書寫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答卷。

通訊員伍錫章

編審 | 曾 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