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易“早醒”,寶媽別抱怨,這樣做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

寶寶易“早醒”,寶媽別抱怨,這樣做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最近,小蘭時常抱怨,自家寶寶變了,不再是以前那個一覺睡到天亮的天使寶寶。

小蘭說,自家寶寶這段時間每天早上四、五點就滿床爬、滿床抓,不把爸媽鬧醒不罷休,鬧醒了還不算完,不陪著玩一兩個小時,他還要繼續鬧,等到天亮了,大人要起床了,他又要睡了。

可是大人不能像寶寶一樣白天也睡覺,於是小蘭和老公兩人都不得不強打起精神起床,一個開始忙家務,一個準備上班。

後來不得已之下,小蘭只得和老公分房睡,避免老公因為睡眠不足上班時出差錯。

寶寶易“早醒”,寶媽別抱怨,這樣做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

而小蘭自己,則點亮了新技能——一有空就能睡著。

附近很多寶媽聽了小蘭的抱怨,紛紛加入吐槽隊伍中,說自家孩子也是早早就醒,哪怕睡得很晚都會在四、五點醒來,折騰得一家子苦不堪言。

抱怨歸抱怨,寶媽們說得更多的,還是擔心早醒會對孩子的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儘管有人覺得習慣就好,但影響的確存在。

“早醒”並非“早睡早起”,負面影響真的有

俗語云:早睡早起身體好。但寶寶們的早醒卻不同於這裡的“早睡早起,而是真的會對寶寶的身體以及寶媽和家人造成影響。

寶寶易“早醒”,寶媽別抱怨,這樣做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


何為“早醒”

研究表明,新生兒一天累計睡眠時間在18-22小時,此後,隨著寶寶的成長,其他方面需求增加,睡眠時間會逐漸減少,2-5個月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大致為15-18個小時,6-12個月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縮短為14-16個小時,1-3歲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則為10-12個小時。

與之相反的是,隨著寶寶的成長,每天夜晚,寶寶的睡眠總時長則呈現遞增趨勢:

0-6周:8-9小時;

3-8個月:10小時;

9-12個月:10-12小時;

13-18個月:11小時;

18-36個月:10-11小時。

在此基礎上,0-12個月的嬰兒晨醒的理想時間為6-8點之間。因此,早醒的定義一般為:在寶寶夜晚睡眠總時長不達標的前提下,6點以前的晨醒。

寶寶易“早醒”,寶媽別抱怨,這樣做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


“早醒”的負面影響

一般而言,寶寶早醒的影響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寶寶本身,二則是家庭成員。

  • ​寶寶自身

夜間睡眠不足,影響寶寶的生長髮育。同時,可能對寶寶的早餐進食量造成影響。大多數早醒寶寶的早餐進食興致都不高。

此外,早醒寶寶大多需要補覺,隨之而來的就是晨覺延長,擠佔早上的活動時間。

然而,活動量不足卻會影響寶寶的午休、黃昏覺,進而再度影響到夜晚的入睡時間,導致夜間睡眠不足。

寶寶易“早醒”,寶媽別抱怨,這樣做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

但早醒往往不是寶寶自己能夠控制的,很可能第二天早上依然會在六點前醒來,久而久之,惡性循環隨之而來,甚至形成惡性生物鐘。

  • 家庭成員

正如前文小蘭的經歷,受到寶寶早醒的影響,夫妻倆的睡眠大打折扣,第二天又不得不強打精神進行白天必須進行的活動,長期累積造成的,是對身體的不斷透支,免疫力大打折扣,極易遭到病魔侵害。

然而,正如前文所說,寶寶早醒並非自己控制的,而是各方面因素影響所致。

寶寶易“早醒”,寶媽別抱怨,這樣做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


寶寶為何“早醒”?父母如何“解脫“?

除開真正的“早睡早起”——即睡夠了,自然清醒,大多數寶寶的早醒都可以稱得上是“人為因素”。

1、“晚睡晚起”

許多寶媽認為,既然有“早睡早起”,那麼很自然的就會有晚睡晚起,於是為了不讓寶寶“早醒,這些寶媽們試圖讓寶寶晚睡,認為這樣寶寶就不會醒那麼早。

但事實上,在生物鐘的作用下,哪怕是成年人也會在固定的時間醒來,何況是睡眠能力不夠成熟的嬰幼兒?

成年人可以在生物鐘作用下醒來,但理智告訴我們可以繼續睡,精神也的確不好,需要睡覺,很多人都可以再次入睡,可嬰幼兒的睡眠能力不夠成熟,一旦醒來,哪怕很困,也難以儘快入睡,反而因為精神不足而情緒激動。

人的睡眠是有階段的,一般而言,我們的睡眠階段相對固定,嬰幼兒更甚。

例如前文提到,寶寶的12個月寶寶夜間睡眠時長為10-12小時,如果已經形成睡整覺習慣,到了平常的睡眠階段截止時間,寶寶自然而然就會清醒。

因此,即便拖著已經很困的寶寶熬到很晚,他也不一定就會為了補足睡眠而晚起。

寶寶易“早醒”,寶媽別抱怨,這樣做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

解決方案:

持續一段時間每天把寶寶的上床睡覺時間進行調整,如晚睡的寶寶,以十五分鐘為頻率,每天向前推進15分鐘。

一般而言,1歲以內寶寶應在晚上6-8點入睡,1-3歲寶寶則應在晚上9點以前入睡,綜合寶寶夜間睡眠總時長,我們可以按照每天提前15分鐘的頻率逐漸調整寶寶的入睡時間。

此外,寶寶睡前一個小時,我們就需要停止逗弄、戶外活動等等會引起寶寶情緒激動的行為,營造良好的入睡氛圍。

在這一個小時內,可以給寶寶洗澡,在輕柔的音樂環境中為寶寶做嬰兒撫觸、按摩,輕聲哼唱搖籃曲、講故事等等,輔助寶寶進入睡眠狀態,白天的小睡同樣可以通過輕聲哼唱等營造睡前環境,輔助寶寶睡眠。

2、惡性循環

正如前文所說,在睡眠和活動形成惡性循環後,生物鐘的影響又會讓孩子每天清晨六點以前醒來,寶寶便很難有良好的睡眠習慣,早醒幾乎成了寶媽的噩夢。

解決方案:

惡行循環形成後,我們可以嘗試調整寶寶白天的小睡時間,相應的增加戶外活動時間。

一般情況下,寶寶的午睡時長應當維持在2小時內,晨覺和黃昏覺則應維持在一小時以內。

如果寶寶的惡性生物鐘已經形成,我們就需要通過寶寶的戶外活動時間逐漸調整小睡時間。

如小蘭家寶寶,每天早四、五點醒,七八點又會再次入睡,直到十點左右醒,午睡時間很自然的就被順延到了三四點,甚至是晚飯後,那麼我們就需要每天提前十五分鐘將寶寶叫醒。

例如第一天在十點整叫醒寶寶,第二天則是九點四十五,第三天則是九點半……以此類推,直到將寶寶早醒後的“補覺時間”縮短到一個小時,即正常的晨覺時間,這段空缺則需要用戶外活動或親子游戲“彌補”,消耗寶寶的精力,用以提前寶寶的午睡時間,逐漸調整寶寶的作息規律。

3、環境變化

早晨的陽光、鳥鳴、溫度變化、室外的聲音變化等等,都會影響到寶寶的睡眠。如果寶寶本身的對睡眠環境比較敏感,容易驚醒,環境就成了寶寶早醒的最大影響。

窗簾遮光度不高,陽光照進來會導致寶寶早醒。

窗戶隔音不好,屋外的鳥鳴、人聲等等,會導致寶寶早醒。

室內溫度控制不好,太冷、太熱等等,同樣會導致寶寶早醒。

寶寶易“早醒”,寶媽別抱怨,這樣做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

解決方案:

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提升寶寶對戶外光線變化、聲音環境的適應能力。

此外,戶外活動可以增強寶寶對室外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而不是長期呆在室內,溫度感受始終維持在一定的水平線。

堅持嬰兒撫觸、嬰兒操,提升寶寶的肢體活動量,改善寶寶的“驚醒”體質。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父母喜歡將成年人的睡眠習慣加在寶寶身上,從寶寶出生開始,就為寶寶營造了過於“良好”的睡眠環境,如白天拉上窗簾、保持房間安靜等等,這樣反而會讓寶寶更容易驚醒。

因此,我們建議,從寶寶出生開始,順應自然環境,白天不做特殊處理——即不營造所謂“良好”的睡眠環境,而是讓寶寶在有聲音、有光線等白天的正常環境中入睡,這樣也能提升寶寶對環境的適應力,改善寶寶的“驚醒”體質,不至於被清晨的細微動靜影響,形成“早醒”習慣。

寶寶不是寶寶的錯,抱怨雖是人之常情,可總有寶媽會把怨氣帶到寶寶身上,甚至怨氣極大,對寶寶的成長極為不利。因此,遇到問題先反思自身,趁早尋早答案才是最佳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