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海寶寺塔·銀川始建年代最早的建築


海寶寺塔位於銀川城北郊,周圍被一片湖泊環繞,當地人俗稱北塔。海寶塔四周地勢開闊,我們一出城區就遠遠望見它獨特的多邊形塔身。寺前是一片寬闊的廣場,山門前擠滿了販賣香火和算命求籤的攤販,如今這裡歸宗教部門管理,是銀川唯一的重點開放寺院,一年到頭香火不斷。進入山門,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韋陀殿和臥佛殿,規模宏大,建築嚴整。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海寶寺俯瞰,從前這裡位於一片湖心島上,人們需要坐船來此。

海寶塔始建年代沒有確切記載,據清人考證海寶塔原名應為“赫連寶塔”,為南北朝時期大夏國創始人赫連勃勃所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曆史。大夏國是十六國時期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地域包括今日的寧夏全境、蒙古西部和陝西北部,建都統萬城,曾一度攻陷長安。赫連勃勃是匈奴夏后氏後裔,因而取國名為大夏,這也是寧夏得名的濫觴。北魏滅大夏之後,改其地為夏州。唐末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鎮夏州,被封夏國公,賜姓李氏,從此割據一方。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海寶塔

海寶塔位於寺院正中一座四方高臺上,塔門東向,前出抱廈,券門前有木質對聯曰:“百丈金塔感世聞新貌,千年禪舍今朝顯莊嚴”,一望便知是今人所作。塔高九層,塔剎也是綠色琉璃桃形,每層四面置四個大券門,兩側凹簷下設置兩個小券門,外觀形似一個繁體的“亞”字,這樣每層就有十二個券門,在我國眾多古塔中是極罕見的。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海寶塔寺。

海寶寺最後一進院落為高臺建築,玉佛殿與塔基通過一座廊橋相連,形制獨特。我們站在臺上憑欄眺望,海寶湖碧波盪漾、綠柳成蔭。寺廟管理人員告訴我,海寶寺這塊地方從前是一個小島,每年四月初四廟會時,人們大都從北門坐船來此,當時的銀川城被水圍繞,有城外“七十二連湖”的說法。解放後,人們開始大規模圍湖造田,很多天然湖泊被填平改造成農田和住宅區,銀川附近的湖泊開始銳減,近年來雖經大力恢復,也遠不能同舊日相提並論了。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海寶塔門,當時因為內部修繕,未能登塔。

從海寶塔出來已經是下午,我們沿賀蘭山路驅車向西,經過閱海、陳家湖和西湖,沿途新建的小區一律都冠以“枕水”、“碧水”、“水灣”、“水岸”的名稱。我們正前方就是氣勢磅礴的賀蘭山,隨著汽車的行駛,山勢開始從朦朧變得清晰,繼而呈現出流動的線條,猶如一匹匹奔騰的野馬,古代遊牧部落稱駿馬為“賀蘭”。正因為有了賀蘭山這道高聳的屏障,才使銀川平原免遭西北戈壁風沙的侵蝕,孕育出輝煌的文明。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河蚌繪·海寶寺速寫。

西夏王陵·一個王朝的蒼涼背影

西夏王陵位於賀蘭山下臺地上,東西寬約4.5公里,南北長約10公里。在這片總面積約5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分佈著9座帝陵和250餘座陪葬墓。如今最南邊的一、二、三號帝陵開放為西夏王陵景區,景區門口牆上寫著巨大繁瑣的西夏文,有遊客說是景區名稱“西夏王陵”,也有人說是國名“白高大夏”。我們經過查詢,確定是“白高國大”四個字,白高國是西夏政權對內的自稱,漢語譯音為“邦尼定”,因党項人尚白,故而得名。“大”字則是類似於“大宋”、“大明”一類的美稱,按照西夏語法要綴在詞尾。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北宋、遼、西夏疆域圖,同時期並存的政權還有回鶻、吐蕃、大理。

陵區背山面水,居高臨下,海拔在1200米左右,既能俯視整個銀川平原,又能遠眺黃河;山前雨量稀少,乾燥而溫暖,適於開挖地下深層墓室;而且陵區遠離賀蘭山洩洪溝通道,避免了洪水的危害,是塊風水寶地。西夏文獻中,記載了每位皇帝對應的陵名,卻沒有記載埋在的具體位置,於是考古人員只能用編號來標示每座帝陵。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西夏王陵·泰陵,標誌性的陵塔。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裡是一片唐墓,直到1972年考察後才確認為西夏王陵,之後逐步確認了墓主身份。遊覽車首先把我們帶到三號陵附近,三號陵是各陵中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經考察為西夏建立者李元昊的泰陵。李元昊是拓跋思恭後裔,繼承了祖上“西平王”爵位,坐擁沙洲、瓜州、肅州之地,於公元1038年稱帝。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李元昊半身塑像。

李元昊在此後的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中,西夏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然而在戰場上智勇雙全的李元昊結局卻極為窩囊,晚年他荒唐的強娶了兒子寧令哥的未婚妻,父子關係急劇惡化。寧令哥憤怒中割掉了李元昊的鼻子,李元昊因傷勢過重不久去世,結束了他虎頭蛇尾的一生。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河蚌繪·西夏王陵復原結構圖,泰陵。

泰陵大致坐北朝南,由三層城牆環繞,最外層牆體已經塌毀,僅在四角還能隱約看出角臺遺蹟。外城南面為兩座對稱的圓形闕臺,據考證初建時為喇嘛式佛塔,外牆為紅色,如今只剩下兩座高約十餘米的生土墩臺。闕臺後面是兩座對稱的碑亭,亭內石碑已在夏末戰爭中被毀,現僅存方形臺基。臺基上的碑亭為圓形建築,前些年曾出土了四尊石刻力士,推斷為石碑支座。月城和內城的高大牆體呈風化的生土結構,上面排列的小孔是當年木結構簷廊的遺蹟,吹了千年的風磨平了生土的稜角,像一排排殘留的牙齒。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泰陵陵塔

獻殿後面的陵塔是西夏王陵的標誌性建築,塔殘高24米,外牆生土呈魚鱗狀,像一個融化了的冰激凌,據說是大火燒過的痕跡。雖名為陵塔,但已看不出塔的外形,只剩了一個蒼涼高聳的巨大封土堆,在夕陽下孤獨的指向天空。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散落在遺址上的花磚。

城牆四角都築有高大的墩臺,月城正門是牌坊形制,內城正門為五間兩進,兩側為對稱的圓形塔狀陵闕,如今木結構的正門已塌毀,為保護臺基,上面用木板搭建了通道,兩側陵闕墩臺尚存。從南門進入陵園內城,迎面是一座八角形臺基遺址,這是陵區內最重要祭祀的建築——獻殿遺蹟。遺址內散落著很多方形花磚,是當年的遺物。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陵塔前面有一座巨大的深坑,相傳是元軍當年掘墓的遺蹟。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王陵地面建築構件,妙音鳥。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王陵建築構件,大殿鴟尾。

西夏後期,蒙古人開始崛起,由於西夏扼守在西域與中原的要衝“龍城故道”上,阻斷了蒙古的西進之路,成為了蒙古第一個要消滅的國家。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宣佈討伐西夏,一路上勢如破竹,第二年成功奪取西夏北部重鎮黑水城,戰報傳來,夏獻宗竟被活活嚇死。至1227年夏天,西夏國都中興府已被元軍重重包圍,是時銀川周邊突發強烈地震,城內房倒屋塌,軍民死傷無數,西夏末帝李睍感到天要亡國,遂遣使出城請降,立國189年的西夏至此滅亡。陵塔前面有一座巨大的深坑,相傳是元軍當年掘墓的遺蹟,我們站在坑邊,那場慘烈的戰爭彷彿穿越時空,歷歷在目。

寧夏銀川(2)·手繪還原西夏王陵真實的樣子

河蚌繪·西夏王陵速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