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其余六国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小胡子v


行百里而半九十,在战国前期能够成就六国的因素,到了后期反而就六国衰落的原因了。

秦国在秦献公之前,几乎亡国。阴晋之战,秦国倾举国之兵50万,居然被吴起5万新军击败,河西之地尽数被魏国夺去,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当时的秦国,情状之惨,堪如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山东六国皆视秦国为蛮夷之邦,不屑与之为伍。秦国几乎要淡出国际主流社会之外了。秦国国际情况不好,国内情形更是糟糕。在经历了“”四世之乱”后的秦国,政治局面波诡云橘,充满重重危机。

(秦国国势危急时)

内忧外患之下,在魏国流亡29年的公子连被迎立为新的国君,是为秦献公。秦献公没有立刻带领秦人反击六国,而是带着秦人往西发展,打下了西部两个郡的土地用来做秦国的战略后方,随后才开始进行了一些移风易俗的改革,比如废除人殉等。秦献公还趁着韩魏交战,出击过魏国河东,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秦国这才再一次出现在国际主流视野。

然而,秦献公致力于削弱奴隶主的改革并没有得到施行,就在一场战斗中因伤去世了。秦孝公上任后遍发求贤诏,延揽天下才俊。公孙鞅被景监推荐与秦孝公彻谈三天三夜,由此奠定秦国的改革基调。

魏国率先改革,提拔了一大批的平民人才进入朝堂,一时间人才济济,国力强盛。魏国的改革因此成为六国改革的样板工程。公孙鞅在魏国待的年头够久,他很快就发现了魏国改革的弊端,宗族势力过于沉重,阻挠了改革往更深层次的发展。魏国朝堂上的人才,到了魏惠王时期,就已经很多出身于公族了,因为魏国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公孙鞅本有大才,原来是在魏国大梁闲居,可是魏王却不能用。后来的张仪、公孙衍、范睢等人莫不如是,这些给魏国带来了极大伤害的人原先都是魏国人。


(秦国新军是变法的成果之一)

其实,这种人才流动机制,直到科举制度建立起来之后才逐渐完备。

公孙鞅看到魏国出现的这种情形,就把整个秦国当成了绩效主义的大型实验室。公孙鞅首先大行中央集权,打击豪强,使得秦国上下利出一孔。同时,他又把秦国朝堂上的官职向公众开放,设置成20等爵位,以耕种土地和战场杀敌作为指标,并且设置了大量的官吏用来确保这种制度被推行。所以,当时的秦国社会是以吏为师,大量的秦朝官吏走向田间地头,跟农民们宣传新法。

如此一来,秦国的社会阶层被彻底打破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产积极性,战斗积极性热情高涨起来,秦国的变法仅仅数年就已有小成。

秦国的变法内容,其实并不新鲜,其他国家也都有间谍探子来到秦都考察,他们做了详细的汇报给了各国国君。既然秦国的变法取得了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什么其他六国不照本宣科,例行变法呢?

这是因为秦国变法是一次彻底的制度革命,从政治改革入手。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从上到下推行,令出必行;最大的坏处是由于变法损害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会受到强大的反制力量,甚至会激起叛乱。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地位往往是伴随着政治地位出现的,只要是奴隶主贵族,就会得到大量的继承和封赏。现在,秦国的变法,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全都取消了,都变成了要靠耕种和军功才能获得爵位了,哪怕是皇子也不例外。


(战国后期秦国的版图)

同时,商鞅变法还严格执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统一了度量衡,由国家行政力量掌控经济;设置了保甲连坐,加强了对社会底层的管控力度;秦法的严密程度,甚至连农民耕种的细节,诸如翻土深几分这样的事情都有明确的规定。商鞅通过事无巨细的法令,将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设计精准的钟表,一切按部就班。由于法令太过繁杂,一般人难以掌握,所以,商鞅就搞了一个干部速成班,培养了大量的吏员,由这些人分散到地方,充任秦法施行的第一线。同时,商鞅还设置了考成法,对这些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从而实现政令通达,不至于变法内容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鞅变法的精密程度是后世的各种变法都不可能相比的。后世的变法往往只是在经济方面修修补补,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很少。一旦涉及到政治改革,变法者要么被下课,要么人亡政息。如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莫不如是。战国时代,山东六国的变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同时,其他六国深陷中原争霸的泥潭,他们为了争夺眼前的微末小利,或者为了在战国末期越来越频繁剧烈的兼并战争中求的生存,不得不急功近利,采取了政治改革的同时,又想鱼和熊掌兼得,不想过分得罪原有既得利益集团,维持国家稳定,应对外来威胁。因此,这些国家的变法往往不能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成为国家君主集权集中全部国力以争天下的障碍。秦国却没有这样的顾虑,他们能并敌一向,有着稳固的后方给施行变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秦国启动了一统华夏的战争机器)

秦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末期的首强,是因为秦国的变法一直被坚持了下来,法家思想得到了秦国上下的认可。秦国的变法是最为彻底的,秦国的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是执行的最为坚决的,这使得在同样的国力条件下,秦国能够动员起比其他六国更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如果假以时日,其他六国也会慢慢过渡到秦国一样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只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车轮已经启动,不会再给其他六国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


而知而行的历史


衰败是没有的,只是进步得不够快而已。

而且7雄之所以是雄,是因为他们都崛起过,有一定的机会一统天下,但错失了机会。

魏国魏文侯的时候依靠吴起崛起了,威武卒打遍天下无敌手,一度占领河西之地把黄河当内河,如果他活的久一点,假以时日,灭秦而后一统天下的可能是魏国。但他死后,儿子魏武就差远了。居然把吴起赶得跑到楚国。错失大号机会。可惜啊!

楚国得到吴起一度强盛,打败魏国,但还是后来的儿子不行,害死吴起后基本断送了崛起成为第一大国的机会。

赵国赵灵王崛起过,一度灭大国(中山国)击败匈奴,扩国土,但因为培养继承人理念出了问题导致分裂,自己也非正常死亡。没能延续发展势头。可惜。

齐国一直很强,一度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但那一回燕国牵头,6国联合,名将乐毅领兵,把齐国打得之剩下两个城了,这一次伤筋动骨,再也没有称霸天下的实力了。

燕国本来在灭齐那年,也有机会把国土翻几倍,一跃成为超级强国。可是老燕王偏偏这时候死了,儿子听信谗言把乐毅撤了。最后给齐国翻盘了。悲痛啊

韩国国家位置不好,确实没什么机会。一直被动挨打。

综合来讲就是在培养继承人方面有问题,圣王出过,巅峰过,但到他儿子那里就悲剧了。秦国没出什么昏君,于是顶住了6国的联合进攻。成就了一统。


横店副导演雨木师兄


秦国自公元前770年获封岐山以西之地,正是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以来,历时五百余年,最终由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那么为什么秦国一个边陲小国能够一统天下,那些曾经无比强大的山东六国,为何会成为了牺牲品呢?

其实直接的原因就是山东六国连吃败仗,丧师割地,势力越来越弱小,最终再无自保的能力。

就像是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得那样。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之所以最终败落,就是因为屡败于秦。而六国之间又相互攻伐,互相内耗,最终秦国愈强而六国愈弱,结局自然也就不能避免了。

魏国

魏国自文侯重用李悝变法一来,成为了七雄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再加上吴起为魏国训练出的魏武卒,使当时的魏军所向披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独面对魏国的进攻。

尤其是秦魏两国在西河郡的争端上,秦国始终被魏国压着打。后来魏国衰落,秦国抢占西河郡,还由此演变了出了一个成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那么如此强大的魏国,到底是怎么衰落的呢?

一切还得从庞涓、孙膑的恩怨讲起。

魏国第三代君王魏惠王重用庞涓,但庞涓却迫害孙膑,最终导致孙膑双腿残疾。后来孙膑逃往齐国,与齐国名将田忌合作伐魏。桂陵、马陵两场大战,最终以庞涓、太子申双双毙命,魏武卒几乎全军覆没而告终。

从此魏国便失去了霸主之位,成了一个二流国家。但此时的魏国还处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阶段,虽然国力难以称霸,还依旧能与齐、韩两国合纵,南败楚国于垂沙,东破秦军与函谷,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真正让魏国走向衰落的,还是因为伊阙之战。

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出联军二十四万,扼守函谷关,以阻秦国东进之路。秦昭襄王派出左庶长白起出兵迎战,于伊阙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魏国主将公孙喜也在乱军之中被杀,从此魏国一蹶不振,彻底沦为了秦国脚下的蚂蚁,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齐国

齐威王在位之时,重用邹忌变法,再加上孙膑、田忌这样的人才,一度让田齐政权重现了齐桓公时的荣光。在马陵大败魏国之后,齐国就接过了魏国手中的大旗,成为了新的中原霸主。


威王、宣王、闵王三代,中原大地始终都是齐国表演的舞台。

齐宣王在位之际,趁燕国子之之乱,出兵入侵燕国,险些将燕国灭亡,从此齐燕两国便结下了深仇大恨。

闵王在位之际,齐国先是先是出兵破楚,然后破秦,之后破燕,随后又在宋国的问题上与曾经的盟友韩、赵、魏三国发生争端,最终独吞宋国,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国伐齐”,齐国一时间近乎灭亡。

虽然后来田单辅佐田法章复国,但国力再不复从前。再加上秦国远交近攻战略的迷惑,齐国近四十年未动刀兵,灭亡也是早晚的事了。

楚国

楚国最巅峰的时刻,就是楚怀王即位的时候。但楚国的衰落,也是从楚怀王开始的。

公元前312年,楚怀王被张仪所欺骗,自绝于齐国。

发现自己上当之后,楚国开始派出大军伐秦。结果丹阳、蓝田、召陵三战皆败,楚国顿时名声扫地。韩魏两国趁机攻取楚国,抢占了楚国大片土地。昔日的南方霸主,彻底开始走向衰落。

但让楚国真正一蹶不振的,还因为鄢郢之战的失败。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大军伐楚,一直打到鄢城脚下。鄢城乃是楚国拱卫都城的重镇,楚国在此严密防守,结果白起放水倒灌鄢城,淹死军民十余万,鄢城遂破。

鄢城一失,郢都无险可守,只能放弃。楚顷襄王向东逃窜,最终定都于陈。

此战之后,楚国直接痛失西南半壁,从此只能苟延残喘,再无霸主地位可言。

燕赵

作为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掰手腕的军事强国,赵国的崛起,始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强大骑兵的建立,使赵国迅速崛起于六国之间,成为了谁也不敢忽视的存在。但随着沙丘离宫的一场政变,一代雄主武灵王被活活饿死于宫中,赵国雄起的脚步也就戛然而止。守旧势力的重新上台,意味着赵国的命运将与韩魏两国一样,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但真正让赵国沦为二线国家的,还是那场决定战国走向的长平之战。

白起于长平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让邯郸城成了白色的海洋,人人戴孝,个个哭丧,彻底掘了赵国的根基,让赵国再也没有了与秦国正面抗衡的实力。

而燕国与赵国的境遇何其相似。

燕国的崛起始于昭王。

燕昭王千金买马骨,觅得良将乐毅。几十年厉兵秣马,一朝伐齐,竟让这个东方霸主轰然倒塌。乐毅伐齐之际,可谓是燕国的巅峰。

可惜燕昭王去世之后,燕惠王骑劫换乐毅,导致伐齐功败垂成。紧接着燕国内乱,燕惠王被杀,权臣公孙操扶立燕武成王。

结果从武成王这一代开始,连续三代燕王沉迷于伐赵。结果燕赵两国就在互相攻伐之间,国力越来越衰弱,最终到底燕赵之地彻底沦为秦人的跑马场。

韩国

韩国在七雄之中,始终都是最弱小的存在。

首先韩国在三家分晋之时,土地就是最少的;然后韩国地处中原,占据四战之地,无险可守,只能沦为各路强国的附庸,坐视国土一点点变少又无济于事。

唯有韩昭侯在位期间,任用申不害变法,使韩国迅速强盛过一段时间。可随着韩昭侯的去世,韩国又再次衰落下去,直到成为第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吃瓜君说

纵观六国的兴衰史,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离不开明君贤臣的合作。

这其中明君的地位尤为重要。

山东六国从来不缺乏人才横溢之辈,缺少的只是英名的君主。

秦国其实也是如此。

只不过秦国比较幸运,从秦孝公开始,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秦始皇七世,竟无一昏庸之主。

反观山东六国,楚威王、齐威王、燕昭王、赵武灵王、魏文侯、韩昭侯这些明君,都是昙花一现,将国家带上一个高峰之后,全都被后世子孙所挥霍。

所以说,秦灭六国,真的是天命所归。


历史吃瓜群众


六国并没有衰落,只是秦国发展太快,相比之下六国就显得衰落了。

魏国

魏国是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春秋末期,晋国的公族和宗室势力的衰微,为卿大夫实力的增长,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分晋国,而魏国就是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战国初期,魏国凭借魏武卒称霸中原,是中原最为强大的军队,曾经以5万军队击败了5倍于自己的秦国军队。魏武卒巅峰时期有5~7万人。



赵国

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战国中期,关东之地,魏、齐、楚都已势微,赵国成为中流砥柱。

赵武灵王继位,赵国势微,连周边的小国中山都时常来骚扰,为了国家的强大,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

《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装,即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

这一改革,彻底改变了战国的窘境,赵国灭了中山,出击匈奴、西边林胡、楼烦,到达云中、九原。“攘地北至燕、代”。

赵国成为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强大国家。

韩国

三分晋国,韩国是最弱的一个。但韩国占据中原膏腴之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韩国是铁最多的国家,韩国军队的装备是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韩国的弩箭当时最为强大,据说射程达到了800步,近距离穿透力极强。

燕国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偏安北地,没有那么多的纷争,虽然燕国受制于贵族制度,发展不多,但燕国也在像北地扩展领土。

齐国

齐国很富有,曾经一段时间也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齐国没能统一六国,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的个人独断。五国伐齐,齐国差点灭亡。齐国就丧失了统一六国的能力。

楚国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土最为广阔的。战国时期楚国没能统一六国,根本在于楚国的国君个人能力不足,再者就是楚国“封君”,阻碍了楚国的发展。

蓝田之战大败,统一六国更加渺茫。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再者,楚国吸收了中原文化,没有了进取精神。战国时期楚国的楚国,再不复先祖的荣光。

秦国

秦国占据关中,而关中乃是“周朝”龙兴之地。粮食产区,土地肥沃,而且多勇猛之士。

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取得巴蜀,有了足够钱粮支撑,秦国才能在短短10年之内扫平六国。


二十有惑


秦国在逆境中,奋法图强,奋起之追,开疆拓土,实行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激发人的积极性。秦灭义渠,灭统巴蜀。赵国胡服骑射,尚武,军力强壮,灭中山国。驱匈奴拓疆土,败于用赵扩纸上谈兵,被秦坑杀四十万大军,走向灭亡。魏国用吴起李悝招人才,练武卒,。魏亡于不用人才。如张仪等,用庞涓惩孙滨,用庞涓攻赵,孙滨让田忌攻魏国的国都大梁,又在马麟逼死庞涓,开始败亡。招人才而不用。楚国用吴起,变法,强大 ,不成,逼走伍子胥,为贪600里地,断了与齐国的联盟,逼死屈原。败亡齐国偏远不思进取。韩国四战之地。燕国远。秦国连出7个明君,变法深刻有效,郡县中央集权制,其余六国只出一个明君主,变法不深刻。





用户6663864333286gun


山东六国谈不上衰弱,只是和秦国相比,有些跟不上潮流了

世人都知道商鞅变法,只是一次彻底而完善的封建主义改革,本是卫国人的商鞅在秦国数十年耕耘,从军政,百姓,生产,法律,爵位以及特权等各个方面对老旧的秦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主要的目的是把国家大权从贵族的手中集中到国君手里,并以此激励全国将士战场用命,激励百姓努力生产同时又以连坐法等严格控制百姓的行为,使得大秦从此生机勃勃,奠定了其一统六国的物质基础

但是你知道吗?早在商鞅变法之前,六国就已经变法

在齐国有邹忌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是申不害变法,赵国有武灵王胡服骑射,魏国则是李悝变法,燕国也曾尝试过变法,只不过比较失败。六国的变法其实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只不过没有商鞅变法那样彻底罢了,效果自然也没有那么好,与大秦相比,六国自然就显得衰弱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秦国,经历商鞅变法,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国家机制更加健全,确定中央集权,军事上,奖励军工,达到了强兵的目的。而且历四世传承,换君不换制法,还在基础上加了没有的,使制度更加健全。

魏国是最先变法的国家,魏文侯李悝变法,建立魏武卒更是战国少有的军事强兵,变法涉及到世族利益,李悝中途夭折,法治不健全,还是人治,后代没有继承完善,反而穷兵黩武,直到马陵之战,魏武卒消亡殆尽,魏国开始走下坡路,无良将,无强兵。

齐国距离秦国最远,秦国一直与齐国交好,所以各代一直没有图强,反而有点夜郎自大,所以差一点被燕国灭国,即使后来明君强臣,但是已经晚了,免不了被秦吞并的命运

楚国地大物博,通过不断吞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增强国力,进入战国,通过吴起变法,达到最强,称霸战国,后期怀王还是没有能够摆脱世族控制的命运,一步步走向消亡。

燕国是战国的老牌王国,也与秦国交好,与齐赵之间战争不断,内部相争不断,虽然乐毅变法强国,终因当位者猜忌,将相离国,国势衰落!

韩国为七雄中的最小国,因其兵器,为各国所惧,号称劲韩,经历申不害变法,但终因,国小人少,被战争打空了国力,第一个被秦国所灭。

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制,虽然年老昏庸,做出二王分治的荒唐之举,但是文惠王也是一代明君,纳贤良,才使得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可以独自与秦国抗衡国家,长平大战之后国力一蹶不振,北秦国所灭。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兴旺,要几代明君强臣才可以,虽然赵,魏,楚,燕经过变法,国力昌盛,但终因后代乏力,难以为继。秦国始终坚持法治,治国强兵,虽然做出了一些损害国力的事情,处死白起,但国君可以知错而止,秦国才会一步步强大,统一六国!


微步同


秦灭六国原因非常多,第一秦国运气很好,其他六国不是没努力过,韩国有申不害,燕国有燕昭王,楚国有吴起,赵国有赵武灵王,魏国有李悝,齐国有邹忌。其中赵魏两国差点灭了秦国,不过因为内部原因没来得及下手。齐燕两国互相伤害(齐国被燕国残血前揍残了魏国,等于给秦国开了道)。第二,秦国虽然属于冒充的老国(论资历也只比三晋早点,但比三晋前身晚的多)但秦人吞下的关中本身就是西周的龙兴之地,盛产悍勇之士。耕种技术继承周朝,并不比六国差。第三,地域上来说,秦国虽然也有不少邻国,但都有自然屏障可以进退自如。三晋地理可以说非常奇怪,三晋互殴时,经常冷不丁就围住对方都城。第四,秦国改革力度相当大,相比之下,楚国改革力度远不如秦,贵族势力太大,被灭太正常不过。


清风知水


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呢?就是一代版本一代神,代代版本玩盖伦……

可能有些人听不懂,因为这是游戏上面的一句话讲的就是每个时期游戏的版本都会发生变动,而游戏人物的属性也会发生变动,这样的话就会形成一种强弱的对比,游戏在选择人物的时候,有的会成为首选,有的会成为末选。

如果你不相信游戏的版本应是去玩儿了一些弱势的英雄,你会发现你被人打的那简直就是没道理。

为什么突然说这个呢?其实用游戏的角度来看,当时秦国统一六国的那种情况就是,秦国面对统一六国这个游戏已经开发出了新的玩法和新的方针,但是六国仍然沉醉于旧的版本的游戏玩法,而选择继续用已经落后的方法去对抗秦国,那这仗怎么打?

秦国确实强,秦国出了六位明君,而且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军事实力一直处于一种递增的状态,并且没有发生太大的变故,这一点秦国确实强悍,可在强悍,你毕竟只是一个国家,没有其他东西的帮助,你想以一个国家逆袭六国,这是不可能的!

运气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你得掌握战争或者是接起来统一六国该怎么玩儿,这样的话你才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就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全世界都以为接下来要打的是阵地战,接下来就是蹲坑烂账,可是呢,德国开发出闪电战,结果打的曾经的英法联军丢盔弃甲投降的投降,逃的逃,死的死,这就是版本红利,这个就是血淋淋的教训,而在这之前还有什么血淋淋的教训呢?就是秦国统一六国这件事情。

本身来讲,大家的游戏版本仍然沉醉于战国中期那一段时间,战国中期那游戏是怎么玩儿的?或者是战争怎么打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互相之间联合,今天我打你一下,明天你打我一下,大家也没有个明确的目标,说我今天到底要吞并你多少土地,明天我要杀你多少人?更多的就像是为了争一口气,我的国家受到侮辱了,所以我要跟你打,打完了之后,却又因为受到其他国家的前置,要么举步不前,要么选择把吃的东西全给吐出来。

所以这些国家打仗那是白打,如果你打了多少的徒弟,无论你吃了多少的人民,你没有办法把它有效地转化成为你的综合国力,过些天其他国家再来打一仗,这些土地又归其他人了,那你这个土地你等于白拿了,还白白损耗那么多资源和人力。

秦国不是这样,秦国可以说已经找到了一种最适合统一六国的玩法,什么吞并侵略,秦国要做的就是将天下所有的土地,所有的人民全部吞到自己的口中,并且将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成就一个统一的帝国。

我不想玩儿分封制了,我要玩的是封建制度,我要玩儿的是郡县制,天下只有一个权威,而这个权威就是秦国的王,如果我吞并了一个土地,那我把这个土地上的人民化过给我秦国,将这块土地变成我秦国的生产基地。

有人说我会害怕消化不良开玩笑,我有商鞅的军功制度作为支撑,我无论来多少的人民,多少的徒弟我都能够把它消化利用了,人民给我打仗,打仗可以赚军功,徒弟就给我种地,种地也可以赚军功,总之有多少来多少我是来者不拒,我的国家实力是越打越强,而他们的实力则是越大越弱。

你说这张还怎么打?


漩涡鸣人yy


1.韩国

韩国全盛时期,是在韩昭侯申不害变法时期。不过申不害变法无疑是失败的。法家分为三种门派:法,术,势。“法”代表者:商鞅、“势”代表者:慎到。而申不害就是“术”门派的代表人。“术”是为权术,是指君主控制大臣的方法。虽说变法一段时间后达到了一定效果,史书记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不过这个变法的弊端就是这个很考验君主的能力,如果君主是个庸君,根本无法使用权术去控制大臣。并没有从根本去改变国家的国力。治标不治本。

然而韩国又是在四战之地,韩国的南面是强大的楚国,东面是魏国,北面是赵国,西方是秦国,每一个国家都比韩国强大。韩国最悲哀的在于,韩非出生的太晚了。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一个人身兼法术势三家的优点,他可比商鞅厉害的多的多。而韩非出生的年代在战国的大后期才出现。这个时候秦国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了。假如说韩非早出生50年,韩王重用韩非,那么秦国很可能都出不了函谷关。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2.赵国

赵国在建国初期比较贫弱,经常被欺负。北方是匈奴,南方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但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力量大幅度提升,在战国后期成为山东六国唯一一个能跟秦国掰手腕的国家。而且国内名将无数,战国四大名将里面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其中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人。当初赵武灵王甚至要灭了秦国,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但是赵武灵王前明后暗,最后导致了沙丘政变,自己也被饿死了。而后来的赵孝成王实在是昏庸,听信谗言,在长平之战中用赵括替换下了廉颇,导致长平之战大败,被白起坑杀40多万赵军。

就算长平之战后,赵国一蹶不振,但在嬴政灭赵国时候依然会给秦国不小的麻烦。在李牧领导下的赵军李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被迫王翦使用反间计,让赵王迁换下李牧。然后王翦就灭了赵国。

赵武灵王,赵孝成王,赵王迁不断的在关键时候犯错误,你犯一次错误就给了秦国灭你的机会。

3.魏国

历史曾经眷恋过魏国。魏国曾经可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勇于改革。魏文侯时期手下名臣勇将无数,战国初期的霸主。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重用李悝施行“李悝变法”,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国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非常明智的连接三晋不断打压秦、齐、楚。

魏文侯之后的衰落是在魏惠王时期。魏惠王过于膨胀,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大败于齐国,特别是马陵之战之后,魏国开始一蹶不振。

魏国的失败在于,把握不住自己手里的人才。战国七雄中很多能人志士都出自与魏国。然而都没有被魏国所用。比如吴起、商鞅、张仪、孙膑、范雎、乐毅等等。这些还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更别说一些二流的人才了。吴起此人文武双全,商鞅是秦国崛起的发起者,张仪一嘴能退百万兵,孙膑是凭一己之力把魏国拉下神坛的人,范雎的远交近攻是战国中后期唯一一拥有战略眼光的人。这些人才但凡留下两三个,魏国不会是这个下场。魏国后期其实还有一个人很厉害,就是战国四君子之首的信陵君。战国后期,信陵君依然可以合纵抗秦并且打赢了秦国。那是什么时候?那一年是秦庄襄王去世,那一年秦王嬴政继位。这时候秦国已经非常强大了,但信陵君依然可以率五国联军打赢了秦国。但魏王猜忌信陵君,嫉妒他的才能,最后罢免了信陵君。不作死不会死,就是这样的。

4.楚国

看战国时期地图的话,楚国虽然面积比较大,但真正富裕的地方很少,那时候江南地区尚未开发。楚国真正的崛起是在楚悼王吴起变法之后,但是呢吴起变法并不彻底,也不成功。吴起是从魏国跑过来的,吴起变法也是通过李悝变法为基础外加楚国国情开始变法。但是可惜的是,变法肯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然而吴起变法是在楚悼王晚年才开始,吴起变法后没几年,楚悼王死了。一个变法的成功与否是要靠君主的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君主的强力支持也是要看君主的寿命长度。

虽然变法几年后成果刚见成效,楚国刚刚崛起。但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楚悼王后经过楚宣、威王统治四十年,励精图治,对外利用矛盾,伺机出击,使楚国在战国中前期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国。但是到了楚怀王时期听信张仪的献地600里与齐国断交后,发现自己被张仪所骗,要与秦国决一雌雄结果败于秦国,又被秦国吞并一大片土地后一蹶不振。

5.燕国

其实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都是属于打酱油的。由于燕国建国以后的较长时间内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所以文化较中原各国落后。个人认为如果不是燕昭王雄才大略的话,迫使中原各国重视一下,基本就不在战国七雄的行列了。

燕国的鼎盛时期肯定是在燕昭王时期。燕昭王继位之前,燕国经过子之之乱,而齐国趁机攻占燕国大面积的土地,在燕国土地上杀烧抢掠,无恶不作。从此燕国跟齐国结下世仇。在赵武灵王帮助下,燕昭王继位复国。燕昭王最大的梦想就是复仇齐国,开始励精图治,重用乐毅。并抓住时机,在齐国灭宋之后,各个国家都眼红齐国,开始合纵攻齐。其他国家都占了便宜就走了,然后燕国死追不放,攻下齐国首都临淄,然后还继续攻打齐国,几乎灭了齐国。并且占领了五年。报了齐国的仇。之后燕昭王死后,继位的燕惠王与乐毅不合,田单趁机复国。

但是在燕国在燕昭王领导下报仇之后好像就郁郁无求了,碌碌无为。燕国并没有趁机开始崛起,然而在燕昭王死后开始一蹶不振。之后的燕国唯一的任务好像就是搅和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就想休养生息,毕竟全国的兵力基本都死在了长平。但是燕国趁机去攻打赵国,不给赵国喘息的机会,燕国每年都去骚扰赵国。燕国并没有战略眼光。秦国在施行远交近攻战略政策,不断的给燕国好处。燕国不明白什么是唇亡齿寒,秦国之所以套好燕国是因为中间有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被灭,秦国是不会把燕国放在眼里的。燕国把赵国折腾死后,下一个死的就是他了。

6.齐国

齐国也很可惜。战国中期,齐国跟秦国并成为东西二帝。齐国在齐威王时期,可是把魏国拉下霸主地位的。经过齐威王,齐宣王,到了齐闵王时期,空前强大。但是齐闵王时期过于自信,穷兵黩武,滥用武力,让各国与齐国结仇。并且独自吞下了富裕的宋国,导致五国合纵攻齐。然而齐国并没有秦国的地理优势,被乐毅领导的燕国灭国五年。虽然后来田单复国,但国力大不如前,已经不具备跟秦国抗衡的能力。

复国之后,齐国开始对其余五国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不修武备。最后在秦国灭了其他五国之后,齐王建也举国投降。齐国灭亡最没本事一个,燕国虽然打不过秦国,最起码还能派个荆轲刺秦王,齐国却举国投降。

齐国被灭,是国策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