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楚国山河广茂,人口众多,最终为啥没能统一天下?

长安旭哥


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

1、楚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这是事实,但是实行得是封君制度,保卫家园,他们还会出齐心协力,一致对外。但对外扩张的时候,遇到旷日持久的战争时,便会互相推诿。这就注定了他们无法进行向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更无法统一天下。

2、楚国没有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相应的体质。这就意味着国君强,国家强;国君暗弱无能,国家就衰弱。

3、楚国经历了春秋和战国几百年的文化熏陶,融入了中原文化,自我优越感较强,失去开拓进取的精神。


硕鼠的大米


楚国虽山河广袤,人口众多,多是未开发地区,经济落后,最主要统治者不行,所以不可能统一天下。

首先,国家领导人不行。

楚怀王之前的几代君主还可以,比较有实力,也有问鼎中原的野心,所以在这几代君主的手里楚国的面积和势力一直在不断增大。

但我们都知道,到了楚怀王时期执政时期,连屈原这种怀瑾握瑜的忠臣也被遗弃,国家朝局昏聩可见一斑。尤其怀王后期,被骗到秦国以致身死异乡。他之后的几代君主则更是江河日下了。

缺乏宏图大志,压根没有打算去统一全国。而且文化、礼制上,还维持着春秋以来的繁文缛节,尊崇一些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在与新兴国家的交往中,显得迂腐无能。

其次,国家制度太落后。

长期以来,屈、景、昭三大旧氏族根深叶茂,把持着楚国朝政,他们的利益不容触犯。

所以战国七雄中,楚国是唯一没有经历彻底变法的。最著名的吴起变法,也因反对势力太强大,宣告流产。

与周王朝类似,楚国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是,楚王室和贵族势力以及各地方势力、各部族势力的一种松散联合。集权性差,政出多门,统治混乱。这些,必然导致人才流失、凝聚力差、军事扩张失利等恶果。

第三,农耕经济发展迟滞。

在战国时期,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并不是看国土的大小,而是看人口的多少,以及农业生产能力。楚国国土面积虽大,但偏安南部,领地大多都人口稀少,包括大片不适合耕种的原始森林地带。因为没有经历像样的变法,生产力十分低下,粮食产量也远低于北方旱作农业区。

受制于此,楚国很多疆域都没有得到有效开发,除了丹阳等少数几个富庶城市。其他城池之地远离中原文明,且都是河湖泥沼之地,人口稀疏经济落后落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楚国因为地处南疆,长期被中原诸侯视为“荆蛮”,遭到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冷落。吴越等小国也没有畏惧之心,时时骚扰,牵制了楚国大量国力,使其无法放心北进。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楚国虽大,却难以自保。后来被秦将王剪率六十万大军所灭。


何处风萧萧


楚在战国时,地广人众,在关东各国中是比较强大的一国。公孙衍“合纵”攻秦之时,楚怀王曾被推为纵约长。怀王时楚又灭越,楚国的疆域扩大到长江下游的沿海地区。自从秦,齐两国日益强盛,楚也不断和秦,齐进行争斗,但都遭到失败,最后楚怀王被秦王诱至秦国而死。

到楚顷襄王时,统治阶级“淫逸奢靡,不顾国政”,又不修城池。公元前280年,秦攻下楚的汉北地及上庸(今湖北竹山),司马错又从蜀而攻楚的黔中郡(今湖北宜城),邓(今湖北襄樊附近)和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次年攻占了郢都,秦军继续南进,一直打到洞庭湖边上。楚的军队溃散而不战,楚顷襄王逃窜于陈(今河南淮阳)。秦把占领的国土设立黔中郡和南郡,从此,“楚遂削弱,为秦所轻”。

综合史料可以看出,楚国虽山河广茂,人口众多,但变法不彻底,不成功,国内封建领主势力强大。再加上后期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且淫逸奢靡,不理国政,武备废驰,政治,经济都落后于秦国。别说统一天下了,到后来都自身难保,终于在公元前224年,被秦将王剪率六十万大军所灭。


皖北隐士


楚国地域广袤,占据南方大片土地,楚国的先天优势确实是比较明显的,但为什么不能统一天下呢?

这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了。


一、地理位置

楚国虽然地域广袤,但很多疆域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很多地区远离中原富庶之地,且都是河湖泥沼之地,人口稀疏文明落后。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无法开发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产量远低于北方旱作农业区。

但尽管是这样,楚国亦有如丹阳等富庶之地,比起中原六国也丝毫不差。

但主要是楚国虽然疆域广袤,但是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力却不足,占领的地方发展程度同样参差不齐。


二、制度

楚国与其它六国的制度相比是落后的,其它六国通过变法,实力纷纷得到一定增强,唯有楚国,变法者吴起政死人熄,他的变法被复辟的贵族迅速废除,商鞅被秦国杀了,但变法的措施却延续了下来。

唯有楚国,没有经历完整的变法。

某种程度上来说,楚国与曾经的周朝很相似,中央权威较弱,对地方的控制力不强。体量较大,但是很多地方拥有很大的自治权,凝聚力不足,动员能力很差。

军事上的凝聚力很差,遇到战争人齐心不齐,国君很难调动各个氏族的私有兵力,即便调动,也很难打持久战。

所以说,楚国的体制实在是太陈旧落后了。


三、旧贵族势力庞大

楚国的旧贵族势力过于庞大,贵族势力为了自身利益时常干政。

战国时期的楚国屈 景 昭 三大旧氏族根深叶茂,动不动便阻碍了国家政策的实施,因为旧贵族势力的过于庞大直接导致吴起变法的失败。

为什么呢?因为吴起变法触碰了旧贵族自身的利益。


最后一点,楚国真正的强势时期,其实在春秋,而不是战国。

统一是在战国,而非春秋。

楚国曾阶段性强大,但实力绝不曾强到一统天下,旧的体制真真切切的拖了楚国的后腿。


蝉鸣七月


“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苏秦是战国时期顶级的纵横家,口才了得, 这段话是苏秦劝说楚威王时对他所说的,里面肯定有吹捧的成分,但是楚国的综合实力在“战国七雄”之中绝对属于前三甲,甚至在某些时期“领军七雄”。

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历史地位和其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一等一的大国有秦国、楚国、齐国和晋国。虽然吴越两国也曾称霸诸侯,但是毕竟只是昙花一现;而晋国也曾经领跑诸侯,但是由于其内部自身原因,家臣势力过大,晋国在战国时期分裂成韩赵魏三国,这三国之中只有魏国在战国初期曾经通过变法图强,领跑诸侯,甚至能吊打齐、秦两个大国,可惜没有坚持下去,最终还是衰败了。

所以说放眼整个先秦时期能够长期保持大国地位的只有秦国、楚国和齐国。

尤其是楚国,到了战国中后期吞并了吴越之地,楚国的国家疆域可以说是在战国七雄之中是最大的,楚国之地在最初时期是属于蛮荒之地,经过了楚国君主和楚人数代人的开拓和经略才得以繁盛。

在先秦时期这三大老牌霸主分布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出,秦国和齐国是占据了黄河流域的中游和下游,而只有楚国是占据了长江流域中下游的全部,所以说楚国地大物博,可以利用和开拓的资源也是最为丰富的。

那么既然楚国有这么多优势,为什么最终没有一统天下呢?这里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以秦楚两国的情况来分别进行分析,秦为什么能得天下,而楚又为什么被秦所灭?

一、秦楚对外战略的角度的不同

在先秦的这些诸侯国中最不讲周礼的应该就是秦国,这和秦国的地理位置与其历史渊源有一定的关系,秦国受封诸侯应该相对比较晚的,秦国自打问世以来,其国家周边环境一直都非常恶劣,它一直处在和西戎以及其他诸侯国不断地冲突环境下,所以秦人好战是历史习惯。

秦国对外的战略思想一直都是以“实现自己霸业为先”的,所以秦国的对外策略是主动进攻性,这是根本性的。

而楚国则有不同,楚国虽然也是蛮荒之地,但是生态环境要比秦国舒服的多,常年温暖湿润的楚国,在开发起来要比秦国容易太多,所以古代楚人大多喜欢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这从“吴起相楚”的结局就可以看出来,吴起在楚国变法,得罪了守旧的楚国贵族,最终被杀死在楚国,虽然变法实行了,但是吴起死后楚国又慢慢变回原样。

由此可见,楚人保守的心理就注定了楚国对外战略思路,这一点在战国后期表现的尤为明显,所以自吴起死后,楚国旧势力死灰复燃,楚国之后的历代君主没有力图进取之心,而是采取了消极的自我本土防御战略,这就注定了秦楚最大的区别,秦来攻,楚来防,结果就是秦一点一点地蚕食楚国,最终被秦所灭。

二、由于国内制度制度情况不同,秦国实力是逐渐上升的,而楚国的实力却是一步步走向下坡路

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之后,历代君主奋发图强,无论是军事、经济、政治、农业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一跃而上,在战国中后期是当之无愧的NO.1。

秦国制度改革最有效的两大人事制度就是“军功制”和“客卿制”,“军功制”使得底层老百姓可以通过战功来提高自己的地位,一人荣耀全家受益,使得人人都欲立功受奖;而“客卿制”保证了天下人才尽数来秦国,使秦国有了庞大的人才储备,秦国政坛开始长久保持人才济济的局面,这两大制度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军队的建设是非常有益的。

而楚国由来已久的贵族制度使得政治闭塞,国内政治斗争激烈,旧贵族势力庞大使得楚国无法根治弊病,但是楚国也有中兴之主,楚悼王任用吴起,改革弊政,很显然楚悼王认识到楚国的问题所在,可惜楚悼王一死,吴起的改革就没有下文,而且吴起也因为楚悼王之死而被旧贵族所杀。

楚国内部政治的腐朽和四分五裂的内斗,使得楚国一天天走向衰弱,并且楚国在战国中后期开始越来越没有建树,所以楚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三、楚国统治者左右摇摆,屡屡背信弃义,导致楚国东迁,继而秦国掌握了的对楚战争主动权

世人皆因“楚怀王客死秦国”而悲泣怀念,对他拒不割地的气节表示肯定,说明楚怀王在楚国还是很得人心的,但是楚怀王同样也是楚国的罪人。

楚怀王执政前期能够任用贤臣使楚国逐渐富强,可是他后期听信谗言,并且屡屡破坏合纵,与各诸侯国背信弃义,他几次出尔反尔,使楚国成为了众矢之的,而最终导致自己客死他乡,因为楚怀王自己的昏庸,最终将楚国置于孤立的地位,最后迫使楚国迁都,失去了部分领土,为秦国增强实力推波助澜。

楚国最正确的对策只能是和其他国家合纵对付秦国,而不是和秦国联手,楚怀王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主要矛盾,和秦国短期连横只能是“饮鸩止渴”,和其他国家联手才是“康庄大道”,楚怀王目光短线,只重视眼前利益,毫无强者胸襟,为了小利而失去大义,必然会导致失败。

尽管后来楚国进行了东迁,虽然失去了江汉宝地,但是由于其立国已久,国力仍然不可小觑,所以楚国东迁后的统治核心仍然可以是存在的,但是败局却早已注定。

总结:

战国史其实也是秦国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史,秦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弊政,人人当先,历代秦王均注意人才的引进,使得秦国有着远胜于各国的庞大人才储备,这为秦国国力大幅图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楚国因为思想守旧,不思进取,所以时常处于被动的局面,加上大部分楚君昏悖不堪,自上而下的政治氛围尽是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安于享乐之风蔓延,所以楚国的失败是迟早的事情。

一统天下需要的不光是广大的领土和人口,这些虽然也是构成主要实力的一部分,但是却不是最主要的,一统天下需要自上而下的清明政治,以及人才支撑,古话说的好:“得人才者得天下”,尽管这句话功利性很强,但是确是正道。

楚国并不缺乏人才,秦历经二世而亡,而亡秦者就是楚人,这就能看出楚人的实力即便在亡国之后其爆发的潜力依然非常大, 楚国缺乏的是一个好的统治者,以及正确的政治制度,试想,如果楚国能够坚持吴起的变法,也许天下的格局就会大有不同了,因为楚国后劲真的很足的。



鸿涵先生


为什么楚没有统一天下,而秦统一了天下?这需要从春秋战国整个的发展历程来看,还得考虑到各个国家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各种杰出人物的影响,不是一句简单的楚国实力弱或者君主昏庸之类的话就能解释清楚的。

我给你简单的按照时间顺序捋一下春秋战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你应该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春秋初期,最早横行中原而称霸的不是各个大国而是一个小国——郑国。

这是因为当时齐、晋、楚、秦内部权力斗争复杂,比如说

齐国襄公荒淫无道,大臣叛乱。

晋国骊姬之乱,公子们死的死,逃的逃。

而郑国最早统一,郑庄公几乎成为春秋霸主。

大国统一之后,小国纷纷被控制

大国统一之后,小国退出历史舞台,被大国以各种名义控制。

1.最早的霸主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经过一番整顿,齐国成为天下最强的国家。

2.齐桓公,管仲死后,齐国内乱,国力衰弱。楚国临时横行中原。

3.前面说到晋国骊姬之乱,公子出逃。漂泊十九年的晋文公后来复国,任用贤能,国力盛强。晋国联合齐国和秦国,一起抵制楚国。最终晋国取得霸主地位,晋文公和齐桓公也并称“齐桓晋文”。

春秋中期,晋国衰弱后,霸政时期过去,晋楚争盟

春秋中期,晋国楚国势均力敌,是当时最强的两个国家,百年间战争不断,结果通常是北部小国属于晋国,南部小国属于楚国。

春秋末期,吴越趁机相继称霸

1.吴国本来是晋国为了牵制楚国,而扶植起来的。结果却因为晋国和楚国连年打仗,国力衰弱,后来反而不如吴国强大。

吴国甚至几乎将要灭亡楚国,楚国国都也被吴王阖闾占领。

后来因为越国进攻吴国而且吴国内部出现问题,才让楚国侥幸活了下来。

阖闾的儿子夫差在位期间,在黄池大会诸侯,取得霸主地位。

2.后来楚国又联合越国一起抵制吴国。

越王勾践在位期间,越国突然实力大增,将吴国打的一败涂地。吴王夫差也自杀而亡,吴国自此江河日下。

勾践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吴越争霸开启战国时代

越国结局

越国后来的结局也逃不了四分五裂的下场。霸主地位也一去不返。

各国发生内乱

战国初期,各个国家都发生内乱。

晋国被三分为赵魏韩。

这是因为晋文公在位时候为了巩固君权避免宗族夺权内乱,启用了一批异姓贵族就埋下的祸根。

齐国统治权被陈国公族田氏夺取。史称田齐。

秦国和楚国也发生内乱,但是统治权没有被异姓篡夺。秦穆公以后,秦国国力日衰,渐渐从中原最后的目光中消失,秦国甚至打不过魏国,被夺取了河西之地。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商鞅变法。

战国时代最早强盛的是魏国

魏国最早将内部整顿就绪,实行变法,暂时成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一度横行中原。魏国甚至想控制中原,引起后来的大混战。

秦国紧随魏国,任用商鞅变法,并联合各国攻打魏国

商鞅从魏国进入秦国,被秦孝公任用。秦国实力大增。

于是秦国联合列国夹击魏国,魏国衰弱,被降为二等国。秦国又从魏国手里夺回了河西,有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战略地理位置。

然后秦国向蜀地发展,这是一个重要节点,因为秦就此获得了吞并六国的经济基础。

强国变为秦,齐,楚,其中秦国实力日益增强。

这时候其他国家韩赵燕魏楚又联合起来一起去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打败。

张仪拆散齐楚联盟,秦军趁机打败楚国。

而齐国想要吞并燕国,过程中实力损耗很大。

因此,在三强之中,秦国实力最为雄厚。

秦国和齐国平分中原,称帝

秦楚战争,楚国大败,完全失去战斗力。

秦和齐东西相持,秦称西帝,齐称东帝。到后来国际舆论反对,取消了帝号。

齐国想吞并周室,引起列国不满被群起而攻之

齐国向南攻楚,向西侵犯三晋,又想吞并周室。

秦国抓住机会和燕国、三晋一起攻打齐国,楚国也趁机吞并齐国南部领土。

从此,齐国失去强国地位。

秦国独强局面形成

齐国大败后,天下能勉强抗秦的只有楚国。

在秦国联合列国攻打齐国时候,楚国乘机侵占齐国领地。

秦国唯恐楚国得到新的领土。于是在燕国和齐国纠纷还没有结束,就不顾一切的向楚国发起进攻。

在白起的进攻下,楚军溃不成军,郢都被占领,王室陵墓被焚毁,国都也迁到了陈,失去了与秦抗衡的能力。

现在为止,只有秦国一家独大,秦国灭六国不过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易安宁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却未能统一天下,这与楚国历代君主的指导思想和治国理念有关。楚国在政治制度上采用的是类似于西周分封制的分治制度,该制度落后于秦国的中央集权制。楚国最强盛的时期,乃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时期,楚庄王曾问鼎中原,想与周天子比实力和权力。即便如此,楚国也未能统一中原,其后的君主皆偏安一隅,压根就没有想统一天下。说穿了,这都是被儒家思想害的。孔子曾到访过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岂会谋求统一?而秦国则不然,从秦穆公开始,采用法家百里奚的治国理念,休养生息,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到秦孝公时采用商鞅之法,变法以自强,尤其是鼓励军功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并确立了统一天下的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在赢政任上实现了天下大一统的理想。由此可见,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和治国理念,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楚国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的指导思想和落后的政治制度是不可能统一天下的!




处处是中心


一,变法失败,旧贵族长期把持朝政。

随着百年春秋时期被赵魏韩三家分晋正式宣告结束,历史的车轮进入到了战国时代。时战国七雄中的魏文候派了李悝、吴起变法取得成功并且魏国迅速强盛,吴起创建的魏武卒一度以区区五万人打遍天下无敌手!于是其他六国纷纷变法图强。因魏国魏文候去世魏武候继位吴起受到打压逃至楚国,楚国国君即命其任楚国令尹开始在楚国进行变法。吴起大刀阔斧变法楚国迅速强大,扩展疆域,向北击败魏国大军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向南攻打到百越使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恢复了楚国原来的兴盛状态。然而吴起的变法严重影响了楚国的旧贵族的利益,于是在支持吴起的楚悼王死后吴起就被反叛的旧贵族所杀。吴起一死楚国变法就告一段落了,楚国旧贵族重又把持了朝政,陷入以前的老路。

二,战略失误,错失良机。

楚国后局限于传统的诸侯国统治模式,虽有一二位雄才大略之主改变不了致强容易架不住败家子的套路,往往起始不错中间多出变故,几次全盛时期都存在着一统天下的可能性,但都错失了良机。春秋时楚庄王击败宿敌晋国称霸,中原小国纷纷倒向楚国,楚庄王甚至派人去周王室询问九鼎的重量,完全暴露了自个儿的野心。但这一轮很快过去,晋楚两国的战争对彼此消耗太大,开了两次弥兵之会即停战协定,各国尊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实际上也截断了楚国进取中原的路。再者战国楚威王时期,彼时秦国刚杀了商鞅、齐威王去世齐国开始走下坡路,楚国则并吞了赵国达到最大版图。但此时楚国严重误判形势,放着最大的竞争对手秦国没有打却和齐国纠缠徐州之地,结果让秦国缓过劲来南下攻占了巴蜀和汉中,导致门户洞开。再后来楚威王之后的楚君一个比一个弱,秦国日渐强大,最终楚国再也无力回天了。


刘文广


楚国一直是春秋战国时的大国,在战国初期,楚国先后灭了越国,攻陷了巴国后,国家土地面积达到了顶峰。成为七雄中面积最大的国家。有灿烂的楚文化。

但楚国被称成为蛮夷之邦。虽然有好武的基因。但当权者缺乏一统天下的决心。更加没有长远的国家战略,一会合纵,一会连横。虽然楚国有一些明君。比如楚庄王,楚威王,楚宣王。楚国有吴起变法,一度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但由于楚悼王的突然死亡,变法也是草草收场。相对于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国家鼓励军功,农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人口有很大的增长。秦国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找到了统一六国的目标。历代国王为之奋斗。

自从楚怀王重用屈原,改革一度看到了复兴的希望。到被张仪忽悠,幻想和齐国绝交可以得到600里的土地。最后只得到6里土地。发兵攻打秦国却惨败。再次发兵再次大败,第三次被骗到秦国,客死他乡。自此楚国实力迅速衰落。楚国后期,春申君在内乱中被杀。楚国一蹶不振。十多年后,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亡。


小飞猪娱乐影视


楚国国土面积那么大,为什么没有统一全国呢?

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面积最大的应该是楚国了吧,但拥有领土那么多的楚国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其实说到底还是君主不行。不管在哪一时代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基本上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强弱。虽然楚怀王之前的几个君主都还可以,而且在这几代君主的手里楚国的面积一直都在不断的增大。但是楚怀王后期,他被骗到秦国至死,后来的几代君主也是越来越不行了。君主不行就留不住有才能的人,其他国家的贤能也不会投靠过来。战国末期屈原的改革本来使楚国恢复了一些,但是楚王却把他流放了。

楚国就应了那个成语,金玉其外、败其絮中。真实的楚国是内里政治很混乱,贵族权力巨大,楚王没能掌握军政大权。秦则相反,至赢政时期,已经中央集权高度统一,国内政治清明, 经济强大,全国人民一心一意拥护支持大一统。

我觉得战国时候,长时间面积最大的楚国没有统一全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下几点。

首先,楚国王室从文化上,经过楚庄王时代的改革,已经成为春秋礼法最忠诚的拥趸。在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楚宣王、楚威王包括楚怀王,压根没有打算去统一全国。在和诸侯尤其是秦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楚王们也比较迂腐,最终沦为秦国的受害者。

其次就是楚国本是江汉地区的“蛮夷”国家。在融入华夏后,他们不可避免受到了“文明的腐蚀”,即削弱了进取精神。

其三是楚国物产丰富,蕴含的道家文化,本身就是清静无为,他们的不愿意去玩命的。这也和秦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四就是楚国的门阀权贵政治,不利于人才的发掘。秦始皇统一的很多功臣,如昌平君、昌文君、李斯这些都是楚国人,却为秦国效命。

其五是从楚怀王开始,接连几任楚王都是水平低下,一代不如一代,也造成了楚国的迅速崩溃。

楚国的国土虽然最大,但是其实力未必能入前三。春秋就不说了,重点讨论战国中后期的情况。楚杯王前面的几任楚王,相对讲都算贤明,都在使楚国不断强大。楚杯王中了秦国计谋,丧失大片重要国土,同时失信于其他国家,实力大减,楚国开始走下坡。另楚国国土面积虽大,但占领的南部之地大多都人口稀少,而且还是不适合耕种的原始森林地带。而在当时看一个国家的实力,并不是看国土的大小,而是看人口的多少以及农业生产的能力。再者秦国的强大势不可挡。秦始皇前面的几任秦王都比较的贤明,使秦国一年比一年强大。特别是收服巴蜀之后,秦国多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大粮仓,而中原诸国及楚国,连年征战失利。此消彼长,而赢政又是一位奇人,一时横扫六国,势不可挡。

这也就是楚国为什么没有统一全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