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上海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去年11月考察上海期間,他把深化社會治理創新作為對上海提出的五方面工作要求之一。今年11月2號到3號考察上海期間,總書記再次要求上海推動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情辦好。
一年來,上海始終牢記總書記的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方面加快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能化,同時用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今天的《踐行囑託一年間》系列報道,請聽上海電臺記者俞倩、代靈發來的報道《為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去年11月6號,習近平總書記在虹口區嘉興路街道考察時,指出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就在社區,要及時感知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在市民驛站裡,看到幾位年輕人正在交流社區推廣垃圾分類的做法,習近平和他們進行了交流。
“習近平:都是利用什麼時間來開展活動?
年輕人:我們都是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來。
習近平:這個完全是志願的。
年輕人:我們覺得在社區參加公益活動對年輕人是一件非常時尚的事情。
習近平:很好、很好,現在具有這樣的理念,這個就是時尚的。”
垃圾分類看似小問題,事關大文明,本質上是社會治理的一部分。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能夠立竿見影,非常重要的依託就是“最後一公里”強大的動員力和執行力。黨建引領,居民發動,志願者勸導,各個小區都有自己的高招實招。尤其是推進撤桶,推行定時定點投放要獲得居民的認同,更是要在自治、共治上下功夫。松江區高家社區居委會負責人韓莉峰說,他們就是制定出投放點設置標準,具體點位由居民投票選擇。
韓莉峰:“首先要符合300到500戶一個點位,要比較遠離開居民的窗戶,符合我們物業保潔操作空間,還要符合我們居民投放時候的方便程度。”
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一大批高科技手段,正為垃圾分類保駕護航。在浦東新區航頭鎮,每個垃圾桶都貼有芯片,全部實名認證,每家每戶每天垃圾扔了多少,分得好不好,大數據平臺上一目瞭然。
航頭鎮城運辦公室主任吳平介紹: “我們右邊的這個評分一般都是良和優,如果說連續幾天差,這就出現異常了,是因為沒有分類,還是外來人口沒有掌握分類知識,我們就精準地到戶宣傳。”
目前,上海溼垃圾日均清運量超過9000噸,全市1.2萬多個居住區垃圾分類達標率超過80%,均大大好於預期。“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由此再一次顯示出了強大的能力。這一年來,上海各級城運中心不斷迭代升級,不僅是“大腦”更聰明,終端分佈更廣,最重要的是把分散式信息系統整合起來,提高綜合效能。閔行區梅隴鎮探索將社區、街面、樓宇、園區等區塊納入同一管理網格,實現協同治理。鎮網格中心副主任丁峻介紹,通過街面上的紅外感知傳感器,跨門經營、亂扔垃圾等行為一出現,信息平臺上就能迅速反應。
丁峻:“它一個攝像頭可能是管到5到7個這樣的店鋪,垃圾只要扔出來,我們馬上就可以看到有一條報警,是哪個商鋪扔出來的出來的,什麼時候扔出來的。”
大腦不斷升級,四肢也要變得更有力,不然發現了問題,解決不了,毫無意義。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探索將過去分散各處的市場監管、城管、房辦等多支力量集中到一幢樓裡集中辦公,遇事需要協調,樓上樓下一跑,直接見面商量。市場監管所負責人吳炯說,有了房管辦等部門的協助,他們查處無證無照餐飲,抓手一下子變強了。
吳炯:“有的時候一房東、兩房東這樣轉,造成我們查得不是很明確,但是通過房辦直接從房源的信息去查,直接把實際經營主和房東全部約談過來。”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是社會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辦好民生實事,在資源下沉的基礎上,要找準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和著力點,精準對接群眾需求,實施服務供給側改革。總書記本月2號考察的長寧區虹橋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就在不斷擴充集事務受理、生活服務、文化交流、社區共治等功能為一體的服務內涵。虹橋街道黨工委書記胡煜昂說,作為境外人員高度聚集的區域,他們的需求同樣被細緻地考慮到:。
胡煜昂:“有2.28萬是境外人員,我們在這裡就專門設立了一個叫“三站合一”這一個是外專局、人社局,對人才服務的,後面那個境外人員和移民服務站是為境外人員服務的窗口,讓他們工作生活在上海就更加便利。”
城市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本月2號到3號在上海考察時指出,要扭住突出民生難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牢記總書記的囑託,上海正緊扣“老小舊遠”,以最大的努力辦好民生實事,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閱讀更多 話匣子FM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