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上的“黑洞”:日本之后或轮到美国,中国应该如何避免?

经济上的“黑洞”:日本之后或轮到美国,中国应该如何避免?

自7月底以来,美联储已经3次宣布降息,并且还表明将从10月份起每个月购买600亿美元的国库券,以帮助美国顺利化解"美元荒"的危机。不过,由于美联储大动作不断,所有人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在其货币政策上,而忽略了美联储最近正在关注的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可能会令美国成为"下一个日本"……

1.美联储释放重大信号:美国或陷入流动性陷阱

北京时间10月31日凌晨,美联储宣布了年内第三次降息,而这已经是在市场的意料之中,人们都把焦点集中在美联储下一步的行动是什么以及何时会采取行动的问题上,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留意到鲍威尔在FOMC会议后释放出来的一个更加重要的信号。

经济上的“黑洞”:日本之后或轮到美国,中国应该如何避免?

当记者问到"明年美联储还有可能加息吗"这个问题的时候,鲍威尔表示:"在实施任何加息措施之前需要看到通胀持续大幅上升。"资深市场分析师兰斯·罗伯茨(Lance Roberts)在鲍威尔这个平平无奇的回答中嗅到了危机。

罗伯茨表示,这一声明几乎等同于承认美国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之中。为什么会下此结论呢?罗伯茨解释称,在这句话中,鲍威尔不只强调了通胀水平提高是美联储加息的前提,而且还强调通胀的提升必须是显著且持续的。

10月31日最新的数据显示,衡量美国通胀水平的关键指标——核心PCE物价指数年率9月份仅为1.7%,至此已经连续12个月低于2%。而要想让美联储加息,该指数维持在2%以上是必要条件之一,如今该指数一直低于2%,这令美联储失去了加息的关键依据。

经济上的“黑洞”:日本之后或轮到美国,中国应该如何避免?

罗伯茨表示,在过去30年中,几乎没有哪位美联储主席曾这么明确地表达出提振通胀率的强烈愿望。而美联储之所以急于提高通胀,就是因为他们意识到美国已经陷入了一个困扰了日本多年之久的问题——流动性陷阱之中了。

2.流动性陷阱:定义、原因及其后果

(1)何谓流动性陷阱呢?

在正常情况下,央行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影响经济活动的目的。当国家经济放缓时,央行可以通过降息等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增加货币供应量,提振企业借贷来扩大生产及国民消费的意愿;而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央行则会选择加息等紧缩性政策来降低通胀,抑制泡沫的产生。

而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原本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的一种假说,其定义是"在流动性陷阱中,央行向市场注入现金却无法降低利率,因此无法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

"。在预期会出现通货紧缩或消费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将开始囤积现金,从而导致国家陷入流动性陷阱。

经济上的“黑洞”:日本之后或轮到美国,中国应该如何避免?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当利率水平低得不能再低的时候,央行无论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都会被国民存到银行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不论有多宽松,都无法改变市场上的利率,即央行无法再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

由此可见,陷入这种危机之后,无论央行投放多少货币,都会像被吸入"黑洞"一样,被国民存储到银行中,吞噬大部分新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而不会产生新的投资或消费,经济也就无法收到提振了。

(2)为什么会出现流动性陷阱?

从经济学原理上来看,利率就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因此,在利率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持有货币的成本也将随着降低。在利率过低的情况下,由于"钱不值钱",各种商品的价格将变得非常贵,同时人们对经济形势也会出现悲观的判断,因而会减少甚至停止购买各种商品。

同时由于预期未来利率将提高,即持有货币的成本将上升,"钱更值钱",人们就会将现金留在手中,准备等加息之后再用于消费或投资。但是在消费需求降低的情况下,通胀将会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央行就没有办法加息,这就导致上文所说的,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无法刺激消费或投资,即陷入"流动性陷阱"这个经济黑洞中。

回归到美国的问题上,美联储已经开始实行第4轮的QE(扩表),准备购买5400亿美元的美债;与此同时,与美联储扩表挂钩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随着下降。如下图所示,随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不断扩大,10年期美债收益率也在震荡下行。

经济上的“黑洞”:日本之后或轮到美国,中国应该如何避免?

这不就表明美联储扩表已经成功抑制利率了吗?从短期来看可能是这样,但是

将时间拉长的话,就会发现从2011年以来美联储多轮QE行动并未对利率下降产生显著的影响。这要从40年前美国经济开始从以制造业为支柱转向以消费和信贷投资等服务业为支柱的经济开始说起。

从下图可以发现,在当时(80年代初)1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一度达到15%左右,随后由于经济增速放缓,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降至8%下方,这个降幅是非常大的。相比之下,2011年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不到4%,而目前的收益率则为2%附近,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与40年前的降幅相比,这个波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表明,美联储在2011年之后虽然多次通过"扩表"放水,但是对于降低利率的效果并不大,自然也就无法提振美国的经济了。

经济上的“黑洞”:日本之后或轮到美国,中国应该如何避免?

(3)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后果——以日本为例

那么,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后果会有多严重呢?对于这个问题,或许可以透过深陷流动性陷阱的日本经济来一窥究竟。

其实,日本坠入"流动性陷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日本的经济曾经历了多达30年的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在资产出现泡沫初期,日本对形势出现误判,加上宏观政策滞后,这才导致其经济泡沫最终破灭,日本也因此而进入"失去的20年"中。

对于日本经济兴衰的过程,业内人士将之简单归结为:经济飞速发展-市场预期乐观-资产价格上升-消费投资增加及投机性加大-产生泡沫并持续膨胀-日本连续采取紧缩政策抑制市场预期-预期变得悲观-泡沫破灭-资产价格暴跌-消费投资下跌-日本跌入"流动性陷阱"。

在跌入这一陷阱之后,日本的经济20年来一直都非常低迷,并且还伴随着严重的通货紧缩问题。

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流动性陷阱"导致投资下降,企业的利润因此而下降,这又反过来限制其投资,从而限制企业进一步扩张。

经济上的“黑洞”:日本之后或轮到美国,中国应该如何避免?

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令陷入"流动性陷阱"中的日本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即使其央行已经实行了比量化宽松(QE)更加宽松的QQE政策(即负利率),但是时至今日,日本仍饱受通缩和经济增长乏力两大问题的困扰,无法摆脱这一经济难题。

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魏全平此前就曾指出,提振日本经济的关键点是寻找新的产业增长点,而日本的宽松政策在这方面的作用并不大。

与日本相似,目前美国的债务规模也在快速增加,同时美国生产力下降、工资增长停滞等问题都是导致美国经济活动持续下降的原因。不过,与日本比起来,美国的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因为日本消费者还有储蓄的习惯,而美国的个人债务负担也非常重,因此这可能会令美国面临更严重的危机。

3.中国应该如何避免"流动性陷阱"?

纽约联储此前调查显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到2025年可能会在3.8万亿美元至4.7万亿美元之间波动。不过若真如罗伯茨所判断的,美国已经跌入"流动性陷阱"之中,那么对于美联储来说,这将是一个用4万亿美元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释放多少流动性都会被吸入"黑洞"),并且美国也可能因此而步日本的后尘。

那么,有了日本(或美国)的前车之鉴后,对于"流动性陷阱",中国究竟应该如何避免呢?

经济上的“黑洞”:日本之后或轮到美国,中国应该如何避免?

(1)在降准降息的同时,巧妙地运用定向降准工具。由于流动性陷阱就是在央行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时,市场的利率却无法降低的情况。在正常情况下,降息和降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贷款利率。不过,当利率水平过低时,就需要配合定向降准,激励银行向国民经济中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放贷款,从而更好地发挥央行的调控作用。

(2)扭曲操作,收短放长。国泰君安此前曾在研报中指出,在短期流动性泛滥、长期流动性却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应该"扭曲操作,收短放长",即通过正回购来回收短端过剩的流动性,同时以PSL(抵押补充贷款)来压低长期利率,从而释放长端的流动性,以摆脱"流动性陷阱"。

(3)采用市场化的化解方法,拥抱熊彼特提倡的"破坏性创造"。所谓的"破坏性创造",在宏观经济上指的就是依靠创新的竞争来创造性地破坏经济结构。因为每一次大规模创新都将淘汰原有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创建起新的生产体系,从而为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上文提及学者魏全平对日本经济的判断,其本质就是"破坏性创造"。

当然,目前中国的消费、服务业都还有很大的潜力,整体的经济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目前可能还不需要过分担忧"流动性陷阱"的问题。不过未来还需要继续尊重经济规律,避免和日本一样陷入流动性陷阱这个"黑洞"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