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頭上的王朝——北魏第四代皇帝拓跋濬暫短的一生

宦官宗愛成功暗殺一代戰神皇帝拓跋燾之後,朝臣欲立第三太子東平王拓跋翰為帝,但宗愛與拓跋翰關係一直不大好,因此,索性假太武皇后之命,將拓跋翰也殺掉了,擁立東平王的大臣尚書僕射蘭延、侍中吳興公和疋及侍中太原公薜提等皆被殺,然後宗愛住持迎立了拓跋燾的第六子南安王拓跋餘為帝。

宗愛的“臨危自救”成功了!自任北魏大司馬、大將軍、太師,總督中外軍事、領中秘書,封馮翊王,就此把一切軍政大權攬在了自己手中。

傀儡皇帝拓跋餘並不甘心做傀儡,曾打算奪回皇權,結果又被殺皇帝殺順了手的宗愛幹掉,這位實際做了七個月皇帝的南安王,不僅落得葬處不明,就連得到後世承認其皇位也沒能如願,大概是因為他過於順從了大宦官宗愛的緣故吧。

短短數月,宦官宗愛連殺兩位皇帝,引起朝野震動。但總要再立一位拓跋氏的皇子來做皇帝,不久之後,殿中尚書長孫渴侯與尚書陸麗堅持迎立了原太子拓跋晃的長子拓跋濬,即魏文成帝。

小孩子能做大事情,剛即位的少年皇帝拓跋濬斷然把宗愛、賈周等作惡不法的宦官誅殺,夷滅三族。

拓跋濬少年時聰慧明達,深受祖父太武帝的喜愛,常隨祖父左右巡遊,5歲時隨祖父出巡,遇到邊將解壓俘虜經過,當即以王者口氣命令邊將釋放俘虜,這種與拓跋燾格格不入的仁慈卻深受拓跋燾的器重,稍年長之後,每有國家大政,太武帝竟然允許這位仁慈少年皇孫參政決定可否,這相當於開始參於最高政治決策。

五歲時的拓跋濬以仁慈得到祖父青睞,但13歲稱帝的拓跋濬卻未必能將仁慈進行到底,誅殺宗愛一夥時一點也沒顯出慈悲。看來佛祖慈悲也除魔,少年皇帝殺起人來毫不手軟。

之後的少年皇帝殺人更加利索!這是因為:北魏這個新生王朝,三代過後出現了無官不貪的現象,尤其立下了赫赫戰功的鮮卑貴族們,其腐敗已經達到了常態化!拓跋濬多次下詔制止貴族的腐敗行為,但由於百官腐化之深,詔令不能有效實行,未能減輕百姓痛苦,致使百姓反抗統治者的鬥爭,越演越烈。

因為貪腐,被北魏小皇帝拓跋濬處死的大臣不計其數,因此引起的反彈也是接連不斷,隴西屠各王景文叛,拓跋濬詔令統萬鎮將、南陽王惠壽討平之;司空京兆王杜元寶謀反被誅,建寧王拓跋崇與兒子濟南王拓跋麗為杜元寶所引誘參與謀反,俱被拓跋濬賜死;濮陽王閭若文,徵西大將軍、永昌王拓跋仁謀反,事洩被殺,其他大小謀反事件數不勝數,北魏王朝開始出現內亂跡象。

但是,年輕的皇帝對外卻一心展示和平與大度,對外推行的是和睦四鄰的外交政策,與南朝劉宋、北方各國都建立了和平的外交關係,互通商賈,息兵養民。

息兵實在,養民未必,造佛養僧才是真:剛剛繼位的拓跋濬第一件事便是停止祖父發起的滅佛運動,一心致力於佛教復興。

公元452年拓跋濬13歲,下詔北魏恢復佛教,公元460年拓跋濬21歲,下令建造雲岡石窟。

說文成帝拓跋濬才是雲岡石窟的真正創始人是符合歷史記載的,雲岡的曇曜五窟初建時,曇曜和尚只能算督造管家,真正的老闆是拓跋濬。

由此看,有一部分學者把雲岡石窟的第二十窟露天大佛推論為文成帝也不無道理,這位雲岡石窟的替身法相第一個迎來眾生膜拜,風格也足以代表整個雲岡石窟。

但是,文成帝拓跋濬畢竟英年早逝,在位十四年,年僅26歲的拓跋濬病逝於平城,廟號高宗,諡號文成帝,長子拓跋弘即位。

由此分析,文成帝從功業到資歷實在難當代表北魏皇室的大任,倒是第十六窟施無畏印的佛立像,接近文成帝的真正形象。

第十六窟石窟中間巨佛立於蓮柱上,昂首挺胸,氣概非凡,被西方遊客譽為"美男子",形象僅僅保持到了二十六歲的拓跋濬應該是一位真正的美男子,相比北魏早期的其他四位君主,西去時最接近美男子形象的應該就是文成帝拓跋濬。

最重要的證據是:史書記載臉頰和腳背上有黑痣的是文成帝,而唯有第十六窟中的佛立像具有這個明顯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