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王朝——北魏第四代皇帝拓跋濬暂短的一生

宦官宗爱成功暗杀一代战神皇帝拓跋焘之后,朝臣欲立第三太子东平王拓跋翰为帝,但宗爱与拓跋翰关系一直不大好,因此,索性假太武皇后之命,将拓跋翰也杀掉了,拥立东平王的大臣尚书仆射兰延、侍中吴兴公和疋及侍中太原公薜提等皆被杀,然后宗爱住持迎立了拓跋焘的第六子南安王拓跋余为帝。

宗爱的“临危自救”成功了!自任北魏大司马、大将军、太师,总督中外军事、领中秘书,封冯翊王,就此把一切军政大权揽在了自己手中。

傀儡皇帝拓跋余并不甘心做傀儡,曾打算夺回皇权,结果又被杀皇帝杀顺了手的宗爱干掉,这位实际做了七个月皇帝的南安王,不仅落得葬处不明,就连得到后世承认其皇位也没能如愿,大概是因为他过于顺从了大宦官宗爱的缘故吧。

短短数月,宦官宗爱连杀两位皇帝,引起朝野震动。但总要再立一位拓跋氏的皇子来做皇帝,不久之后,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坚持迎立了原太子拓跋晃的长子拓跋濬,即魏文成帝。

小孩子能做大事情,刚即位的少年皇帝拓跋濬断然把宗爱、贾周等作恶不法的宦官诛杀,夷灭三族。

拓跋濬少年时聪慧明达,深受祖父太武帝的喜爱,常随祖父左右巡游,5岁时随祖父出巡,遇到边将解压俘虏经过,当即以王者口气命令边将释放俘虏,这种与拓跋焘格格不入的仁慈却深受拓跋焘的器重,稍年长之后,每有国家大政,太武帝竟然允许这位仁慈少年皇孙参政决定可否,这相当于开始参于最高政治决策。

五岁时的拓跋濬以仁慈得到祖父青睐,但13岁称帝的拓跋濬却未必能将仁慈进行到底,诛杀宗爱一伙时一点也没显出慈悲。看来佛祖慈悲也除魔,少年皇帝杀起人来毫不手软。

之后的少年皇帝杀人更加利索!这是因为:北魏这个新生王朝,三代过后出现了无官不贪的现象,尤其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鲜卑贵族们,其腐败已经达到了常态化!拓跋濬多次下诏制止贵族的腐败行为,但由于百官腐化之深,诏令不能有效实行,未能减轻百姓痛苦,致使百姓反抗统治者的斗争,越演越烈。

因为贪腐,被北魏小皇帝拓跋濬处死的大臣不计其数,因此引起的反弹也是接连不断,陇西屠各王景文叛,拓跋濬诏令统万镇将、南阳王惠寿讨平之;司空京兆王杜元宝谋反被诛,建宁王拓跋崇与儿子济南王拓跋丽为杜元宝所引诱参与谋反,俱被拓跋濬赐死;濮阳王闾若文,征西大将军、永昌王拓跋仁谋反,事泄被杀,其他大小谋反事件数不胜数,北魏王朝开始出现内乱迹象。

但是,年轻的皇帝对外却一心展示和平与大度,对外推行的是和睦四邻的外交政策,与南朝刘宋、北方各国都建立了和平的外交关系,互通商贾,息兵养民。

息兵实在,养民未必,造佛养僧才是真:刚刚继位的拓跋濬第一件事便是停止祖父发起的灭佛运动,一心致力于佛教复兴。

公元452年拓跋濬13岁,下诏北魏恢复佛教,公元460年拓跋濬21岁,下令建造云冈石窟。

说文成帝拓跋濬才是云冈石窟的真正创始人是符合历史记载的,云冈的昙曜五窟初建时,昙曜和尚只能算督造管家,真正的老板是拓跋濬。

由此看,有一部分学者把云冈石窟的第二十窟露天大佛推论为文成帝也不无道理,这位云冈石窟的替身法相第一个迎来众生膜拜,风格也足以代表整个云冈石窟。

但是,文成帝拓跋濬毕竟英年早逝,在位十四年,年仅26岁的拓跋濬病逝于平城,庙号高宗,谥号文成帝,长子拓跋弘即位。

由此分析,文成帝从功业到资历实在难当代表北魏皇室的大任,倒是第十六窟施无畏印的佛立像,接近文成帝的真正形象。

第十六窟石窟中间巨佛立于莲柱上,昂首挺胸,气概非凡,被西方游客誉为"美男子",形象仅仅保持到了二十六岁的拓跋濬应该是一位真正的美男子,相比北魏早期的其他四位君主,西去时最接近美男子形象的应该就是文成帝拓跋濬。

最重要的证据是:史书记载脸颊和脚背上有黑痣的是文成帝,而唯有第十六窟中的佛立像具有这个明显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