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從一臉懵懂,到竊竊私語,再到公開討伐,人臉識別引發的數據隱私問題,隨著這項技術幾年來的大規模下沉,最終到達了一個需要法律深度介入的十字路口。

發生在杭州的“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不再停留在理論整理層面,而是有人真的付諸了法律行動。

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收到了來自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的一條短信,提示他的動物園年卡如果不進行人臉識別將無法正常使用。郭兵不同意接受人臉識別,在協商未果的情況下,於10月28日向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提起了訴訟。引發輿論的巨大關注。

事到如今,所有人都必須承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發展人工智能等技術,就需要大量數據,而要想獲得這些數據,必然會犧牲一部分隱私。

多年來,人工智能等底層技術起步發展,這個矛盾尚處於蠢蠢欲動階段,而在技術逐漸被大規模推廣和使用過程中,如今矛盾已經在大眾隱私意識覺醒的過程中被逐漸激化。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那麼,我們是放棄發展這些技術而保護隱私?還是讓出隱私來發展技術?

早在2013年,就曾發生“稜鏡門”這一震驚世界的大範圍監控事件。事件主人公前美國技術監控特工斯諾登,就是擔憂技術大規模侵犯普通民眾個人隱私,而最終決定將秘密公之於眾。

在其2019年出版的回憶錄《永久記錄》中,他早已經警告過一切。

對陌生人開放住宅還是手機

你願意讓一個陌生人待在你家一個小時,還是願意讓他看你已經解鎖的手機,就算只是十分鐘?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的生活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向數字化攀升。我們大部分的照片、視頻、對話、瀏覽記錄等一系列人生數據都被各式各樣的數碼電子產品所承載,以由0和1組成字符串形式儲存分佈於全世界的個人電腦或數據中心裡。

隨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及可穿戴智能電子設備的發展和普及,在未來,我們的社交還會進一步數字化,我們也可能完全成為數字化的個體。雲端、計算機、手機儲存了我們大量的私人信息,在某種意義上,比我們的家藏著更多的隱私,更加私密。

據IDC發佈《數據時代2025》的報告顯示,全球每年產生的數據將從2018年的33ZB增長到175ZB。換句話說,如果把這些數據都儲存在DVD光盤(容量4.7G)中,可繞地球12萬圈。以25Mb/秒的網速下載,還要下載18億年。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不必驚訝於這些龐大的統計數字。網絡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生活中那些看似理所應當的結果,其實都是數字設備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運用我們的數據信息在“暗中”操作。

在智能手機還未出現的時代,手錶是大多數人獲取時間信息的重要“可穿戴設備”。或因電池電力不足,或因表內機械零件故障,那時的人們,總是要隔三差五人工校準手錶上的顯示時間。

可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進化,人們只要點亮手機屏幕,即可獲取時間信息。即使手機斷電關機,重啟後所顯示的時間依舊準確無誤,再也不需要我們人工校準。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我們早已習慣這種科技帶來的便利,卻很少想過其中原理。

如果你深入手機的設定目錄,你會看到手機時間是“自動設定”。每隔一陣子,你的手機便悄悄地、無聲地詢問你的服務供應商網絡:“嘿,現在幾點了?”那個網絡便會去問更大的網絡,後者又去問更大的網絡,經過許多連串的基站與電線之後,終於抵達真正的時間主宰之一——網絡時間服務器,它是根據保存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瑞士聯邦計量科學研究院和日本情報通信研究機構等地的原子鐘而運作的。這趟彈指間便完成的漫長而隱形的旅程,讓你不會在每次充電後打開手機時看到屏幕閃爍著。(斯諾登《永久記錄》)

人生沒有容易二字,如果你覺得容易,一定是有人幫你承擔了那份不容易。而我們的智能電子設備,就是這個承擔者。它“揹著”我們做的事情,遠不止這一種,比如,上傳你的元數據。

元數據,即“數據製造出的數據”,也可以理解為“活動數據”,舉例來說,手機元數據可能包括:來電日期與時間、通話長短、來電與本機號碼以及通話位置;而電子郵件元數據可能包括:發信者使用的計算機類型、位置與時間,計算機擁有者、寄件人與收信人是誰,何時何地收發信息,以及其他讀取此信的人、時、地等。

你通常清楚地知道自己製造出了什麼樣的內容,像是在電話裡說了些什麼,或是在郵件裡寫了什麼。但你對自己製造出的元數據幾乎沒有任何掌控權,因為它是自動產生的。元數據是由機器收集、存儲、分析與製造出來的,不需要經過你的參與以及核准。你的設備無時無刻不在為你溝通,不論你喜歡與否。

愛德華·斯諾登在其個人回憶錄《永久記錄》中這樣寫道:“人類依照自我意志進行溝通,但你的設備不一樣,它們不會隱藏私人信息,也不會為了保密而使用密碼。它們只知道將手機信號連上最近的基站。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日常溝通會產生如此多的數據,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容易在不經意間洩露我們的隱私。

我們享受互聯網覆蓋下的多彩生活,網絡社交、網絡購物、雲端存儲的同時,也在逐步將我們的生活數字化,以永久保存的格式記錄下來。

而當初美國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將全球網民的隱私都收集到其龐大的監控系統之下。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斯諾登在《永久記錄》中爆料,自“九一一”事件後,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啟動了“稜鏡計劃”“上游監視計劃”“XKEYSCORE計劃”等多個全球網絡監視項目,並在公眾不知情的情況下,大量收集並監視全球民眾電子郵件、電話和互聯網活動中的信息。那些曾被數字化的生活,被竊取到美國情報機構的數據庫中,隨時可以被查閱。

稜鏡計劃讓國安局可以定期讓微軟、雅虎、谷歌、臉書、Paltalk、YouTube、Skype、AOL及蘋果收集資料,包括電子郵件、照片、視頻聊天、網絡瀏覽記錄、搜索引擎搜尋記錄,以及所有存儲在他們雲端的其他數據,將這些公司變成了知情的共犯。(斯諾登《永久記錄》)

而“上游收集計劃”更具侵入性。它可以固定從民營的網絡基礎設施上——比如全球網絡流量的轉換器與路由器,經由太空衛星和高容量海底光纖電纜,直接抓取資料。

想象一下,你坐在計算機前,想瀏覽一個網站,你打開一個瀏覽器,輸入一個網址,然後敲回車鍵。網址其實是一項請求,這項請求會去找它的目的服務器。在旅程途中,你的請求抵達服務器之前,會經過美國國安局的層層篩查。

先是由一個名為“混亂”的工具進行復制並檢查你的元數據,假如“混亂”覺得你的流量可疑,就會通知另一個名為“渦輪”的工具,後者便會將你的請求轉到國安局的服務器。在那裡,算法會決定要用該機構的哪個惡意程序來監控你。這個選擇會依據你瀏覽的網站種類和你的計算機軟件與網絡聯結。選定的惡意程序回傳到“渦輪”,再由後者注入流量頻道,連同你請求的網站一同傳送給你。最終結果是:你得到你想要的內容,連同你不想要的監視,而這一切發生在不到六八六毫秒的時間內。你完全不知情。等惡意程序進入你的計算機,國安局不但可以讀取你的元數據,還有你的個人資料。你的整個數字人生現在都屬於他們了。(斯諾登《永久記錄》)

而XKEYSCORE就像一個搜索引擎,當你輸入某個人的名字後,顯示的搜索結果不是公共網絡的頁面,而是其私生活明細——在網絡上擁有、生產、銷售、購買的所有東西的記錄。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儘管在“稜鏡門”事件曝光後,美國通過憲法修正案,不再允許國安局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對包含數百萬美國人電子郵件和通話記錄的龐大數據庫展開搜索,關閉了大規模監控項目的後門。但我們依然沒有辦法完全擺脫數字科技的裹挾,尤其當它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後。

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們在手機上安裝一個必備APP時,手機會跳出彈窗提醒:

  • “是否允許該應用使用您的儲存空間?是/否”
  • “是否允許讀取的的通訊錄及地理位置?是/否”
  • “是否開啟相機及錄音權限?是/否”

如果我們顧及到個人隱私安全,選擇“否”,那麼可能導致該應用的部分功能不可使用,甚至安裝失敗。

如果說這是我們面對科技時代洪流的迫不得已,那麼在日常的網絡社交中,我們還存在許多的疏忽大意和心甘情願。

還記得2018年初,支付寶年終賬單事件嗎?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作為移動支付的巨頭之一,每在新年伊始,支付寶都利用大數據生成的個人年度賬單回顧都備受關注。

然而在2018年初的賬單回顧活動中,支付寶在年度賬單H5的首頁左下方利用小字體、接近背景色,默認勾選了“我同意《芝麻服務協議》”,相當多的用戶沒有仔細留意,便掉進了這個“陷阱”。簽署這份《芝麻服務協議》,意味著芝麻信用可以向第三方提供用戶的個人信息。芝麻信用還可以對用戶的全部信息進行分析並將分析結果推送給合作機構。

就在不久前,以“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為口號的AI換臉應用“ZAO”刷屏朋友圈。通過該APP,用戶僅需上傳一張照片,就能將影視劇中演員的臉替換成自己的臉,滿足了不少戲精的心願。該應用上線第二天,就在各大應用商店下載排行中躥升至前列。可火了不到3天時間,其研發公司就被工信部約談,要求下架整改。主要原因在於用戶隱私安全問題。

這種換臉技術的興起及便利的使用,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電信詐騙的工具。面目特徵信息的上傳與洩露,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們的個人財產在支付中的風險。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不僅如此,ZAO在用戶協議中甚至還規定,用戶默認肖像權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關聯公司全球範圍內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和可再許可的權利,包括但不限於:人臉照片、圖片、視頻資料等肖像資料中所含的您或肖像權利人的肖像權,以及利用技術對您或肖像權利人的肖像進行形式改動。

正印證了斯諾登在《永久記錄》中的那句話:“

很少有人在當下即明白,我們所分享的一切都將不再屬於我們。……我們的資料雲遊四海,無休無止。

他還在書中預測,未來“智慧家庭”的普及,我們的私生活數據會被進一步曝光,最大的危險仍在前方

智慧家庭’的變革可能還有五年才會到來,屆時亞馬遜Echo與Google Home等“虛擬助理”可望正大光明地入住臥室,這些放在床頭櫃的裝置將近距離記錄並傳送你的一切活動,牢記你所有的習慣與偏好(包含怪癖),之後再通過廣告運算法變現。我們日常生活產生的數據(或者說允許生活被監控而產生的數據)能讓企業賺到大筆錢,卻讓我們的隱私全面暴露。如果說政府運用國家力量實施監控,將人民變成調查目標,那企業監控就是讓消費者變成商品,讓他們把消費者數據轉賣給其他企業、數據中介商或廣告從業者。(斯諾登《永久記錄》)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自工業革命以來,學術界、企業界、軍方與政府的科技人才做出許多決定,這些決定往往基於“我們能夠做什麼”,而非“我們應該做什麼”。推動科技進步的人,不太會限制它的應用與使用。

在這個網絡如同空氣一樣不可缺少的時代,我們雖不能夠逃離,但可以學會如何更好的呼吸。尤其是對於網絡原住民,00後一代,如何培養他們的信息安全意識,將成為我們這代人重要的研究課題。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深入瞭解網絡時代暗藏危機的原因及數字世界運行的方式。如果有故障,修理。如果不是,那麼我們就要做出調整,以改善其作用。這是我們對科技應有的基本責任。

而《永久記錄》一書,便承擔了這個責任。在書中,美國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詳述了“稜鏡門”事件始末,用簡潔有力的語言揭露美國政府所掌握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監控系統,並如何利用它們竊取全球全民隱私。

就像他在書中所寫:“助紂為虐的不是科技本身,而是每天使用卻不瞭解機器的所有人。

……拒絕讓自己瞭解你所依賴的設備運作與維修,即是被動接受暴政及其條件:當你的設備正常運作時,你也正常運作,但是當你的設備出故障時,你也會出故障。你擁有的物品反過來擁有了你。”

《永久記錄》

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的背後:8.5億網民在“裸奔”

“稜鏡門”主角愛德華•斯諾登首次詳述洩密全歷程

揭露美國監控系統竊取隱私的真相

警示大眾重新思考科技發展與個人權益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