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一個人敏感、軟弱,太在乎別人的評價,這是沒有安全感

心理學:一個人敏感、軟弱,太在乎別人的評價,這是沒有安全感

在人的心理世界,安全感到底是一種什麼存在?

那麼多的心理諮詢案例告訴我們,安全感是一個人能穩定存在的“基石”,有了安全感,就有了清晰的座標,能正確的認知自己,有了安全感,人格就變得穩固而結實,“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就能夠抵抗挫折。

相反的,一個人,特別是一個成年人,經常左右搖擺,敏感脆弱(或者軟弱),在乎別人的評價,那麼本質上來說,就是他沒有安全感。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安全感最先源於他和母親的關係,特別是他和母親3歲之前的關係,即3歲之前,媽媽是穩定存在,一如既往的愛他,他由此感受到自己是安全的。

這裡面有兩個穩定的對象,一是媽媽是一直存在的,不會與孩子分開的,二是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一直愛我的,一個是客觀的現實,一個是孩子主觀的感受,由這個現實和這個感受發展出安全感。

每一個成年人的安全感也由此而來,每一個人對外界的掌控感也因此而生。

心理學:一個人敏感、軟弱,太在乎別人的評價,這是沒有安全感

1、如果媽媽不穩定存在,孩子就會有被拋棄感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非常小的孩子特別怕大人“不要他”了,比如我們經常會在大街上看到一些爸爸媽媽對孩子說:“你再……我就不要你了”,或者“你再不聽話,你就不帶你了”,這時候有的孩子就會嚇得哇哇大哭,有的就會變得很聽話、很乖。

所以,一個穩定的媽媽,一個穩定的客體對於一個孩子,對於一個3歲之前的小孩子顯得尤為關鍵。

這是因為從生理上來說,對於哺乳動物來說,母親的穩定存在,意味著生的希望大大增加。

作為高級動物的人亦是如此,並且在這一點上,人的心理訴求更為明顯,因為對於人來說,一旦在這個問題上受挫,就會引發一些列心理問題。

比如有的人,從小到大都很容易緊張,容易擔心,容易抑鬱、焦慮,與人相處的時候,敏感、多疑,這往往就可以追溯到他最初和母親的關係上。

我有一個來訪者,畢業不久,就換了好幾份工作,人際關係也很不好,總是覺得老闆不喜歡她,對她的工作不滿意,在人際關係中也是如此,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別人會嫌棄她。

回顧她的成長經歷,小時候自己的爸爸媽媽到處打工,她經常在各個親戚家換著住,她經常覺得親戚家的人不喜歡她,所以她要不斷地換地方,那些大人吵架,她也會認為是自己造成的。

於是她逐漸變得膽小、謹慎,敏感、多疑,此外她還很容易通過主觀臆測,過度想象別人,這讓她一直活得很疲憊。

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父母,特別是由於媽媽不能穩定存在,讓她有一種被拋棄感。

心理學:一個人敏感、軟弱,太在乎別人的評價,這是沒有安全感

如果情感不能穩定存在,孩子長大之後就會重複這種不穩定的情感

精神分析心理學有一種說法,童年幸福的人長大後就會複製幸福,而童年不幸的人,長大後往往就會去複製不幸。

就如上文提到的我的那位來訪者,童年時期體驗到不穩定的情感,總是感覺自己會被拋棄,在成年之會的關係裡,她也會有相似的感受,如果沒有就會去創造這種感受。

她總覺得別人會拋棄她,於是自己就發出了這個判斷,下意識的遠離別人,或是把事情搞砸,讓別人遠離她,最終別人真的“拋棄”了她。

所以歸根結底都是自己的內心變化造成的,所謂的關係裡的別人只不過是在下意識的配合她而已!

心理學:一個人敏感、軟弱,太在乎別人的評價,這是沒有安全感

上面我們講到的複製童年的經歷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我們會把童年時期和父母,或者其他重要客體(比如爺爺奶奶等撫養我們的人)相處的經驗內化為我們人格的一部分。

成年之後,我們就會沿用,我們與領導的的關係和感受,我們和同事相處的模式,這些往往會是我們曾經關係的重現。

比如一個來訪者在領導跟前,或者在比自己有力量的人跟前,就會緊張,就會覺得對方會看不上自己,這很可能是在他的童年時期,他的父親就是一個要求苛刻的人,經常挑剔他。

當然這種人也不會一直處於這種角色裡,當也可能會在另一個場合裡去挑剔別人,懇求別人,去扮演一個父親的“角色”。

那麼沿著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在童年時期,從父母那裡得不到穩定情感的人,他(她)會怎麼樣呢?

她會一直重複,在成年之後的關係裡,總覺得別人對他的情感不穩定,於是他就會一次次去驗證,一次次發出這個負面期待,積極的期待會成真,消極的期待也會成真,最後關係就會走向破裂,無論是普通的人際關係,還是情感親密關係,都會這樣。

可是對於一個沒有安全感的成年人而言,一切都回不去了,所以你要藉助於心理學的工具自我發展,當然如果問題比較嚴重,條件允許的話,建議你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

當然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或者你正在為人父母的路上,請給予孩子穩定的存在,給予孩子穩定的愛,讓他成長和發展出一個完整而牢固的“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