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劉禪是真傻還是裝糊塗?

小崔看宿州


不知道是由於蜀國集團沒有設立宮廷史官,還是什麼原因,《三國志》中對劉禪的記載就顯得非常有意思了,三國志後主傳,通篇沒有劉禪什麼事,就像蜀國的大事記。所以,下面的分析,主要是基於三國演義。

我認為,不能簡單的用真傻還是裝糊塗來定義劉禪,劉禪可能不傻,但實實在在是一個沒有主見、沒有遠大抱負的庸主,後期寵信宦官黃皓,又表現出的是一個貪圖享樂的封建昏君形象,但是劉禪的智商絕對是沒問題的,他更多地表現出的是順勢而為,頗有樂天知命的味道。

一、劉禪資質絕對是非常平庸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曾經動過想立劉封為世子的念頭,為了這事還大費周折的徵求過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意見。諸葛亮未曾表態,認為這是劉備的家事,外人不宜插手。關羽這個時候維護了劉禪,但理由僅僅是因為劉禪是劉備的親兒子,對劉禪的個人才能等方面隻字未提。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看人的本領是很厲害的,諸葛亮遠不能比。劉備絕對是認為劉禪不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比不過一個劉封。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對諸葛亮說過,如果劉禪是扶不起的主,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除了是封建君主的權謀之術,側面也反映劉備確實對劉禪並不是特別滿意。

二、劉禪生於亂世,活下去成了他唯一的信條,看似大智若愚的舉動,實則是為苟全性命於亂世

劉備大半輩子顛沛流離,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更要命的是總是打敗仗,而且居無定所,隨時有流落街頭的風險。劉禪第一次出場,就是死裡逃生,要不是趙雲於曹操千軍萬馬之中殺出重圍,劉禪就死於襁褓了。在劉禪第一次以蜀國君主登場前,劉禪的露臉機會都是因為劉備戰敗而禍及妻兒被抓,除此之外,沒有劉禪任何的亮眼的表現機會。生在這樣的亂世,朝不保夕,平時估計也沒有劉備的關懷和教導,在劉禪看來能活下去、及時行樂就是人生巔峰了。

劉禪繼位後,全盤接受劉備的白帝城託孤安排,重用諸葛亮,大事小事皆有諸葛亮決斷。在這一階段,劉禪表現出的更多是一個庸主形象。我們來看幾個事例。

一個是劉備新喪,魏主聽從司馬懿五路伐蜀之計,已經影響到了蜀國安危,劉禪這個時候的表現是驚慌失措,急召諸葛亮商量,聽說諸葛亮稱病不出,又惴惴不安地親往諸葛亮府問計,聽完諸葛亮分析後,後主又表現的又驚又喜,歡快的回宮去了。完全像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哪像一個封建君主該有的樣子?

另一個是諸葛亮四出祁山,劉禪聽信宦官讒言,怕諸葛亮功高震主,威脅到他的皇權,居然下令召回在戰場廝殺的諸葛亮,錯失了大好戰機,見到諸葛亮,劉禪就輕飄飄說了一句,我沒什麼事,就是想念相夫了。我想劉禪絕對不相信諸葛亮會反,只是他不想冒這個風險,只能用召諸葛亮返回作為試探,所以說劉禪還是有很深的心機,只可惜,他沒有把這個心機用在北伐大計上,用在了保全自己性命、苟活於世上了。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劉禪三番兩次派人詢問諸葛亮後事,他也全盤接受了,重用了蔣琬、姜維、楊儀等人。這裡可以提一下,面對魏延和楊儀的反叛,劉禪是很果斷處置的,所以說,對威脅他皇權的人,劉禪還是表現出了應有的果斷,但也僅僅是考慮到楊儀等人要威脅到他的皇權了。諸葛亮死後,劉禪更多地表現出寵信宦官黃皓、貪圖享樂的昏君形象。為了維護黃皓,沒有很好地調解姜維與黃皓的矛盾,導致姜維遠離朝廷屯田。在魏國大軍兵臨城下,居然聽信黃皓之言,請神婆跳大神,聊以自慰,一再貽誤戰機。

三、在生死麵前,劉禪選擇了投降,符合形勢的發展,只能說劉禪識時務,卻難說的上是大智慧

鄧艾兵臨城下,劉禪不得不聽從譙周的建議,選擇了出城了投降。客觀上來講,譙周的分析是符合形勢發展的,蜀國的深層次矛盾從劉禪的降表中可見一斑,蜀漢政權總共只有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卻要供養十萬二千軍隊和四萬官吏,百姓負擔之重可想而知,再打下去,只能是蜀中百姓民不聊生,毫無勝利的希望。這裡不能說劉禪的投降有多聰明,明知蜀國有如此深層次的矛盾,卻任由諸葛亮七出祁山、姜維八伐中原,作為國主的劉禪難辭其咎。同時,劉禪的投降,並沒有給蜀中百姓避免戰火之痛,鄧艾和鍾會火併,殃及蜀中百姓自不在話下。

小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劉禪,乏善可陳,面對蜀國的內憂外患,他想到的更多的是維持,他的看似聰明的舉動,無非是封建君主為了維持皇權而採取的通行做法。“此間樂,不思蜀”,更多的是一種解脫,蜀國的爛攤子,劉禪是沒有能力扶持起來的,才能平庸才是劉禪真正的標籤。


山河明月


劉禪是真傻。

傻到了就能在三國這種戰亂割據的年代裡足足當了41年的皇帝;傻到了像司馬昭這種狼子野心似的人物,竟然把他評價為憨態可掬的一個實誠人;傻到了他投降後還能當一個安樂公,安享晚年壽終正寢; 傻到了像諸葛亮這種強權人物,竟然不屑於與他爭皇位,誠心實意的幫他做皇帝,傻到了兩任皇后都只敢娶張飛的女兒。

所以劉禪是真傻。










上面所說的都是違心話。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劉禪。

天資聰明,氣量宏大

這個評價不是我說的,是諸葛亮給劉備寫信的時候說到的。是諸葛亮的評價。原話為:“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意思是說劉禪的智慧很大,很聰明,總是超出我諸葛亮的想象)

諸葛亮是個說話辦事都非常嚴謹的人,他連劉備的馬屁都不拍,他更不會拍劉禪的馬屁。他既然用這樣的詞語來形容劉禪,這就明明白白的說明劉禪是一個氣量宏大天資聰明的人。


深知自身優缺點,能屈能伸大丈夫

面對諸葛亮這樣的強臣,劉禪能夠做到完全放權。劉備死後當時的局勢對於劉禪來說其實是很不利的。外有曹魏政權和孫吳政權,內有諸葛亮這樣的強臣,還有本土的益州系,荊州系的明爭暗鬥,再加上劉備夷陵之戰的失敗。所以劉禪面對的是一個爛攤子。

在這種環境之下,劉禪能夠安安穩穩的做41年的皇帝,不但成就了諸葛亮一代賢相的美名,也穩固了風雨飄搖的劉氏政權。

而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將軍權,政權分離開來分別派不同的人來擔任,防止了一家獨大。你能說他不聰明嗎?


宅心仁厚,以人為本

劉禪是歷史上大赦天下次數最多的一位皇帝,據不完全統計,41年中總共大赦將近 20次。平均每兩年大赦天下一次。

在他在任期間,蜀國和孫吳的盟約關係得到了加強,鞏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民族關係得到了穩定。

夏侯霸,反叛魏國投到蜀國,劉禪親自相迎,並指著自己的孩子對夏侯霸說說,你看這是我的兒子,也是你的侄子。(劉禪的丈母孃叫夏侯涓,是張飛的老婆,而夏侯涓是魏將夏侯淵的侄女,夏侯霸是夏侯淵的兒子。所以夏侯涓是夏侯霸的堂姐或者堂妹)


顧大局識大體。

魏軍打到蜀國,劉禪沒有貪戀皇位,他直接投降。把自己捆起來,向魏將鄧艾投降。唯一的要求用自己的死換取百姓活。

司馬昭這類奸雄人物,對劉禪都是喜愛有加。在三國中劉禪能夠64歲善終,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劉禪投降後,蜀國大臣基本沒有被殺的,還都不同程度獲得了提升。而東吳的孫氏政權的但背後的結果呢?人民百姓死了多少?


西門不帶刀


劉禪(207~271年),即蜀漢懷帝(223~263年在位),又稱後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多遭難,幸得大將趙雲兩次相救,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繼位為帝,改元建興,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其北伐,後又支持姜維北伐,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從陰平入,克綿竹,殺諸葛瞻父子,劉禪投降。

“樂不思蜀”的典故的。說的是蜀國被滅後,劉禪後到了洛陽,一次宴會上,曹魏大司馬司馬昭心血來潮,命人表演蜀國的歌舞,其他蜀國故臣都悲傷形於顏色,唯獨劉禪聽得很開心,完全沒有一點悲傷的樣子。司馬昭就問就問劉禪:“你思念蜀國嗎?”劉禪說:“我在這裡過得很愉快、很滿足,不思念蜀國。”

第一,這個典故只是故事的一個片段並不完整。事實上,那次聚會後,劉禪的一個故臣叫郤正的,就跟告訴劉禪,他這說話太不得體了,招人笑話,下次司馬昭再問,要哭著回答“先人的墳墓都在西邊,離自己太遙遠了,自己無日不思念”,說完還要閉上眼睛,作悲傷狀。後來,司馬昭果然又問了一次,劉禪就照郤正教的說了一遍。司馬昭很奇怪,說:“這話聽起來怎麼這麼像郤正說的?”劉禪大吃一驚,眼睛盯著司馬昭說:“是他教我的。”司馬昭和其他在場的人鬨堂大笑。故事後面的一部分當然更能表現出劉禪的傻勁兒,不過,司馬昭要是沒多那一句嘴,劉禪的“得體之言”豈不是有悖於裝傻充愣的宗旨了嗎?可憐的是郤正,他想到了司馬昭會再問劉禪思不思蜀,卻沒提防司馬昭居然這麼瞭解自己說話的風格,讓劉禪鬧了更大的笑話。

第二,劉禪亡國之後身處的危險境地,以至於我們認為,他非得裝成白痴,讓司馬氏覺得他沒有威脅,才能苟活一條性命。

第三,三國時期的三個亡國之君——劉禪、曹奐、孫晧,再加上一個也曾經是曹魏皇帝,被司馬家篡奪權利,最後被逼退位的曹芳,這四個人中,無論怎麼看,劉禪都是最不該死的。

第四,蜀國滅亡後,姜維投降了鍾會,鍾會大軍還在還師的路上,姜維就慫恿鍾會造反。最後他失敗被殺。就這一件事,假如司馬氏想殺劉禪,劉禪是無法通過裝瘋賣傻躲過去的。

劉禪的“樂不思蜀”言論,只是沒心沒肺的表現,跟他的善終沒有太大的關係。說他是為了活命而裝傻,不符合實情。

劉禪很聰明,只是他生錯了年代,在蜀國走向末路,魏國空前強大的情況下,他只有選擇這種方法,也許他有一些問題,但是人不是完人,他至少是很聰明的一個人,如果非要說一個恰當點的說法的話,他只是一個沒有野心很熱愛自己生命的聰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