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普,两弹一星科研,你知道的有哪些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

桃李不用言


在温饱线挣扎的我,怎么可能知道这么高大上的知识[捂脸][捂脸][捂脸]


PZLPYXWLJ


一个国家只有军事力量强大了,那么百姓方能安稳,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能安国,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为我们拥有原子弹,拥有氢弹,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武器,所以当今世界上中国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高,在国际的舞台上,中国的声音成了能不缺少的重要一票。曾经有23位获得了“两弹一星”荣誉称号的国宝级科学家,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骄傲,因为他们,让中国的国防走向强大,让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越来越大。但是岁月不饶人,曾经的23人,现在只有5位还健在了,愿他们长命百岁。

程开甲:是中国最早核武器研究者之一,从核武器研制到试验成功程老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再次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以说是集荣耀光环于一身的资深科学家。2017年7月,被授予“八一勋章”。

程开甲:是中国最早核武器研究者之一,从核武器研制到试验成功程老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再次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以说是集荣耀光环于一身的资深科学家。2017年7月,被授予“八一勋章”。

周光召: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贡献。

孙家栋:1958年 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这在当时可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耀,孙老回国后立即投入到中国导弹的研制工作中。1960年 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这么多年来,从一头乌发到白发苍苍,见证了这位科学老人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光辉历程。

王希季: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先后获得了国家多项科学技术进步奖项,在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这位科学老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为中国的氢弹创造了世界上仅有的存放构型,于敏构型。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科学家钱三强曾给予于敏这样的高度评价,他说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也这样评价道:“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美军一退役上将曾说道,中国的于敏,比一个核武器库还要厉害。

于敏老先生从未出过国,他觉得喝过洋墨水的肚子里未必有真货,只要肯努力,国外并不是唯一的镀金厂。为了中国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和保密工作,于敏老先生不惜隐姓埋名30余载。美国用了7年时间研制出氢弹,苏联用了6年,而在于敏老先生的带领下,中国仅用了2年,这一记录,世界至今无人能破。向这些老一辈科学家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们用无私的奉献和不懈的努力让中华民族傲立群雄,挺直了腰板,为强大的国防播种下了坚强的种子。尽管他们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有的已经老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我是小猛


获得“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有23位,他们分别是:

1、截至2019年4月,仍在世的元勋有3人,分别是: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2、在世前授勋的元勋有13人,分别是:程开甲、于敏、钱学森、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彭桓武、朱光亚、黄纬禄、王大珩、屠守锷、陈能宽、任新民。

3、去世后授勋的元勋有7人,分别是: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扩展资料

23位元勋中只有于敏和钱骥没有留学经历。从21位元勋的留学国来看,美、英、法、德、苏是他们的主要留学地。其中去美国者最多,达11人,居半数以上。其次是英国,有5人。

从“两弹一星”元勋们的留学或在国外居留时间来考察,21位有留学经历的元勋们平均在国外时间为7年,其中时间最久的是钱学森,1935年出国,1955年归国,在美国整整20年。

“两弹一星”元勋们的外语水平普遍较高。除了较长的国外留学经历外,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中学和大学读书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静姨


诺奖一定是奖励科学发现的,也有一部分是奖励重大科技发明的,无论是对理论发现的奖励还是对技术发明的奖励,都有一些基本要求。

如果是理论发现,你要把发现理论的推导、实验、现象、预测等过程写成详细的论文,发表到学术期刊上,由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你的实验进行重复验证,进行同行评议。

如果是技术发明,你要公开你的设计原理,图纸等详细资料。

两弹一星是我国重大国防项目,技术资料是绝密级别的,而且不属于理论发现,所以两弹一星是无法获得诺奖的。


己所甚欲勿施于人


1979年钮经义代表人工合成胰岛素团队曾竞逐诺贝尔化学奖,这是与两弹一星齐名的震动世界的科学成就。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蒂斯尤里斯教授来到中国参观了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认为这是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十分令人振奋。但中国学者的成果发表较晚,中国学者率先取得胰岛素拆合实验的突破后,由于要求保密,他们并未及时发表成果。


号火分享


不清楚诺贝尔科学奖的标准。我认为,对中国来说,研发出紧缺重大技术胜过诺奖,许多诺奖的技术我中国不是太急用。


董双应


术业有专攻,好多专业上无法比较,你去看看国外牛B科学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好多都堪比诺贝尔奖的科研。计算机好像有个图灵奖,数学有菲尔兹奖等都是很NB的。


牛肉炖土豆加葱


氢弹原理应该算,人类第一次实现聚变,毕竟以前发现裂变原理的有诺奖。但这个聚变工程实现的原理绝对无法公开化。


素食的猫


杨振宁与李政道发现“弱作用下不守恒”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在疟疾中的治疗作用”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水母玩家


亲,这个…这个。唉!我不晓得啊![流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