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臣楊嗣昌,到底是能將,還是庸才?

崇禎重臣楊嗣昌,到底是能將,還是庸才?

明朝末年,尤其是崇禎年間可謂是大爭之世,遼左後金崛起,呈滅明之勢;關內,川陝萬民舉大計,有覆明廷的力量。在內憂外患之中,崇禎皇帝內心困苦,他內心有大志,卻沒有能力,是典型的眼高手低。他先後任用了一大批人才,庸才,鬼才,蠢材,但最後都無功而返。只因崇禎皇帝生性多疑,每每用人都有所猜忌。

但正是這樣的皇帝,卻十分信任一個人,這個人生前幾乎可以被認為是崇禎皇帝的恩人,因為他替崇禎皇帝幹髒活。這個人就是兵部尚書楊嗣昌。

崇禎重臣楊嗣昌,到底是能將,還是庸才?

01、年少有為,父親入獄

楊嗣昌,字文弱,武陵人,雖字“文弱”,但此人內心卻不文弱。他在萬曆三十八年中進士,隨後還升南京國子監博士,這麼一個高考大神可謂是年少有為。

崇禎四年他還被調往山海關任職,但在他一帆風順時,自己的父親被捕入獄。他的父親是楊鶴,曾經幫助崇禎皇帝進行招撫農民起義軍,可是由於朝廷內部矛盾,最後他成為犧牲品。楊嗣昌為了保護父親,連著三次上疏請求代父受罪。最後他的父親免於死刑。

禍不單行,因為自己屬下出事,他也被人彈劾,還被東林黨人怨恨。按照平常來說,他的政治生命基本到頭了。

02、陝西起義,臨危受命

崇禎九年,隨著農民起義軍的壯大,明朝已經沒辦法再壓制了。同時,由於兵部尚書病逝,崇禎皇帝手頭沒有可用的人才。這時想起了在家丁憂的楊嗣昌。

崇禎皇帝迫不及待地對他“奪情”,楊嗣昌的命運出現轉機。可是他並不知道,在他面前的是一條死路。而且他也無法想象因為這次“轉機”,他死後成為崇禎的仇人。

崇禎重臣楊嗣昌,到底是能將,還是庸才?

03、四正六隅,十面剿匪

楊嗣昌面見崇禎皇帝后侃侃而談,彷彿微操大神,精通走位,給崇禎皇帝來了場《大明榮耀》崇禎賽季實況解說。

楊嗣昌其實還有點頭腦,抓住命脈下藥,提出三點建議:制定戰略;議兵議餉;推薦人材。

楊嗣昌主張集中兵力打垮農民軍,他在崇禎十年四月初二日的《敬陳安內第一要務疏》中說明了“攘外必先安內”。疏中記載:“人之一身,元首為重。邊烽訌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腹心之內,中之甚深。”可見他的計策核心是打擊農民軍。

為此,他提出了“張十面之網”。具體說來,就是以陝西,河南、湖廣、鳳陽這四個農民軍活動的主要地區為四正,以剿為主,防為輔;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這六個省份為六隅,“時分防而時協剿”,必要時也參加協剿。另以陝西三邊總督統率西北邊兵,同中原地區的五省軍務總理直轄的機動兵力作為主力,“隨賊所向,專任剿殺。”

十面埋伏可謂滴水不漏,可是他沒有注意好好向前輩學習。因為他不知道,多年努爾哈赤面對包圍圈時提出了“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楊嗣昌沒考慮過農民軍是否會集中攻一處,倘若一處有失便全盤崩潰。

戰略有了還要有錢和兵,可是當時的情況下沒人願意為他埋單,哪怕是他的老闆也不願意。因為經費需要二百八十萬八千兩,同時還要精兵七十三萬人。

沒人埋單,只能拿百姓開刀,他提出“改因糧為均輸”的做法,無論家裡田產有多少,都統一徵高稅。與此同時還在城裡“暫借民間房租一年”,導致民怨四起,世人皆稱“重徵”。

用人方面楊嗣昌也十分沒譜,任用熊文燦,之所以任用他竟然是因為皇帝聽完這傢伙酒後吹噓自己有本領,可以平寇,想任用,為了討皇帝歡心而聘請他做官。

到崇禎十年十月,楊嗣昌認為一切就緒,可以三月平寇,於是誇下海口:“今則網張十面,刻值千金,斷斷不容磋過矣。臣計邊兵到齊,整整在十二月、正月、二月為殺賊之期。”

崇禎重臣楊嗣昌,到底是能將,還是庸才?

04、首戰告捷,幾近剿滅

崇禎十年,明軍戰績卓越,不僅擊傷張獻忠,還逼得李自成“夜則山林藏身,不敢入窩鋪宿歇。”最重要的是張獻忠請求招安,這對於楊嗣昌是大功一件。原來農民軍是越打越多,但是現在幾乎快要被消滅了,無論對於他還是對於朝廷都是好事。因為這是前所未有的。但就在喜慶之時,朝廷內部出現矛盾,崇禎要求招安,楊嗣昌認為要讓張獻忠剿滅餘部後再招安。在陷入爭吵後,留給楊嗣昌的時間也不多了,因為三個月即將到期,但是崇禎皇帝出乎意料的想護著楊嗣昌,而且還私下透露出對他的信任。

崇禎為了表達誠意還下密諭讓他做督師,親筆為他提詩,詩云:“鹽梅今暫作干城,上將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

雖然貴為督師,但楊嗣昌也面臨著職業生涯的危機——下屬叛逆。這個人就是左良玉。此人飛揚跋扈,明軍開頭能贏也因他相對賣力,可是當他不拿楊嗣昌當回事後也就不賣力幹活了。而楊嗣昌也心理素質不強,想拉攏賀人龍卻又擔心得罪左良玉,結果兩頭不討好。最終大明公司業務經理楊嗣昌沒法完成董事會下達的任務,還被競爭對手打廣告嘲諷。

楊嗣昌曾書《西江月》一首,詞雲:“此是谷城叛賊,而今狗命垂亡。興安、平利走四方,四下天兵趕上。逃去改名換姓,單身黑衣逃藏。軍民人等綁來降,玉帶錦衣升賞。”

結果張獻忠看到以後,笑道:“營中有獲嗣昌者賞銀三錢”。

崇禎重臣楊嗣昌,到底是能將,還是庸才?

05、庸才末路,死因難查

崇禎十三年是楊嗣昌職業生涯的一次迴光返照。在瑪瑙山之戰中擊敗張獻忠,還奪得對方虎符與鏤金龍棍,令旗、令箭以及妻妾。

但隨著張獻忠入川以後,明軍的麻煩越來越多,楊嗣昌為了給自己開脫,上疏說:“親見隨行步兵跋涉之苦,馬騾倒損之多,臣亦心憂身病,憔悴支離,無復人理。…………豈期蜀兵之脆,將領之愚。…………即客將李國奇、賀勇、張應元與署鎮方國安等梓潼一戰,亦不隄防賊‘打倒番’,而先勝後敗,得不償失。”

崇禎十四年正月初四日,張獻忠、羅汝才部義軍從巴州起營,攻克通江縣,明督師大學士楊嗣昌一面命令總兵猛如虎等加緊追擊,一面連續九次檄調駐紮在湖北鄖陽地區的左良玉部進川堵截。這一次,楊嗣昌已經窮途末路了,精兵已盡,農民起義軍勢如破竹,攻克襄陽,殺死襄王。

與此同時李自成攻克洛陽,楊嗣昌在這時十分絕望。在給湖廣巡撫宋一鶴的信中哀鳴道:“天降奇禍,突中襄藩。僕嘔血傷心,束身俟死,無他說矣。”

崇禎十四年三月初一日,楊嗣昌死於湖北沙市徐家花園。可是關於他的死因卻撲朔迷離。《綏寇紀略》記載他是自縊,但是他的孩子卻在《孤兒籲天錄》裡說父親是病死,史學界也一直有爭論,但是可以知道的是他死前內心十分痛苦,年少有為卻晚年無能。

崇禎重臣楊嗣昌,到底是能將,還是庸才?

06、反目成仇,慘遭羞辱

楊嗣昌死後崇禎基本上就再也沒信任過誰,崇禎本來在他死後十分悲傷,但是由於好面子外加心急如焚,看見領土逐漸丟失,內心逐漸怨恨這個曾經的“親密朋友”。

《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記載“後獻忠陷武陵,心恨嗣昌,發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婦柩,斷其屍見血,其子孫獲半體改葬焉。”

不由得感嘆楊嗣昌,身居高位,卻能力平平,倍受寵愛,卻死後不寧。他倘若活在當下可能會在公司裡混到一個高管職位,然後安度此生。但是他身逢亂世,只能被歷史的潮流所裹挾。

雖然他對於欺父仇人能夠盡職盡責,但終究不能完成大任,他既不是盛世之能臣,更非亂世之梟雄。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工具。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