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200本书,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一年读200本书,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文| 袁雯雯

不知从何时起,“我一年读100本书”“我一年读200本书”这样的话题开始被热捧,甚至还有人标榜“我一年读1000本书”。

读书的数量成了很多人炫耀的资本。

越来越多爱读书的人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开始自我怀疑起来:我是不是书读得太少了?

答案是:当然不是。

麦肯锡韩国公司创始人、《零秒思考》的作者赤羽雄二在他的新书《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中提出了一个观点:

30岁之前读完300本书,之后每年读50本书就足够了。如果超过这个量,就应该考虑把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面了。

“书读得越多越好”的观点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读书的真正意义。

林语堂先生说过: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的方向。

那些一味追求读书数量却什么也没记住的人通常会用这句毒鸡汤安慰自己:“读完了的书即使记不住,但终究会像你吃过的饭一样,融入你的血液。”

但这些,终究都是自己骗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不白读、怎样才能真正“读有所获”呢?我认为,做好以下六个字,你就可以“读一本胜读十本”,获得超好的读书效果。

输出

有些人明明读了很多书,却被周围的人称为“书呆子”“读书读傻了”,其原因就是,他们只读书,不思考。

叔本华在《关于读书》一书中提到,“读书是让别人帮自己思考。过度依赖多读书,会逐渐丧失思考能力”。

你可能会辩解,我读书的时候思考了呀,你怎么知道我没有思考?

那么,请回忆一本你刚读过不久的书,回答一下下面的问题: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能概括地讲出来吗?

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的目标受众是哪些人?

这本书中你最有收获的观点是哪些?

你不赞成的作者的观点有哪些?为什么?

这本书里讲到的哪些观点是你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用起来的?你打算怎样用?

是不是有点懵?如果让你把上面这些问题的回答写下来,并且组织成一篇文章呢?你写得出来吗?

一年读200本书,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这个回答或写下来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输出”。

叔本华还说,只是不停读书,过后却不深入思考的话,绝大部分知识都会流失,不会在精神中扎根。

要让知识在精神中扎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输出倒逼输入”。

“输出”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向别人讲述书的内容和读书感受”“写短评”,也可以是写书评。

行动

刚开始写书评的那段时间,我是这样的:读完一本书,写完一篇书评。把书评发到网上,然后沉浸在读者的点赞中沾沾自喜。

直到有一天,有一个读者给我留言:你介绍的方法我已经用了一个月了,获益匪浅!

我在开心的同时,又重新翻阅了一下这个我写在书评中的方法,结果很惭愧地发现:虽然我把这个方法写在了书评里,但自己却并没有用!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最好的诗评是默念一遍这首诗,然后携带着这首诗生活。

我虽然默念了,也思考和分享了,却并没有“携带着它生活”,也就是,没有“行动”。

赤羽雄二在《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中,分享了可以有效督促自己行动的“读书笔记”格式。

一年读200本书,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这个“读书笔记”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

阅读这本书的目的?

阅读后的收获、感受?

阅读此书后,会采取哪些行动?

3个月后会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

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我目前使用的阅读笔记体系中已经有了,但是三和四正是我缺少的“行动”指导。

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曾说过:“如果你觉得在生活中有任何困难,都一定有一本书等着你。”

一年读200本书,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

很多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找答案:寻找解答我们人生困惑的答案,寻找提升我们专业技能的答案,寻找解开我们心结的答案。

如果我们通过阅读找到了这些答案,但却不去实践,那不就相当于得到了武功秘笈,却不去练习吗?

除此之处,行动还有另一个作用:促使我们不断修正现有的方法。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发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因此,我们会对现有方法不断地改进,并最终形成真正适合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方法。

举个例子,读完这本书以后,我就把我之前使用的读书笔记模板进行了优化——增加了“阅读此书后,会采取哪些行动”和“3个月后会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这两项内容。

回顾

赤羽雄二说,“一本书要读两遍才有意义”。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境遇和不同的知识储备下读同一本书,我们的收获常常也会不同。因而,重读不仅可以温习旧识,还可以带来新知。

据说张爱玲出名以前,《红楼梦》读了四五

十遍;爱因斯坦喜欢反复阅读《堂·吉诃德》,就连生病卧床的时候,也放在他的床头柜上。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书都像《红楼梦》和《堂·吉诃德》一样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但一本书读两遍,却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读呢?

一种是只读之前做过标记的内容。一些不是很重要,或者是干货较少的书籍,在读第一遍的时候,可以用荧光笔标记出自己觉得有收获的地方。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只需要重读这些内容即可。

另外一种是从头到尾重新阅读。对于一些信息量比较大、质量很高,或者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读懂的书,就可以采用从头到尾重读的方法。

除了回顾书籍本身以外,我们还应该回顾自己的“读书笔记”。

赤羽雄二建议每周抽出固定的15分钟时间,快速回顾自己的“读书笔记”,回忆一下已经读过的书带给你的收获,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按照笔记中计划的去“行动”。

回顾,为你提供了把已经“读薄”的书再次“读厚”的契机。

因此,一年读200本书并不是炫耀的资本。下一次,当你读完了一本书,一定要问问自己:书读完了吗?

只有当你做完了“输出、行动、回顾”这三步,才是真正“读完”了一本书。

梁文道说,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去生活。愿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能够引领你走向更好的生活。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