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文|小淘气鬼日记

对孩子3岁之前的教育主要是建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和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之前看李玫瑾教授的一段视频说过:孩子18岁之前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6岁、12岁、18岁。但是6岁之内其实有两个阶段,这4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叫“情感抚养”,第二个阶段叫“性格培养”。第一个阶段是在0-3岁,第二个阶段是在3-6岁。这两个阶段是人一生的垫底。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而科学研究也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岁定八十”,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三岁是个幼儿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家长不了解幼儿心智发展特点而盲目教育的话,将会扼杀宝宝的潜能发挥,甚至影响其一生。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为什么说孩子1岁之前难带呢?

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说话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孩子一岁之前不会说话,不会走路,这对新手妈妈来说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考验,孩子哭了,我们会想他为什么哭?是饿了?是渴了?是困了?是尿了?是拉了?还是生病了?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我们要有足够的经验才能从孩子的哭声中快速的判断孩子哭的原因。等我们掌握到这些技能的时候孩子长大了,又需要我们学习新的技能。所以,育儿路上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而父母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于新手妈妈来说,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人帮助照顾婴儿,而婴儿又不会表达。就需要宝妈去猜测去摸索、去查手机、查书籍来解决。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些需求不是靠手机和书籍就能够获取的,一岁之前的孩子难带就难在孩子无法表达上。想要带好一岁之前的孩子,这需要相当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

如何带好一岁之前的孩子?

1、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这需要家长多用心去关心和观察孩子,孩子不会说话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生理或者是心理需求。一些家长说孩子哭了不要抱,不然会把孩子惯坏的,这样是万万不可的,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去关注孩子,千万不要任由孩子哭闹。

2、给孩子创造语言环境

如果想让孩子早点学会说话,掌握语言技能,就需要给孩子多说话,多读绘本,抓住一切机会给孩子交流。

有人说:“宝宝那么小,怎么能听懂这些?根本就是瞎折腾!”不要受到这句话的左右,因为时间会证明一切。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3、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老人们经常说:“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孩子的成长大致是这个规律,因为每个孩子体质不同,所以也会有偏差。

当孩子到了会爬的阶段会有很多家长害怕地上脏阻止孩子爬行,想让孩子早点学会走路,父母就要放手去让孩子去爬,不要嫌弃地上脏,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长规律。

4、父母的细心观察

父母要多观察孩子,多做一些育儿方面的知识储备,再加上妈妈的悉心照顾,会很快的掌握孩子的生活规律、心理需求。只要掌握了孩子的生活规律,和心理需求,孩子带起来也得心应手。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为什么孩子会经历可怕的两岁?

孩子在2岁左右会经历第一个叛逆期,这个阶段被称为是“可怕的两岁”,他们可能会经常把“不”挂在嘴边,这个阶段的孩子爱哭闹,任性,脾气暴躁,好奇心重。有时候家长真的是打也不是 骂也不是,而这个阶段会让很多宝妈都崩溃。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将儿童从出生到快两岁的这段时期称为“感觉运动期”(sensory-motor period)。也就是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总是如饥似渴地收集外界信息。

两岁的孩子好奇心很重,想弄清楚所有事物,所以会不顾父母的反对去探索任何他感兴趣的事物,也就是在家长眼里孩子在犯错。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一些事情在家长看来是危险的,想要阻止孩子去探索,在孩子眼里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他们想要急切的去探索。当孩子生机勃勃的活动遭到大人的阻挠时,孩子不知我们是怕他有危险,所以要一意孤行。甚至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情绪很激动哭闹。

在《可怕的两岁》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两岁的孩子尚未开化,他们还没有学会什么叫适当的社交行为。他们情绪崩溃时就会凭着一时冲动行事。如果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仆倒在地然后大哭大闹,那么他们就会扑倒在地,然后哭闹。如果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会打人,那么他们就会打人。”

家长眼里孩子的这些行为是任性,胡闹,乱发脾气。在孩子看来,我们的阻止是在扼杀他们探索新事物的绊脚石。因为在叛逆期,有时候我们越是不让他做什么,他却偏偏要去做什么,跟我们唱反调。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其实孩子两岁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是家长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怎样引导孩子度过这一段时期。

孩子在进入两岁后,他们的思想进入了一个“认知期”,对外界的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因此面对家长的一些行为和要求,他们可能不太愿意去做,所以会通过比较抗拒的方式进行反对。这也恰恰是孩子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

在孩子经历第一个叛逆期的时候,我们不要强行的去阻止孩子。我们可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范围下适当的放手。孩子的很多行为是想增进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因此,在限制孩子的行为时,注意不要抑制他探索的本能。

孩子在这个阶段是各种敏感期的交汇期,也是孩子自主意识的形成期,家长还要多给与孩子支持和肯定,这样也能让他们更好的做自己,这也是明智的做法。千万不要去打骂孩子。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为什么说孩子到了3岁是最磨人的时候呢?家长不可忽略的“磨人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到了3岁左右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意识都在加强,孩子到了3岁左右会经历很多的敏感期,由于敏感期的作祟,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控制情绪的能力都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程度。有时候会提一些无理的要求而家长又无法满足,所以孩子就会通过哭闹来表达心中的负面情绪。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孩子3岁开始就要上幼儿园了,本以为孩子3岁去上幼儿园了会好一些,没有想到更令人崩溃。孩子一天没有见到父母,在老师面前不敢任性,不敢无理取闹,憋了一天的情绪在见到父母的时候会释放出来,因为在孩子的心里面,父母才是最能忍受自己坏情绪的人。正因为如此,孩子才会越来越粘人。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怎么越长大越不听话了?

一部分家长觉得孩子大了,就很少去拥抱孩子,对于孩子的一些需求也会忽略,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表现,而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这也是导致3岁左右的孩子渴望得到关心的一个因素。

父母的陪伴可以减少孩子“犯错”的机会

我女儿刚刚上幼儿园,每次孩子只要跟奶奶在一起,她就会特别容易出现哭闹的现象,而哭闹在奶奶身上特别见效,只要一哭就满足,因此,我给我妈妈说了很多次,但是,挡不住隔辈亲的魔咒。我只能事后引导孩子。

孩子尽管去上幼儿园了,我们也应该多关系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与我们分离,本身就处在一个分离焦虑的阶段,当孩子回到家中的时候,我们在应对孩子的一些合理的要求要给与满足,当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时,要给孩子说明不能满足的原因。

有时候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表现的哭闹不止,或者是在身边一直哼哼唧唧。这个时候我们态度要坚定一些。对于孩子的磨人期,我们只要多些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产生了安全感,心里得到了安慰,就会产生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依然是爱我的。

平时多陪孩子做这些事情:

1、陪孩子互动

3岁的孩子很磨人,家长想要解决孩子的这一现象,就需要平时可以多跟孩子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给孩子一些独立判断的机会,这样既能让孩子玩起来,增加亲子关系,而且还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2、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多让孩子参与到实践中,比如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忙拿碗筷,帮忙收拾家务等,要让孩子体验到动手的乐趣,当我们用心的陪孩子了,孩子就会感受到我们的爱。而且还能减少孩子出现一些情绪上的不满。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3、家长放下家务陪孩子

有时候孩子很磨人,是因为家长忽略了孩子,比如当你在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在一边玩,孩子玩一会觉得无聊的时候,会跑到你身边缠着你给他玩,这个时候可以放下手里的家务去陪陪孩子。

4、固定的阅读时间

每天给孩子固定的陪伴时间,我每天晚上在睡前都会给孩子读10-30分钟绘本,如果我的孩子在我读完绘本还没有入睡,我们会关上灯聊天。孩子们也形成了一种习惯,每天洗漱完都会拿本书等着我。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孩子3岁之前除了要有一个开开心心的童年,在3岁之前的4个教育方向:

幼儿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人出生后的头三年,在其程度与重要性上,超过人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变化、生命的适应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至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大,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如何应对孩子“难带的1岁,可怕的2岁,磨人的3岁”该怎么教育

  • 第一:让孩子认知这个世界,孩子在一岁之前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多与孩子说话,多交流,多陪伴,多给孩子一些拥抱。
  • 第二:从小培养孩子探索世界,开拓创新的习惯与思维。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很重要,因为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
  • 第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要保持;(包括饮食,生活规律,良好的自理能力,对人文明礼貌,开朗大方,尊重他人等良好素质的培养,坚强的性格,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坏习惯的防范与引导。
  • 第四:从小锻炼增强体质,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孩子三岁之前这些好的习惯基本成型的话,接下来三岁以后就是更好的去巩固它,这些在孩子整个的幼年期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

美国心理学教授鲍勃·麦克默里认为:“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大多是父母注意不到的,正是在这些不被察觉的学习过程中日积月累,产生了令父母惊异的必然结果。”

孩子的教育从来都不是在棍棒底下完成的,教育孩子需要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出发,让孩子慢慢的形成一个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