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红旗永向前———武平县桃溪镇亭头村革命简史

高举红旗永向前

———武平县桃溪镇亭头村革命简史

高举红旗永向前———武平县桃溪镇亭头村革命简史

亭头村位于武平县北部桃溪镇内,省道205线贯穿全村,辖亭头、湖潦下、岗子上、兰佳第四个自然村。距武平县城35公里,距镇政府3.5公里,村委会位于河西片区。

大革命时期,亭头村的有志青年李长明就和小兰村的张涤心,湘店乡的刘克模、梁光天等一起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武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1929年12月,李长明,张涤心等调集小兰、亭头、湘洋、尧秀、店下、兰园、浩甲等地武装180多人,举行小兰暴动,向武北封建势力打响了第一枪。

从此,武平的革命力量更加壮大,革命斗争形势更加波澜壮阔。亭头人民在武平县委的带领下,在红四军的大力支持下,打开了土豪的谷仓,没收了土豪的土地和财产,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亭头村还建立了乡苏维埃政权,李育胜担任第一任主席。

1932年2月,红十二军在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的率领下,一举克复武平,上杭两县城。红十二军三十六师驻留武北地区,直插各地赤区。其中三十六师直属部队进驻亭头村,司令部、政治部就设在亭头村河东片区的西平第春园别墅。红十二军三十六师驻村时间长达三个多月,镇压了土豪恶霸,恢复建立了乡苏政权,实行苏维埃土地法令,重新分配了土地。特别是1932年2月底,武平县苏维埃政府在武东陈坑成立,赖信荣为主席,练灿华为县委书记。5月,武平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迁址桃溪亭头村,县委办公地点设在宝善居,县苏政府的办公地点设在河东片文清遗庐内,裁判部设在三苟居。此外,还有县苏妇女部、工农检查部、军事部、政治保卫局、政治保卫队、邮电局、监狱等机构。其中,李凤翔(亭头村人)任工农检查部长,李镜明(亭头村人)任县苏文书。1932年三月,在三十六师的帮助下建立了桃溪苏维埃政府,后因红十二军撤离武平,桃溪村的反革命势力复辟,到六月下旬,桃溪苏维埃政府不得不迁回亭头村,李寿胜(亭头村人)任裁判部文书,李礼成(亭头村人)任交通员。县苏维埃政府搬到亭头后,分别了领导全县和全区的土地革命斗争,更使亭头人民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心。亭头人民纷纷报名参加了红军,成立了守哨队、担架队、通讯队、洗衣队、儿童团。

亭头村革命传统代代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受尽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全国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追求民族自由解放,为广大劳苦大众过上幸福日子,亭头的革命先辈,跻身革命队伍搞地下斗争,成立抗日后备队,参加洲东大围村集中训练,宣传队张贴标语,为游击队秘密送情报,征粮上前方。村落虽遭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但亭头人在危急关头,不怕牺牲,不顾个人安危,以革命事业为重,团结可团结的力量,壮大革命队伍。革命斗争的烽火不断燃烧着亭头村庄的土地,亭头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意志坚定,在革命斗争中英勇杀敌,先后有37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光阴荏苒,星移斗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亭头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不断提高,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人均收入不断增加,文教事业不断发展,村级组织建设也更加全面。

亭头村现有共产党员58人,共青团员160人,武装基干民兵一个班,外出干部、职工125人,退休干部、职工56人,复退军人126人,他们为亭头村的社会主义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亭头村是革命基点村,它前进的每一个里程都倾注着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党和政府先后拨款50余万元用于亭头村的各项事业建设,兴建了亭头小学、亭头大桥、湖寮下大桥、岗子上拱桥,还修建了亭头至大坑的简易公路,以及村部大楼。2015年更是被确定为美丽乡村示范村,修建了河堤,亭头新大桥等美丽乡村配套设施。

(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