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陽蘇堤曾走出這樣一位將軍,他打得敵人鬼哭狼嚎!


穆陽蘇堤曾走出這樣一位將軍,他打得敵人鬼哭狼嚎!

1957年,黃烽全家在南京合影


在福安穆陽有個蘇堤村,村落如同名字般秀美。在穆陽溪的滋潤下,蘇堤走過了悠悠千餘載。在蘇堤村裡,一座古宅佔地頗大,它就是名聞遐邇的黃家大宅院。從這裡走出了不少人物,共和國少將黃烽就是其中一位。

人物檔案黃烽原名黃寶澄,1916年出生於福安市穆陽鎮蘇堤村一個古老的書香門第,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1938年他投筆從戎加入新四軍,同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隨葉挺率團創建蘇南抗日根據地。在陽澄湖養傷期間的反掃蕩抗戰事蹟被編為京劇《沙家浜》。黃烽將軍戎馬一生,戰功顯赫,參加淮海、渡江等戰役,解放後歷任空軍十一師政委、福州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等職,離休後編寫了《軍事英漢詞典》等書籍。1955年,黃烽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是閩東僅有的2位共和國將軍之一。2001年9月1日,黃烽在福州病逝。

富家子弟投筆從戎 滿腔熱血幹革命

1916年5月,黃烽出生在福安穆陽鎮蘇堤村一個古老的書香門第。父親是滿清的秀才,當地有名望的紳士。“黃烽家屬於穆陽的望族,曾祖父曾當過知府。他家以前還有一道當年皇帝頒發的聖旨和牌匾,後因文革時期這些東西也不知去向了。”生活在這樣富庶的家庭,黃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年少的他時常跟鄰居的窮孩子一起玩耍,耳聞目睹了許多貧富不均的現象,對貧窮的人家極富同情心。


穆陽蘇堤曾走出這樣一位將軍,他打得敵人鬼哭狼嚎!

黃烽照片

黃烽的家庭像個社會小舞臺,有著各色各樣的人物。在這個大家庭裡,哥哥姐姐們進步的革命思想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黃烽。初中二年級輟學後,黃烽在老師鄭眠石的教誨下,認識到不該依靠家庭供養自己,要自謀出路,便到了福州的二姐夫家。二姐夫家是福州地下黨的秘密活動場所,在那,黃烽接觸到了更多的地下黨員,就這樣,革命的種子深深播種在了他內心深處。之後,黃烽又到了上海,投奔五哥黃寶潤,認識了幾位地下黨員。他們以文人作家的身份,用筆桿子同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做鬥爭。受這些人影響,黃烽的讀書觀從“讀書為了謀生,自食其力”,轉變為“讀書為了謀生,幹革命工作”,也開始用筆桿子同帝國主義、反動派作鬥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黃烽帶著滿腔熱血,回到家鄉棠溪小學當教員。他邊教學,邊按共產黨的宣傳政策,向群眾宣傳抗戰。但當時國民黨當局不顧國難當頭,卻在不斷鎮壓手無寸鐵的愛國志士。這使黃烽悟出一條真理:幹革命光靠筆桿子不行,革命還需拿起槍桿子。當時正值閩東工農紅軍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即將開赴抗日前線,他當即下定決心投筆從戎,參軍上前線抗日。他日夜兼程到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報道。隨後,他被調到葉飛領導的六團從事黨務工作。從此,黃烽便開始了出生入死的戎馬生涯。

36名傷病員反掃蕩 成沙家浜原型

黃烽在記錄自己一生征戰的《閩東健兒征戰錄》中回憶到,1939年5月,他跟隨葉飛率領的第6團(番號改為江南抗日義勇軍二路,簡稱“江抗”)從江蘇溧陽出發,東進江陰、無錫、蘇州、常熟和太倉等地作戰。“江抗”在當地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援及地方武裝的配合下,橫掃日偽頑匪的據點,並夜襲滸墅關車站日軍據點和火燒上海虹橋機場,部隊也從1000人發展到5000餘人。這在日偽軍中產生很大的震動,也引起國民黨頑固派的驚恐。


穆陽蘇堤曾走出這樣一位將軍,他打得敵人鬼哭狼嚎!

黃烽祖上是當地有名的書香門第


1939年9月下旬,“江抗”部隊奉命西撤。西撤時留在後方醫院的有劉飛、夏光、黃烽、童襲予、吳立夏等36名傷病員。當時黃烽任第6團政治處總支書記,因患瘧疾住院,被留下幫助工作。他到醫院召開支部大會,找骨幹談話,做思想政治工作,使傷病員改變了低落消沉的情緒,決心留在敵後與敵周旋,爭取早日痊癒,重返前線。

當時醫院活動在陽澄湖畔村莊和常熟梅李等水網地帶,日偽軍頻繁下鄉“掃蕩”,搜索“江抗”留下的人員,醫院不得不經常轉移。每次轉移,都需用小船作交通工具。由於重傷病員較多,上下船都要人抬。每到一地,農民家的客堂或柴草間就算病房,門板就是病床,東藏一個西掩一個。夜晚不管颳風下雨,醫護人員都要到各分散點去巡診換藥、送飯。當時醫療條件十分差,藥品奇缺,醫療器械幾乎沒有,但醫護人員總想盡一切辦法為傷病員治療。鄉親們更視傷病員為親人,甘冒風險將傷病員隱藏在自己家中,並想方設法掩護。鄉親們平時用自己的小船運送傷病員,遇到緊急轉移時,更是冒著日偽軍的槍彈搶運傷病員。

這36名傷病員,大多是閩東紅軍老戰士,經歷過許許多多戰鬥和艱苦環境的磨鍊,是一支堅強的武裝力量。儘管經常遭敵襲擊,受到一些損失,但大部分保留了下來,後來成立的“新江抗”和以後的新四軍第6師18旅,就是在這幾十個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36名傷病員的故事被改編成著名的滬劇《蘆蕩火種》和京劇《沙家浜》。

激戰邵伯鎮 守衛兩淮“咽喉”

1941年皖南事變後,“新江抗”於3月上旬正式編入新四軍第6師18旅。

邵伯鎮當時是華中解放區的大門,為華中軍區機關所在地淮安、淮陽的咽喉,也是國民黨北進必經的水陸交通要道,固守邵伯陣地極為重要。黃烽等人領導的團部經過激烈的戰鬥,多次擊退國民黨的進攻,成功守住了邵伯,保衛了兩淮,保障了東線戰鬥的勝利。


穆陽蘇堤曾走出這樣一位將軍,他打得敵人鬼哭狼嚎!

抗戰時期黃烽(右一)與戰友在一起。吳隆重 翻拍

1946年8月,黃烽等人奉命率領的第89團三戰邵伯。早在6月下旬,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視察邵伯鎮時,即要求89團要不惜一切犧牲確保邵伯陣地,決不得有失。黃烽等團領導人向首長保證:決心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只要我們團在,決不丟失邵伯陣地。

8月23日,第89團作為機動部隊在丁溝方向擊退敵人進攻。25日,第89團接替喬墅防務,經過一整天的激戰,將國民黨阻擋在喬墅河南。當晚,又奉命接替兄弟部隊防守邵伯陣地。2營擔任運河大堤正面防禦任務,26日一天內擊退敵人7次進攻,雙方傷亡慘重。

傍晚,2營陣地人員已經沒有反擊的兵力,後援一時又趕不到,情況萬分危急。黃烽當機立斷,拿起電話安慰2營長陳龍泉幾句後,嚴肅地對他說:“情況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我們手邊也沒有一個兵了,你又負傷,但無論如何要堅持頂住,我們只有與陣地共存亡。我們都不得後退一步。如果你營陣地萬一堅持不住被敵人突破,我們團指揮所與你營指揮所近在咫尺,我們這裡還有6個人6支槍,將同敵人拼到底!”黃烽的話堅定了戰士的退敵決心。經過頑強的堅持,國民黨軍又一次被擋住了。黃烽等人率領的部隊在浴血奮戰4晝夜後,最終迫使傷亡慘重的國民黨軍不得不又一次撤軍,成功守住了邵伯。

離職休養 依然發揮餘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烽任空軍第11師政治委員。1951年,黃烽還參加了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衝擊指揮所空11師政治委員。1955年,黃烽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是閩東僅有的2位共和國將軍之一。

1982年,黃烽離職休養,依然發揮餘熱。他用6年時間,跑遍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多家圖書館和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查閱資料,編撰了我國第一本《漢英常用軍語詞彙》。此書有6000多詞條、14萬多字,於1989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漢英軍語編譯方面填補了我國圖書出版中的一項空白。

2001年9月1日,黃烽在福州病逝,走完了自己的戎馬生涯。他在生前留下一份特別的遺囑:“喪事從簡,不進行遺體告別,不寫生平,不留骨灰,事後函告有關單位及親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