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提梁壶为紫砂壶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历来佳作精品不断,在紫砂成型的难度分类中亦有「一提、二方、三圆」之说,可见提梁壶成型难度之高。

在顾景舟大师的众多作品中,他制作的提梁壶只有5种,即提壁壶、玉璧提梁壶、此乐提梁壶、提梁磐壶、鹧鸪提梁壶,其中鹧鸪提梁是顾老的独创壶型。

除了此壶,大家可知道还有一把提梁也是顾老原创壶型,那就是板桥提梁,只是顾老没有亲手制作过此壶。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葛陶中 顾景舟 谭泉海 板桥提梁壶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顾景舟设计手稿

设计之源:

1979年,章以谦导演来紫砂工艺厂拍科教片《紫砂陶》(原名紫砂春华),顾景舟为艺术顾问和指导。“腹大嘴尖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郑板桥的这首茶壶诗,在影片里要讲到。为配合影片拍摄,在章以谦的建议下,顾景舟亲自设计了板桥提梁壶,由徒弟葛陶中制作、谭泉海仿“板桥体”书刻铭文。铭文的内容,就是郑板桥的茶壶诗,另一面刻绘板桥风格的竹枝。此提梁壶有三孔桥钮和麻花钮两种形式。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三孔桥钮板桥提梁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麻花钮板桥提梁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乾隆进士,是清代“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其诗书画,世称三绝,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

郑板桥的诗书画为人称道,但鲜为人知的是,板桥先生亦会制紫砂壶,在壶身书画铭刻,其紫砂传器也是弥足珍贵。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郑板桥 竹石兰蕙图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郑板桥 行书曹操诗轴 六分半书代表

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郑板桥提梁壶

但板桥提梁壶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1994年的一天,顾景舟从工作室的柜子中取出了,当年葛陶中所制板桥提梁壶的壶坯。当年壶坯做了三把,顾景舟留下一把,而这把竟然一放就是15年。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顾景舟书刻之作

顾景舟要亲自书刻此壶,并将其送给葛陶中作纪念。顾老以娴熟的刀法在壶身两面与壶底分别书刻铭文,铭文字体有篆书,也有行书。展现顾景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不凡的陶刻功力。让我们在拓片中,来感受顾老书刻的苍劲与老辣。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铭文: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壶叟篆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铭文: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甲戌仲春,老萍并笔。

顾景舟原创壶型,却不曾制作

▲铭文:此壶为十五年前设计,以作紫砂春华电影片头之用,授给陶中制作者,泥坯藏至今日始书刻之,诚可留纪念也。景舟八十岁书。

此壶并非顾老亲制,而是由顾老徒弟、当代紫砂大家葛陶中先生所作,但这款提梁壶由顾老原创设计,其中一把由他亲刻赠予爱徒,极为珍贵,虽不在公认的五大提梁中,但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