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進行時#窮窩換新居 生活有奔頭

“以前的村醫都是坐等群眾上門,現在我們是主動入戶走訪,把健康服務送到群眾家中。”11月4日,忻城縣城關鎮城南社區衛生室的村醫藍夢娟說,她經常入戶去給育齡女性、新生兒、老人免費檢查身體,雖然這些事很瑣碎,但群眾得到實惠。這樣的衛生室,是該縣易地扶貧搬遷小區的標配;提供健康醫療服務,是該縣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工作的縮影。

近年來,該縣按照自治區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工作要求,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工作宗旨和就醫、就學、就業“三保障”目標,積極推行易地扶貧搬遷“安居、就業、保障、管理”一體化模式,讓搬遷群眾過上就業機會多、就學條件便利、有病就近就醫、居住環境舒適的生活。

A完善配套設施提高生活幸福感

忻城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為1.99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695人,居全區第五位,目前已全部搬遷入住。今年以來,在全區易地扶貧搬遷有關工作推進情況的通報中,該縣2016-2018年項目進度均排在全區紅榜第二位,該縣2019年搬遷項目已於今年5月底完工,搬遷群眾已搬入新房。

光明小區是忻城縣1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之一。記者來到該小區,只見城南社區衛生室內設接診大廳、公共衛生室、診斷室、治療室、B超室、藥房等基本功能室,配備B超、心電圖、血液分析儀等基本醫療設備。

據瞭解,該衛生室投入粵桂扶貧資金85萬元,於7月底正式投入使用。該衛生室主要為光明小區、聚福新城、增仰小區3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338戶1萬多名貧困群眾提供基礎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及體檢等醫療服務。而薰衣草小區和光明小區還新建了2個衛生室。

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短什麼建什麼”的要求,該縣在這些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不斷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愛心超市、老年活動中心、學校、文化廣場、農貿市場等公共服務設施,確保社區治理水平和搬遷群眾幸福感雙提升,助力搬遷群眾開啟新生活。

目前,該縣已建成一所民族小學,9月已開學招生21個班962名學生,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621人(易地扶貧搬遷戶學生536人),解決了搬遷群眾孩子上學難問題;在安置點建設了光明、順安兩個農貿市場,招租工作正在進行中,投入使用後,群眾生活將更便利。

B引進物業服務社區管理規範化

“公共環境要護好,重新修建要掏包;垃圾分類不亂甩,培養文明好習慣。”走進忻城縣城關鎮城南社區,村規民約內容張貼於顯眼的宣傳欄。

近年來,該縣始終把黨的建設貫穿於社區治理全過程,打造以小區為單元、以平安為核心的社會治安防範體系,確保搬遷群眾生活舒心、居住安心。該社區通過引進天恆物業公司,對城南光明、增仰、萬景、薰衣草和思練鴻源小區進行統一管理和服務。物業公司費用由政府買單,免去搬遷戶3年的衛生費。物業公司的進駐,完善了小區管理機制,改善了居民居住環境,推動社區管理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由於小區群眾來自全縣各鄉(鎮)、各村屯,整體人口素質偏低,缺乏公共意識,管理難度較大。”忻城縣城關鎮城南社區黨總支部書記羅蘭科說,很多群眾剛搬來時,對社區愛衛生講文明的生活方式不適應,經過宣傳教育後,亂丟垃圾、亂堆亂放的現象少了。

C創建扶貧車間拓寬就業致富路

“穩得住、能致富”是目前扶貧搬遷工作的關鍵。為了讓搬遷群眾實現安居樂業、脫貧致富,有業可就、有事可做、有穩定收入,忻城縣後續服務中心對全縣搬遷戶勞動力就業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後,聯合該縣教育、交通、環衛等部門為“零就業”家庭提供600多個公益崗位,並開展各類就業培訓,幫助群眾轉變“身份”。目前,已實現每戶搬遷戶至少有一人就業。全縣還狠抓移民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積極引進企業入駐社區,建設就業扶貧車間,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在家門口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目前,全縣有11家企業在工廠內設置扶貧車間,帶動貧困群眾就業500多人。

“以前,在山裡一天就忙點農活,沒有什麼收入,現在扶貧車間就建在小區裡,在樓下就可以打工掙錢了,真好!”近日,忻城縣思練鎮鴻源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戶盧美芬笑著說,她每天送孫子去學校回來,就進樓下的扶貧車間加工體育器材,下午又去接孫子,一個月能掙到1500元。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忻城縣委書記李振品說,全縣將不斷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力度,讓搬遷戶在“搬得出”的基礎上“穩得住、能脫貧”,切實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