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古往今來,愛情是永恆不變的主題,美好的愛情總是讓人心曠神怡。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過許許多多或傳奇,或感人的浪漫愛情故事。而那些寫盡愛恨情仇的文人才子們的感情際遇,更是格外精彩。例如民國時期的這對戀人,他們本是師生,卻衝破了世俗的眼光成為彼此一生的摯愛,雖然他們只陪伴彼此走過十年的光陰,但這十年的歲月,卻成為了兩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他是魯迅,她是許廣平,這是有關於他們的愛情。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追憶魯迅先生和許廣平的愛情故事,首先得把時光的針撥回到1922年的夏天。這一年,24歲的許廣平逃脫家中父親已安排好的婚約,考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院校國文系。而此時41歲的魯迅也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教授。兩個相差17歲的人就這麼在命運的安排下相遇了。當時的魯迅已經發表過《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作品,因此名震文壇。而學校裡面崇拜魯迅的學生更是數不勝數,許廣平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說最開始許廣平和魯迅的關係就如同如今的“粉絲”和偶像之間的關係。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只不過許廣平比較幸運,她可以每日近距離地聆聽魯迅先生的諄諄教誨。回憶第一次見到魯迅先生的場景,許廣平印象最深的是先生衣服上和皮鞋上大大小小的補丁看上去略顯寒酸,再就是一頭狂亂的頭髮真可謂是“怒髮衝冠”。但先生一開口,文人風采隨之彰顯,談吐不凡的氣質能掩蓋他一切的不完美,所以只要是先生的課,必定會座無虛席,而許廣平也一定會坐在第一排的座椅上聆聽先生的教誨。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真正促成魯迅和許廣平進一步熟識源於1925年的學生“驅楊運動”。當時時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校長的楊蔭榆因為個人立場問題藉機開除了許廣平和劉和珍等六位學生運動的主要成員。這一做法立刻引起了學生們的反抗,最終在這場學生運動中,許廣平被學校開除,而劉和珍也因此犧牲。也就是在此時,魯迅先生寫出了名作《紀念劉和珍君》。文章中有我們都很熟知的經典語句“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魯迅先生之所以有感而發寫下紀念學生的文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這場學生運動中,他是堅定的支持和維護學生的一方,所以他也辭去了北京女子師範學校教授的職務,並多次公開發文批判楊蔭榆(這裡插一句,楊蔭榆是楊絳先生的三姑姑,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學校長,但一生命運坎坷)。被開除後的許廣平走投無路之際,給魯迅先生寫了一封求助信,信的末尾落款是“謹受教的一個小學生”。當天魯迅就寫了一封長達2000多字的回信寄給許廣平。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而隨後魯迅先生更是收留了躲難的許廣平等其他學生。以此為契機,魯迅和許廣平的感情在朝夕相處中產生了化學反應。面對許廣平的真情流露,此時的魯迅在愛情面前卻退縮了,因為在浙江紹興老家,魯迅已有了結髮妻子朱安。早在1906年,尚且還在日本留學的魯迅被母親一封謊稱病重的家書換回了國,因為不願意忤逆母親的意願,魯迅和裹小腳且隻字不識的朱安拜堂成親了。據悉,洞房的當天晚上魯迅並未和朱安同房,而是獨自一人在書房哭了半宿。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三天後魯迅就急匆匆離家返回了日本。所以才有後來魯迅所說的“她(朱安)是我母親娶的妻子,不是我的。她是我母親送給我的一個禮物,所以我只能好好供養她,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東西。”和朱安有名無實的婚姻成了魯迅愛情裡無形的枷鎖,曾經魯迅也打算一輩子和朱安“相敬如賓”過完此生。可是許廣平出現了,她扣開了魯迅的愛情之門,她讓那個寫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滋生了心底最柔軟的情感。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就這樣,魯迅和許廣平相愛了,可是在觀念保守的民國時期,老師和學生戀愛是社會大眾根本無法理解和接受的事情,而魯迅已有髮妻。在當時社會運動的影響下,一夫一妻的婚姻模式已經成為了主流思想。如果魯迅選擇納妾,不僅是推翻了自己的思想主張,而且還會引起社會上的批判。所以一方面為了躲避流言蜚語,一方面為了工作調動,1926年魯迅和許廣平一起南下分別去了廈門和廣州。也就是在分離兩地的日子裡,魯迅和許廣平開始了以信傳情的生活。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他們每日至少會給對方寄一封信,多的時候,魯迅一天甚至給許廣平寄去三封信件。有一次恰逢魯迅出版新書,他特意尋了一塊石碑,刻上了一個“許”字,並與石碑合影寄去給許廣平。而許廣平的回禮則是一件她親手織成的男士毛衣。轉眼間,一年時間匆匆而過,1927年1月16日,46歲的魯迅啟程離開廈門於兩日後在廣州與許廣平匯合。同年10月,二人結伴從廣州前往上海,並正式開始同居生活。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而兩人此前的135封來往的書信被魯迅先生日後專門整理成集,名為《兩地書》出版。在人生的最後十年中,許廣平始終陪伴在魯迅的身邊。先生在案牘勤思寫作,許廣平就備好紙墨;先生去學校任教,許廣平就兼任秘書工作;先生去宣傳新思想,許廣平就是堅定的擁護者。工作陪伴之餘,許廣平也在和魯迅先生共同生活兩年後生下了兒子周海嬰。和許廣平生活的那段歲月,大抵是魯迅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他的文字也不似從前那般尖銳,他額頭的皺紋終究是因為許廣平而舒展開來。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可天不遂人願,1936年10月19日凌晨,魯迅在上海因肺結核去世,享年55歲。在他死後,留下7條遺言,其中之一是勸解許廣平另嫁他人,安度餘生。可是38歲的許廣平並沒有“遵循”先生的遺囑,她帶著年幼的孩子和魯迅生前的文學遺作過完了之後32年的人生。在這32年裡,許廣平將魯迅一生的心血著作多次整理出版,她成為了魯迅精神最堅定的支持者和最熱忱的弘揚者。1968年3月3日,70歲的許廣平因突發性心臟病於北京逝世,終年70歲。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許廣平死後,按照她生前的囑託,不刻墓碑,不和魯迅先生合葬。後人依照她的吩咐把她的大部分骨灰撒在不同的角落,一小部分則撒在魯迅墓旁陪伴長眠的先生。同樣的,魯迅的髮妻朱安逝世後也沒能與先生合葬,而是與魯迅先生的母親安葬在了一起。回顧許廣平動盪而又波折的一生,她始終堅定不移跟隨魯迅先生的腳步,儘管終身有名無分(後人還是以魯迅妻子來介紹許廣平),但和先生在一起的十餘載年華,成了許廣平最美的回憶,同樣,也是最幸福的時光!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10年陪伴38歲守寡,70歲去世拒絕與先生合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