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梅花,又名春梅、紅梅。薔薇科李屬,原產於中國南方,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應用歷史。《書經》雲:“若作和羹,爾唯鹽梅。”《禮記·內則》載:“桃諸梅諸卵鹽”。《詩經·周南》雲:“縹有梅,其實七兮!”。在《秦風·終南》、《陳風·墓門》、曹風·鸕鳩》等詩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書的記載說明,古時梅子是代酪作為調味品的,系祭祀烹調饋贈等不可或缺少的東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開始引種馴化野梅使之成為家梅--果梅。1975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安陽殷墟商代銅鼎中發現了梅核,這說明早在3200年前,梅已用作食品。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觀賞梅花的興起,大致始自漢初。《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朱梅,姻脂梅。“。這時的梅花品種,當系既觀花又結實的兼用品種,恐屬江梅、官粉兩型。西漢末年揚雄作《蜀都賦》雲:“被以櫻、梅,樹以木蘭。”可見約在2000年前,梅已作為園林樹木用於城市綠化了。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梅花主要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果梅,一種是花梅。果梅是以採其果實食用為目的,這種果梅的果實品種分為青梅、白梅、花梅、烏梅等。這些果實都被製成各類梅子暢銷到全國的各個地方。另外一種花梅就是以觀賞梅花為目的,這種花類的品種也分為很多,例如直腳梅類、杏梅類、照水梅類、龍游梅類等等。品種繁多,各有各的特點。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梅花小喬木,稀灌木,高4-10米;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葉邊常具小銳鋸齒,灰綠色。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釐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3釐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主要以長江流域及西南地區栽培為盛。喜溫暖而稍溼潤的氣候,宜在陽光充足、通風涼爽處生長,其性畏澇,能耐旱。江蘇北部和河南南部也有少數品種,某些品種已在華北引種成功,日本和朝鮮也有種植。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鮮花可提取香精,花、葉、根和種仁均可入藥。果實可食、鹽漬或乾製,或熏製成烏梅人藥,有止咳、止瀉、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線蟲危害,可作核果類果樹的砧木。

中國古代文人對梅花情有獨鍾,視賞梅為一件雅事。賞梅貴在“探”字,品賞梅花一般著眼於色、香、形、韻、時等方面。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雪 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紅梅”,花形極美,花香濃郁;“綠萼”,花白色,萼片綠色,重瓣雪白,香味襲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裡紅”,色深紅重瓣,凋謝時色亦不淡,樹質似紅木;“玉蝶”,花白略帶輕紅,有單重瓣之分,輕柔素雅。成片栽植上萬株梅花,疏枝綴玉繽紛怒放,有的豔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綠如碧玉,形成梅海凝雲,雲蒸霞蔚的壯觀景象。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香: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時時沁人肺腑、催人慾醉。探梅時節,徜徉在花叢之中,微風陣陣掠過梅林,猶如浸身香海,通體蘊香。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形:古人認為“梅以形勢為第一”,即形態和姿勢。形態有俯、仰、側、臥、依、盼等,姿勢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枝虯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梅花枝條清癯、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游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律,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韻:

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著為貴。”所以在詩人、畫家的筆下,梅花的形態總離不開橫、斜、疏、瘦四個字。人們觀賞梅韻的標準,則以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時:探梅賞梅須及時。過早,含苞未放;遲了落英繽紛。古人認為“花是將開未開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時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驚蟄”為候,一般以驚蟄前後10天為春梅探賞的最佳時機。 觀賞梅花的情境也十分講究。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梅品》由宋朝張功甫撰寫於1194年,專門介紹如何欣賞梅花。據《梅品》曰有二十六宜:淡雲,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蒼崖,綠苔,銅瓶、紙帳、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石枰下棋、掃雪煎茶、美人淡妝簪戴等情況下,對梅的欣賞就更富有詩情畫意。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四貴四不貴:貴疏不貴繁,貴合不貴開,貴瘦不貴肥,貴老不貴新。梅的枝幹以蒼勁嶙峋為美,形若游龍,遒勁倔強的枝幹,綴以數朵凌寒傲放的淡梅,兼覆一層薄雪,「古梅一樹雪精神」,儼然天成一幅水墨大寫意。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南京、無錫、蘇州、泰州、武漢、丹江口、鄂州、淮北、梅州、南投等10個城市,已將梅花定為市花。

梅花是中國十大名花之首,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卜算子·詠梅》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梅,「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著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徵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梅開五瓣,象徵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梅品》原文欣賞

梅花為天下神奇,而詩人尤所酷好。淳熙歲乙巳,予得曹氏荒圃於南湖之濱,有古梅數十散輟,地十畆。移種成列,增取西湖北山別圃紅梅,合三百餘本,築堂數間以臨之,又挾以兩室,東植千葉緗梅,西植紅梅,各一二十章,前為軒楹如堂之數。花時居宿其中,環潔輝映,夜如對月,因名曰玉照。復開澗環繞,小舟往來,未始半月捨去。自是客有遊桂隱者,必求觀焉。頃者太保周益公秉鈞,予嘗造東閣坐定,首顧予曰:“一棹徑穿花十里,滿城無此好風光。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蓋予舊詩尾句。眾客相與歆豔。於是遊玉照者又必求觀焉。值春凝寒,反能留花,過孟月始盛。名人才士,題詠層委,亦可謂不負此花矣。但花豔並秀,非天時清美不宜,又標韻孤特,若三閭、首陽二子,寧橋山澤,終不肯頫首屏氣,受世俗湔拂。間有身親貌悅,而此心落落不相領會,甚至於汙褻附近略不自揆者,花雖眷客,然我輩胸中空惆,幾為花呼叫稱寃,不特三嘆而足也。因審其性情,思所以為獎護之策,凡數月乃得之。今疏花宜稱、憎嫉、榮寵、屈辱四事,總五十八條,揭之堂上,使來者有所警省,且示人徒知梅花之貴而不能愛敬也,使與予之言傳佈流誦亦將有愧色雲。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花宜稱,凡二十六條

為澹陰;為曉日;為薄寒;為細雨;為輕煙;為佳月;為夕陽;為微雪;為晚霞;為珍禽;為孤鶴;為清溪;為小橋;為竹邊;為松下;為明牕;為疏籬;為蒼崖;為綠苔;為銅瓶;為紙帳;為林間吹笛;為膝上橫琴;為石枰下棋;為掃雪煎茶;為美人澹妝篸戴。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花憎嫉,凡十四條

為狂風;為連雨;為烈日;為苦寒;為醜婦;為俗子;為老鴉;為惡詩;為談時事;為論差除;為花徑喝道;為對花張緋幙;為賞花動鼓板;為作詩用調羹驛使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花榮寵,凡六條

為煙塵不染;為鈴索護持;為除地鏡淨、落辦不淄;為王公旦夕留盻;為詩人閣筆評量;為妙妓澹妝雅歌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花屈辱,凡十二條

為主人不好事;為主人慳鄙;為種富家園內;為與麄婢命名;為蟠結作屏;為賞花命猥奴;為庸僧牎下種;為酒食店內插瓶;為樹下有狗矢;為枝下曬衣棠;為青紙屏粉盡;為生猥巷穢溝邊。

梅品終 。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梅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