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这场硬仗,是走是留?

对于商家来说,无论是逃离还是留下,双11都是一场硬仗。

11年的时间,阿里巴巴彻底将年轻人口中略带调侃的“光棍节”,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的“双11”电商购物节。

2009年至今,天猫双11的交易金额从不足1亿,一路飙升至2135亿,但是与平台的“辉煌战绩”不同,商家和消费者却陷入了谜一样的难题。

双11这场硬仗,是走是留?

越来越多的商家发现,双11当天的订单量暴涨,透支的却是前后两个月的人力成本和成交额,就如同蓄水,开闸两个月放水,只为最后那一天的冲刺。另一端的消费者,在年复一年越变越复杂的满减公式中失去耐心,今年的喵币盖楼,更是让大家直呼“太难了,想做局外人”。

于是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节日的定位,原本是该热热闹闹大家都赚的狂欢节,背后其实是消费者、平台和商家的一场大型博弈。

有的商家因为经验不足,一场活动做下来亏了十几万,从那以后干脆选择逃离双11;有的商家绞尽脑汁换取生存空间,提前三个月保价,或是专为电商渠道定制低价位商品;还有的商家权当花钱赚吆喝,赚钱已经不是目的,借双11的流量做拉新促活才是出路。

随着玩法越来越复杂,双11的战场也逐渐延伸到了天猫之外。商家为了冲刺双11当天的成交额,比拼的其实是早已准备好的营销投放——小红书、B站、直播平台等等,只待双11整点一到,流量从四面八方涌向店铺。

1、中小商家选择逃离

对于大多中小商家而言,双11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品牌的影响力,但不适合那些单枪匹马、不懂营销、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店铺,于是大多中小商家决定逃离双11,按自己的节奏来经营店铺。甚至有商家认为:“双11一天的成交量差不多能顶平时20天,但是双11前后一个月都基本没有订单了,平均起来并不划算。而且参加活动流程挺麻烦,要提前准备素材、做图片、算价格,前面一段时间和后面都很闲,到了双11又特别忙,经营节奏也会被打乱。”

2、想要赚钱必须玩套路

有商家选择逃离,而多名留守双11的商家表示,想要赚钱越来越难。

这一方面是因为双11吸走了前后两个月的流量。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双11,只有当天才能冲上流量的峰值,可谓2个月的蓄水,才有了1天爆发。

对于一些免费的资源,则需要商家给出超高的性价比去换,例如,每年商家都希望能抢占的“海景房”,是需要通过PK赛马机制获得,而不是通过买卖。“海景房”即活动会场中最醒目最核心的推荐位,系统会有一整套的换算公式,根据店铺1号到10号预热期间的客流、收藏、转化等,预估双十一当天的成交额,然后以此排序,给出推荐位。

商家们想在严苛的环境中挣钱,必须绞尽脑汁挤出生存空间。提前保价、选择性上货、定制产品、增加营销成为了不少商家的选择。

以后的双11只会往一个趋势发展,那就是双11只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残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