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這場硬仗,是走是留?

對於商家來說,無論是逃離還是留下,雙11都是一場硬仗。

11年的時間,阿里巴巴徹底將年輕人口中略帶調侃的“光棍節”,變成了一場全民狂歡的“雙11”電商購物節。

2009年至今,天貓雙11的交易金額從不足1億,一路飆升至2135億,但是與平臺的“輝煌戰績”不同,商家和消費者卻陷入了謎一樣的難題。

雙11這場硬仗,是走是留?

越來越多的商家發現,雙11當天的訂單量暴漲,透支的卻是前後兩個月的人力成本和成交額,就如同蓄水,開閘兩個月放水,只為最後那一天的衝刺。另一端的消費者,在年復一年越變越複雜的滿減公式中失去耐心,今年的喵幣蓋樓,更是讓大家直呼“太難了,想做局外人”。

於是大家開始重新審視這個節日的定位,原本是該熱熱鬧鬧大家都賺的狂歡節,背後其實是消費者、平臺和商家的一場大型博弈。

有的商家因為經驗不足,一場活動做下來虧了十幾萬,從那以後乾脆選擇逃離雙11;有的商家絞盡腦汁換取生存空間,提前三個月保價,或是專為電商渠道定製低價位商品;還有的商家權當花錢賺吆喝,賺錢已經不是目的,借雙11的流量做拉新促活才是出路。

隨著玩法越來越複雜,雙11的戰場也逐漸延伸到了天貓之外。商家為了衝刺雙11當天的成交額,比拼的其實是早已準備好的營銷投放——小紅書、B站、直播平臺等等,只待雙11整點一到,流量從四面八方湧向店鋪。

1、中小商家選擇逃離

對於大多中小商家而言,雙11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品牌的影響力,但不適合那些單槍匹馬、不懂營銷、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店鋪,於是大多中小商家決定逃離雙11,按自己的節奏來經營店鋪。甚至有商家認為:“雙11一天的成交量差不多能頂平時20天,但是雙11前後一個月都基本沒有訂單了,平均起來並不划算。而且參加活動流程挺麻煩,要提前準備素材、做圖片、算價格,前面一段時間和後面都很閒,到了雙11又特別忙,經營節奏也會被打亂。”

2、想要賺錢必須玩套路

有商家選擇逃離,而多名留守雙11的商家表示,想要賺錢越來越難。

這一方面是因為雙11吸走了前後兩個月的流量。看起來熱熱鬧鬧的雙11,只有當天才能衝上流量的峰值,可謂2個月的蓄水,才有了1天爆發。

對於一些免費的資源,則需要商家給出超高的性價比去換,例如,每年商家都希望能搶佔的“海景房”,是需要通過PK賽馬機制獲得,而不是通過買賣。“海景房”即活動會場中最醒目最核心的推薦位,系統會有一整套的換算公式,根據店鋪1號到10號預熱期間的客流、收藏、轉化等,預估雙十一當天的成交額,然後以此排序,給出推薦位。

商家們想在嚴苛的環境中掙錢,必須絞盡腦汁擠出生存空間。提前保價、選擇性上貨、定製產品、增加營銷成為了不少商家的選擇。

以後的雙11只會往一個趨勢發展,那就是雙11只會越來越複雜,越來越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