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中國曆代的權謀博弈,向來奇招迭出,比如那些如冷箭般的陰謀,常見後人連呼“燒腦”。不過對於歷史上的當事人們來說,有時更叫人頭疼的,反而是“陽謀”。

比起或偷偷摸摸或防不勝防的陰謀來,陽謀看上去很“光明正大”,往往一出招,就好像個大坑橫亙在面前,也更“硬核”,哪怕是看得見的大坑,也恰恰卡在對手的死穴上。叫對手明知是坑,卻也必須硬著頭皮接招,甚至咬牙往坑裡跳。因此上演的多少經典碰撞,至今叫人回味無窮。

一:圍魏救趙

若論中國古代最老資格,且屢試不爽的一樁“陽謀”,當屬“圍魏救趙”。

這樁“陽謀”的操作過程,也早已是戰爭史上的經典:公元前354年,戰國霸主魏國派悍將龐涓攻趙,接著趙國求救的齊國,並未直接蹚渾水,反而採用軍事家孫臏的謀劃,重兵直撲魏國國都大梁,引得倉皇回兵的龐涓,掉進齊軍陷阱了捱了一頓揍。十三年後魏國攻韓,孫臏故伎重演,再次猛攻魏國國都大梁,然後且戰且退,終於將龐涓的魏軍主力,誘入馬陵道射殺——

同一個坑,叫對手連跳進兩次,直到爬不上來。

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戰國初期的霸主魏國,經此一戰徹底衰落,整個戰國時代的強弱格局乃至歷史走向。

而這整個操作的最厲害之處,就是其“攻其必救”的威力:如果說第一次“圍魏救趙”,魏國吃的還是不熟悉的虧,那麼第二次時,這招也成了雙方心知肚明的陽謀。可就算熟知對方的打算,哪怕深知對方有埋伏,這坑也要跳——作為魏國軍隊,大梁丟不起,作為魏國主將,丟大梁的責任龐涓更擔不起,於是只能把戰略主動權拱手相讓,被人牽起鼻子走。

這化被動為主動的智慧,正如上世紀一位偉人的擊節叫好:“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當然,想把這樁“陽謀”,用到“千古高手”的效果,一是要“攻”得準,找準對手“必救”的軟肋,叫對手在強大壓力下乖乖往坑裡跳。二是要“攻”得動,“攻”還不夠,更要以強大的戰鬥力,結結實實打疼對手。典型的例子,就如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的安慶之戰。在安慶被圍的困境裡,太平軍堅決圍魏救趙,猛攻清軍重鎮武昌,卻無奈攻堅不力,反而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蒙受安慶陷落的苦果——“攻”不動,再好的陽謀,也沒救。

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二:困蕃之策

中晚唐最傑出的“陽謀”高手,當屬一位因為電視劇而走紅的牛人:李泌。

而他一樁不太知名,卻給中晚唐“改命”的“陽謀”,正是“困蕃之策”。

“安史之亂”後,大唐一度半死不活,內部的藩鎮割據,隔幾年就鬧得翻江倒海。偏偏西北的強敵吐蕃,趁機強勢崛起,連大唐帝都長安,都一度陷落在其手中。若不摁住這個強敵,內外交困的唐王朝,很可能提前上演明末亡國的命運。關鍵時刻,李泌的“陽謀”應運而生:

不好打,就“困”他——困蕃之策。

單看“困蕃之策”的內容,似乎每一條都平淡無奇,一是轉攻為守,通過在邊境設立堡壘,阻遏吐蕃騎兵攻勢。二是外交戰,結好回紇南詔大食三強,建立共同防禦吐蕃的同盟。三是經濟戰,通過党項部落為媒介,以絲綢向吐蕃換取耕牛,囤積農業生產資料。

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此時的唐德宗,對這“陽謀”的執行,也是百分百堅定。比如“結好回紇”這條,唐德宗早年做皇子時,曾在出使回紇時遭到羞辱,心腹部下也遭回紇士兵毆打身亡。但國家大局面前,他最終還是放下了私怨,

經過艱苦的談判,與回紇達成五項協議,換來回紇“子請以兵除(吐蕃)之”的承諾。一個針對吐蕃的大坑,終於挖好。

這個大坑,對於如日中天的吐蕃,真成了無解難題:吐蕃攻堅非所長,而且跟回紇大食南詔都結了仇,外加大唐國力雖削弱,手裡的絲綢茶葉是硬通貨,“站隊”問題沒懸念。而且明知“絲綢換耕牛”有貓膩,可唐王朝的絲綢,更是財政吃緊的吐蕃急需,咬著牙繼續換。於是自貞元四年(788)“困蕃之策”實施後,殺氣騰騰的吐蕃,不出意外踩坑裡。

到了十多年後的唐憲宗年間,“困蕃之策”的威力,已經盡顯無餘,吐蕃“西迫大食之強,北病回紇之眾,東有南詔之防。”曾經被動挨打的唐王朝,才憑著這良好外部環境,放心大膽調重兵削除藩鎮,實現了安史之亂後的“元和中興”盛世,並終於在唐宣宗年間收復了吐蕃侵佔的河西失地——“陽謀”固然好,但堅決的執行力,才是決勝的關鍵。

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三:聯蒙滅金

說起兩宋的失敗,北宋的“聯金滅遼”與南宋的“聯蒙滅金”,常被看做兩大坑事。但這兩個“坑”,本質上還不同:“聯金滅遼”是大宋主動挖的坑,“聯蒙滅金”呢?卻是北方的“鄰居”們早早挖好,大宋明知有兇險,卻必須往裡跳。

首先,這“聯蒙滅金”,嚴格說應叫“聯宋滅金”,因為整個謀略,最早是由蒙古方面提出。摁著金國狠揍的蒙古,早在1214年時就派使臣來到臨安,請求與南宋聯合出兵,卻被南宋婉拒。1231年蒙金三峰山決戰,蒙古託雷部向南宋“借道”遭拒,乾脆武力強行“借道”,才算完成了這場大迂迴殲滅戰。南宋為什麼不“借”?正如南宋重臣真德秀所說:“今之女真,即昔之亡遼,而今之韃靼(蒙古),即向之女真”。歷史教訓?真沒忘!

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可正捱揍的金國,卻又送來神助攻:自己已經被打的稀里嘩啦,卻還想著從南宋身上“找補”。金宣宗在位時,金國就是一邊挨蒙古打,一邊瘋狂朝南宋進攻,反而兩邊都被打的頭破血流。但一直到金哀宗被困蔡州時,蒙金殺到白熱化,南宋還是按兵不動,沒敢往坑裡跳。

可金哀宗的昏聵決定,卻叫南宋不跳都不行:絕路下的金哀宗,竟偷偷集結主力部隊,打算搏命一擊,去湖廣四川再打下一塊疆土棲身。他若這一頓亂打,後面還是蒙古大軍虎視眈眈,南宋的防線必然一片稀爛。於是“看風景”的南宋,也終於果斷踩坑,孟珙率領的宋軍果斷北上,與蒙古軍密切配合,把金國,這個理論上的“屏障”,實際瘋了似的敵人,徹底送上了不歸路。

雖然,“聯蒙滅金”後的南宋,到底也沒逃過亡國的厄運。但通過“聯蒙滅金”,滅掉“屏障”的南宋,到底還是鞏固了防線,又頑強堅挺了四十五年。以這個意義說,扛著“積貧積弱”包袱跳進大坑的南宋,“爬坑”爬的很不錯了。

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四:二十一條

比起古代中國的幾個“陽謀”,近代日本對華的一樁“陽謀”,更叫多少國人刻骨銘心:1915年的《二十一條》。

在日本侵華的各種狡詐詭計裡,《二十一條》卻是簡單粗暴的“陽謀”套路:趁著西方列強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機會”,實力膨脹的日本,大口吃起對華利益的“獨食”。

1915年1月18日,日本越過中國外交部,直接把《二十一條》甩在袁世凱大總統眼前:內容涉及“山東問題”“南滿洲及東蒙古優越地位”“日本在華權益”,倘若中國照單全收,以外交家顧維鈞話說,就是“以埃及朝鮮待我”——不用侵華戰爭,一筆簽下去,秒變殖民地。

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但這麼個大坑,中國還不能不跳?西方列強當時鞭長莫及,明知日本吃獨食也沒法插手。英國駐華大使朱爾典甚至含淚勸說中國外交部簽字。袁世凱心腹孫寶琦也嘆息“問題已沒有談判的餘地,只能接受”。那武力抗拒?跟日本人拼了?袁世凱也不是沒想過,

那那些北洋政府“名將”們,除了段祺瑞表態力戰,其他人清一色不敢打——拼,你都沒得拼!

如此悲催局面下,北洋政府最終也只能無奈“跳坑”:外交家陸徵祥率領的談判代表團,在談判桌上軟磨硬泡,活活磨了三個多月,外加中國國內輿情高漲,反日浪潮大起,終於“磨”得日本也無奈讓步,刪去了幾項兇惡條款,在1915年5月8日達成了“十二條”協議。雖然已屬不易,可內容依然喪權辱國,甚至成了多年後抗日戰爭裡的大坑!

歷史上有哪些明知是坑還得跳的“陽謀”?

畢竟,國家博弈舞臺上,再好的陽謀陰謀,都植根於國家實力的基礎上,否則再精巧的謀略,也抵不過弱國無外交的悲情——國家強大,才是王道。

參考資料:《舊唐書》、《宋史》、《袁世凱與北洋政府初期的外交》、伍純初《南宋聯蒙滅金政策形成原因分析》、劉海霞《困蕃之策:中唐名臣李泌的邊疆戰略》、曹俊《袁世凱與中日“二十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