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冯玉祥见死不救?

牧羊人38241019


题主这个问题是错误的,实际上冯玉祥按照约定起兵了,但是原本和郭松龄、冯玉祥约定共同反奉的李景林反悔,拒绝冯玉祥部队通过防区,因此冯玉祥没有来得及协助郭松龄起兵。

1925年的郭松龄反奉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事件,郭松龄虽然最后兵败身亡,但是也大大削弱了奉系的力量,进而促成了奉系和冯玉祥之间的战争,促成了北洋军阀的大瓦解。确实有不少人像题主一样,认为郭松龄的失败要归咎于冯玉祥没有及时出兵支援,但是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正确。

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以后,张作霖利用吴佩孚和冯玉祥之间的矛盾,策动了冯玉祥起兵倒戈,回师攻占北京,囚禁了曹锟。在山海关一线的直系部队军心大乱,最后在张作霖和冯玉祥的两面夹击下全线崩溃。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结束以后,奉军大举入关,抢占地盘,这就导致了张作霖和冯玉祥之间矛盾迅速激化。虽然在段祺瑞的调停下,两个人没有直接开战,但是彼此之间已经形式非常紧张,张作霖一直处心积虑消灭冯玉祥。

但是由于入关以后分赃不匀,奉系大将郭松龄认为自己在击败直系的战斗中出力很大,最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因此心中不服,不愿意再给张作霖卖命打内战。而奉系另一个大将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也担心和冯玉祥的战事会影响自己对直隶统治,因此一直挑拨郭松龄和张作霖之间的关系,以从中渔利。

在李景林的鼓动下,郭松龄决定起兵反奉,并派人和冯玉祥联络。最终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达成联合反奉协议:由郭松龄率部直接起兵反奉,而冯玉祥则出兵支援,李景林因为自己家人在沈阳,因此不公开出兵,只是同意冯部过境支援郭松龄。

11月24日,郭松龄按照约定发表通电起兵反奉。但是在郭松龄起兵以后,热河奉军仓皇逃回东北,热河出现权力真空。热河议会等团体担心热河发生兵乱,于是邀请冯玉祥派兵进驻热河,宋哲元随即带兵赶到承德,出任热河都统。

李景林在占据直隶以后,一直有心把势力拓展到热河,结果如意算盘突然落空,就对冯玉祥产生了不满。此时河南岳维峻的国民二军看到郭松龄反奉以后奉系大乱,也乘机出兵抢占了保定。

国民二军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曾经支持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因此虽然此时岳维峻占据河南,割据一方,李景林还是认为岳维峻此举也是冯玉祥指示。加上此时张作霖又让李景林的母亲写信给他,要求他不要帮助郭松龄。天津日本驻军司令小泉也告诉李景林,日本不会允许郭松龄取代张作霖。在这种情况下,李景林迅速改变了态度,转向了张作霖一边。

因此在12月2日张之江率部赶到落垡,派代表通知李景林,自己所部希望能按照协议通过李景林控制的天津时,李景林立即加以拒绝。他一面将郭松龄押送到天津的奉系俘虏全部释放,将他们送回沈阳,一面和山东的张宗昌联合,组成直鲁联军对抗冯玉祥。

冯玉祥派代表赴天津劝说李景林不要撕毁约定,但是遭到李景林的拒绝。面对他的这种态度,冯玉祥也只能下令张之江先进攻天津,打开道路以后再支援郭松龄。天津之战从1925年12月6日正式爆发,到12月24日冯玉祥所部攻占天津,李景林逃到日本租借,战事才告结束。

12月2日张之江赶到天津时,郭松龄部不过在兴城一线。12月6日天津之战爆发时,郭松龄也只到了锦州,而12月22日,郭松龄在巨流河和奉系展开决战,到24日郭松龄兵败逃亡,25日遇害。此时天津之战也刚刚结束,冯玉祥部还在天津,自然不可能赶到前线帮助郭松龄。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李景林的阻拦,冯玉祥的援兵原本是可以及时和郭松龄汇合的。因此并不存在冯玉祥按兵不动见死不救的事,而李景林突然撕毁约定,冯玉祥的部队无法通过,不得不和李景林交战,最终没能支援到郭松龄。

所以说题主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错了。只能说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之间原本就只是出于利益而临时组合在一起,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很容易因为各种突发事件而分裂。加上日本对张作霖的支持,最终导致了郭松龄的失败。


不沉的经远


反奉一事,郭松龄被冯玉祥给坑死了。

郭松龄反奉即将成功的时候,被突然跳出来的日本人拦腰斩断,这不仅在于他刻意忽略了日本人的存在,也在于他从一开始便选错了合作伙伴。

对于郭松龄为何会反奉,原因包括好几个方面,有郭松龄自己的原因,有张学良的原因,当然也少不了张作霖的原因。

郭松龄于1905年入奉天陆军小学堂,后来又被保送到陆军速成学堂,1912年入北京将校研究所,1913年转入中国陆军大学深造,所以他的军事理论知识很扎实,只是经历一直很坎坷。

他追随朱庆澜,可是朱庆澜后来自身难保;他远赴广州想要投靠孙先生,谁曾想孙先生自己也成了过江的泥菩萨,所以他只好又黯然返奉,随后入奉天督军署任少校参谋,坐的也只是一张冷板凳。

1919年,郭松龄被调到东三省讲武堂任教官,这才扭转了颓势,因为此时张学良也被张作霖扔到了讲武堂学习,张学良因此成了他的学生。

张学良很赏识郭松龄,两人亦师亦友,此后郭松龄能在奉系脱颖而出也全靠张学良的信任。

虽然郭松龄的路走得颇为坎坷,但实际上他一直自视甚高,这也造成了他虽然在张作霖的手底下吃饭,可却一直瞧不起张作霖,说白了也算是一种嫉妒,凭什么我学习这么好,这么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于一个胡匪的手下?

再加上他一直得不到张作霖的重用,对张作霖的厌恶和反感也是一日胜过一日,后来又听说张作霖有投日之嫌,更是坚定了他反奉的决心。

张作霖和杨宇霆打压郭松龄,这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的事实,可是,张学良对此是何反应呢?

郭松龄在两次直奉战争中都立功不小,可是张作霖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却屡屡刻意地撇开郭松龄,拿二次直奉战争来说,杨宇霆、姜登选他们一个个当上了督军,偏偏只有郭松龄一个人还被摁在张学良手下当副手,这换了谁能咽的下这口气?

反正郭松龄咽不下,所以他故意去找张学良抱怨,想让张学良去反应反应这个问题,张学良一看郭松龄生气了,只好去找张作霖。

张学良不找张作霖还好,一找还被张作霖给痛骂了一顿,说他想分家。被张作霖一骂,张学良只能乖乖认怂,将帮郭松龄要好处的事抛在了脑后,继续吃喝玩乐去了。

这么一来,郭松龄心里得有多怨恨奉张?

不过,郭松龄最终决定反奉,或许还少不了冯玉祥的忽悠和怂恿。

他曾在1925年被张作霖派往日本观看日本秋操,期间遇见了冯的手下韩复矩,然后和韩复矩吐了不少苦水,韩复矩由此知道了郭松龄的反奉之心,回国后将此事告诉了冯玉祥,由此牵出了郭、冯合作。

冯玉祥不满张作霖已久,此时有对付张作霖的良机当然不肯错过,所以欣然同意和郭松龄合作。

郭松龄不仅拉冯玉祥反奉,也将直隶督军李景林拉下了水,所以,当时的反奉阵营是郭松龄、冯玉祥和李景林,实力也不算小了,对上张作霖的赢面绝对不小。

可是,为什么郭松龄却反奉失败了,更让人惊诧的是冯玉祥为什么对郭松龄见死不救呢?

实际上,当时郭松龄已经接近反奉成功了,将张作霖打得七荤八素的,可在关键时刻张作霖却请出了日本人,郭松龄因此被突然跳出来的日本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因为日本人的强势介入,郭松龄最终反奉失败。

他之所以失败,一则没有考虑到日本人,毕竟日本人在东北势力不小,怎能忽视?二则是他选错了合作对象。

如果郭松龄在危难时刻能够得到冯玉祥伸出的援手,也许不至于身首异处,可冯玉祥偏偏选择了见死不救。

冯玉祥之所以选择见死不救,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他反奉的目的从一开始便和郭松龄不同,另一个则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

郭松龄反奉是真的想取代张作霖,坐上奉系龙头的位置。

可是,冯玉祥反奉只是想浑水摸鱼,他的眼睛实际上一直盯着直隶,他虽然控制了北京政府,但是却没拿下直隶,这对他来说太危险了。所以他想着的是等李景林出兵相助郭松龄的时候,趁机拿下直隶,只是李景林一直没出手,他只好硬打了过去。

所以,冯将军可没功夫去搭理要死要活的郭将军。

此外,冯玉祥没有出手援救郭松龄的原因,当然也是为了保存好自己的实力,日本人的枪炮已经打过来了,想让这个倒戈倒了一生的冯将军往枪口上撞过去?显然不可能,他还没这么傻,对于他来说,也犯不着为了一个郭松龄去消耗的人。

更何况,他可没有信心打得过日本人。

所以,他干脆眼睛斜向一边,眼不见为净,郭松龄是谁?不认识!凭什么要救他?不救!

也不知道郭松龄临死之际,会不会后悔自己选错了合作对象,选谁不好,偏偏选冯玉祥,真是自寻死路呀!


吾与吾国


利益使然,老冯这个人一生倒戈九次,均与利益挂钩。郭松龄在誓师反奉前,任奉军“津渝司令部参谋长”和“第三军代军长”,控制着天津至秦始皇沿线,而这两个头衔的主官都是张学良,以郭与少帅的关系,等于就是郭松龄说了算,也才有起兵的资本。



冯玉祥盯上的,正是天津这个出海口。一直盘踞在西北苦寒之地的冯玉祥深知,若想壮大军队和势力,拥有良港是非常重要的,既方便获得国外武器与物资,又可以控制沿海地区丰厚的税收,天津是西北军垂涎三尺之地。

可是,拥兵7万精锐的郭松龄不离开,冯玉祥就没有机会夺取天津。所以从合谋反奉的一开始,冯玉祥就欺骗了郭松龄,他并不想倾其主力与张作霖死磕,只是忽悠郭松龄反回奉天与张大帅两败俱伤,西北军则趁机夺取兵力空虚的天津和冀东沿海地盘。



起初,密约反奉的三方还有奉军“直隶督办”李景林所部,按约定李景林应保障郭松龄、冯玉祥两部的后路安全和辎重补给,作战方案是郭松龄出山海关直扑锦州,冯玉祥出古北口自热河包抄奉军侧后,然后李景林部作为第二梯队出山海关增援郭、冯部队。如果三方按此计划精诚合作,无论后来张学良怎么努力,张氏父子必败。

可惜冯玉祥初始动机就不纯,郭松龄攻击锦州远离津渝后,冯玉祥指挥所部立即展开攻取天津的行动,也必然路过李景林的直隶防区,索性直接对盟友开火,武力开路。李景林大怒 切断郭松龄的补给线,随即与冯玉祥火拼。



失去两支盟军的郭松龄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孤军深入与奉军主力作战,受阻巨流河,在张作霖调来吉林和黑龙江的援兵后,以及日本关东军的协助下,郭松龄兵败巨流河。

不是什么见死不救,是根本没打算救,甚至巴不得郭松龄跟张作霖一起完蛋。

郭松龄夫妇被张作霖下令枪杀当日,冯玉祥的“国民军”占领天津,历史有时真的很搞笑。


度度狼gg


自古以来想要成大事者,必须要有神队友的相助。如果找了几个“猪队友”来一起共事的话,基本上结果是会失败的。

有句话不是说的好吗?“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够君临天下?除了他自身的王者风范和优秀外,同样也离不开他手下的诸多得力干将。他能够成功杀掉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得多亏他手下的诸多谋臣在旁出谋划策,猛将在外打打杀杀。郭松龄反奉为什么会失败?追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他找了两个猪队友。其中有个猪队友就叫冯玉祥,当初明明商量好了一起反奉,结果他却见死不救,反而临阵倒戈。为何呢?

㈠为什么郭松龄会反奉?

郭松龄这个人性格有些不合群,再加上他有着自大的毛病,奉军中的许多优秀将领都不喜欢跟他往来。因此他就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再加上平时他作战表现很出色,尤其是在第1次直奉战争中,他帮了张作霖好大一个忙。在这战功的累积之下,他就开始了飘飘然,觉得自己了不起的很了。万万没想到,他立了这么多功,张作霖却半点没有给他好处,他就觉得更委屈了。在委屈和自大的双重叠加之下,他决定要反奉。他认为继续跟着张作霖干,自己是没有前途的。

㈡反奉联盟草草成立,郭松龄找了猪队友

郭松林觉得自己不能打没有把握的仗,因此他要找外援。借着自己妻子的人脉关系与冯玉祥搭上了关系。两人当即一拍即合,说定了要一起反奉。为了能够更加保险一些,他又拉了一个“外援”直隶督办李景林。说实话冯玉祥这个人人品真的不咋样,虚伪得不得了。此话怎讲?他太会装了,一些报道的说他喜欢与士兵一起一起吃饭和交谈,非常地平易近人。然而事实上呢,全是他买通了媒体为他造势的。找了一个人品不好的来共事,郭松龄完全是自找死路。

㈢冯玉祥重视个人利益,这决定了他会见死不救

单看冯玉祥的外表,你会觉得这人是个忠厚老实的人,没有什么花花肠子。但若是你与其接触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个非常重视个人利益的人,他可以为了一己私欲而无所不为。郭松龄率先打响反奉的枪声,刚开始打了张作霖一个措手不及,他带着7万精兵那是走到哪儿打下哪儿。就连山海关都被攻陷了。冯玉祥就眼红了,眼看着郭松龄马上就要反奉成功。这怎么可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郭松龄反奉渐渐开始呈现出颓势。冯玉祥这个人袖手旁观也很正常,毕竟他生性凉薄。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尚武菌


其实郭松龄反奉这件事情上,冯玉祥的举动也算是明智的,并不是冯玉祥见死不救,而是当时冯玉祥实在是没有实力去对抗张作霖。郭松龄反奉打出的旗号是“反父不反子”,这是他顾及同张学良的情谊。以及郭松龄当时响应的是孙中山的革命,这两个都是冯玉祥所没有料想到的,郭松龄在这件事情的天真,使得冯玉祥没有底气。

首先就是郭松龄手握七万东北军精锐,本来已经打进了沈阳,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事不犹豫,直接消灭尚未缓过气来的张学良手上的东北军。但是郭松龄念及同张学良的情分,导致了下属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许抛开一切来看,郭松龄是个性情中人,不过这确实致命的。冯玉祥本来就摇摆不定,郭松龄如此态度,更是让冯玉祥打起了退堂鼓。

并且还有一个始料未及的因素在里面,那就是张作霖获取了日本的支持,而这也是张作霖日后被刺杀的原因,因为当时出卖了不少利益给日本。在张作霖取得了日本人的支持后,可以说郭松龄的反叛注定会失败。郭松龄的反奉唯一获利者就是冯玉祥,本来当时东北军正有一同北方的劲头,毕竟直奉战争的胜利,使得东北军在当时达到了巅峰。

冯玉祥虽然一开始答应了郭松龄,但是其实这不算同盟关系,更多的是如果郭松龄进展顺利,冯玉祥不会帮助张作霖,在背后捅他一刀。冯玉祥也希望通过郭松龄来消耗张作霖,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冯玉祥一定是起到了助推的作用。但是郭松龄反奉,其实加剧了当时的民族危机,不可否认郭松龄是雄心办了坏事。


小司马迁论史


前两年的电视剧《少帅》重点塑造了郭松龄这个人。其中,1925年的“郭松龄倒戈”,对张作霖、对奉军可真是沉重一击。

本来呢,当时奉军形势极好,是有可能挥师南下统一中国的,但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郭松龄闹出了一个大乱子。

郭松龄么,学院派出身,从陆军小学到陆军大学,学历完整,后在东三省讲武堂当中校教官时结识了一位贵人,这就是少帅张学良。

这部,小张从讲武堂一毕业,就做上了卫队旅旅长,郭松龄也随后调来当参谋长并兼任第2团团长,做上了带兵官。



在之后的征战中,郭松龄随着张学良水涨船高,其所带部队是奉军中最精锐的,而张学良对郭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两人甚至结为了异姓兄弟。

然后没想到的是,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论功行赏时按资排辈,出力最大的郭松龄反而在地盘分配中颗粒无收。

于是乎,郭松龄便随后反了,他的“一三联军”共六师十二旅,骑兵一师两旅,炮兵两旅,外加工兵一团,兵力达七万五千人,这些都是奉军的精锐部队。

此外,郭松龄还与冯玉祥联系并达成七条攻守同盟的密约,共同反奉。而同样受到排挤的另一个奉系势力李景林,郭松龄也与之达成默契,准备合作。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宣布倒戈,一路上势如破竹,不到半个月,郭军便相继击溃了张作相、汲金纯、张学良的守卫部队并进占锦州,此时离攻下沈阳已是指日可待。

然而,在日本关东军的帮助下,张作霖的奉军迅速反击,郭松龄被迫后撤。这事,冯玉祥所部也在后面捣乱,其见郭军进展迅速而抄了其后路,那就是开始争夺京津地盘。

而按之前的三方协定,京津地盘是留给李景林的,后者一看冯玉祥部要抢自己的地盘了,于是也急眼了和冯玉祥部干上了。



结果,冯玉祥和李景林原来答应好的援助不但化为泡影,后路反而自相厮杀,让郭松龄自己的退路也没了。

如此一来,在张作霖奉军的追击之下,郭松龄很快兵败,并由此身死名裂,其尸体被拉到沈阳暴尸三天。

也是啊,带着张家的子弟兵反张,信义何在,失败理所当然啊。此为不忠不义者戒。


坑爹史册


虽然从人品上来说,郭松龄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在秀下限这块,郭松龄照比冯玉祥差远了。

郭松龄为什么敢反张作霖,就是因为受到冯玉祥的怂恿,在我以前的文章里面已经分析了,当时的冯玉祥为了拉拢苏联,先后策反郭松龄和刺杀徐树铮。所以,冯玉祥和郭松龄签订盟约的动机就不纯,在签订条约里面有三个小条款,只要违反其中一条冯玉祥、郭松龄、李景林之间的盟约就无效,1、为攘夺权利,向内地各省战争。2、为达前项战争目的,订立卖国条约,向外国借款。3、引用外国兵力,残杀本国同胞。

当时签订条约的时候是1925年底,1926年冯玉祥先到苏联获得支持,回国拉起一支40多万人的队伍,你说他违没违约,也就是从一开始,冯玉祥就没打算遵守约定。

而是冯玉祥吃准了郭松龄的野心,有意做的局,郭松龄为了满足冯玉祥不从后面偷袭自己,并且取得冯玉祥的支持,将天津海口让冯玉祥可以随意进出,然后郭松龄取东北,冯玉祥取西北,李景林取直隶,其实这样的安排根本不符合冯玉祥的胃口,冯玉祥的想法是,郭松龄取东北,而冯玉祥取整个山海关内的地盘。什么直隶,山东,热河他统统都想要。

郭松龄发动反奉战争后,进展顺利,直逼沈阳,由于太突然,而且计划的还很周密,张作霖根本无法抵抗,差一点就跑了,但是这个时候,李景林扣留了郭军御寒的冬衣,并下达动员令,拟攻打滦州,切断郭军后路,再加上日本关东军的帮助使张作霖有了喘息的机会。这是郭松龄所没有想到的,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么说吧,李景林原来是奉军中的将领,之所以和郭松龄合作,就是看好郭松龄画的那个饼,直隶加热河归李景林,但是,真实的情况是,冯玉祥在郭军开出山海关外后就开始占领直隶地区,并且连热河都不愿意给李景林,李景林也不是傻子,你们俩玩的好好的,我还不如跟张作霖混呢!于是开始反郭!

在这个问题上,冯玉祥后来在自己写的书里面也说到了,“……李景林一以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离间,一以不打破权利观念,定要劫持直隶地盘,竟在此一发千钧的时候,引起了对国民军二、三军的冲突”;“这原因,一方面是李景林违约异动;一方面是帝国主义的干涉”几乎把所有的原因都推给了李景林。人之不要脸,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

李景林对冯玉祥的评价就有点骂街了,称其“利用宗教”,“愚弄部下”;“扰乱陕甘直鲁”;“利用赤化邪说,以破坏纲常名教之大防”;“是世界之公敌”;表示要“率我十万健儿,声罪致讨……”,“惟冯贼玉祥一人是讨”。

其实跟这类似的话,大概吴佩孚也说过:与足下袍泽数年,以心相印,今被暗算,夫复何言!昔乐毅云:“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佩为亡人,亦曾受教于君子,惟不明心迹,是以不免耿耿耳。

所以,以冯玉祥的性格怎么可能会去救郭松龄,在反奉战争中,冯玉祥就是想让郭松龄去当炮灰,李景林拱手相让直隶,你说天底下哪有那么多的好事,于是郭松龄失败后,直鲁联军李景林和张宗昌、奉军张作霖、直军吴佩孚都开始要干冯玉祥,可以说在北洋军阀的圈子里已经混臭了,而郭松龄就是让冯玉祥变得更臭的茅坑里的石头。


史论纵横


1925年奉军的迅速扩张,使得各地军阀迅速串联,开始反奉。李景林是奉军重要将领且态度暧昧,郭松龄起兵反奉的时候,国民军主力在向天津攻击。再者郭松龄对自己极度自信,并没要什么援兵,加上迅速失败,自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援兵。

(1925年形势图)

1、奉军的快速扩张

二次直奉战争后,国民军与奉系联合组建执政府。国民军一军获得了绥远、察哈尔等地盘,二军进入河南,三军获得保定、大名两道,也进入河南,理论上国民军拥有陕西地盘。毕竟井岳秀、杨虎城、李虎臣名义上都是国民军部署。

(第二次直奉战争带来格局重大变化)

奉军的扩张就要快多了,李景林占了天津,之后要获得保定、大名,将国民三军挤到了河南,张宗昌到了山东、安徽姜登选、江苏杨宇霆。国民二三军的河南基本处在三面包围中,国民一军被压迫在河北。

2、扩张中的风险

奉军的快速扩张带来了三大风险:

一、内部权力分配不均。在直奉战争后,奉军扩张能解决的督军也就五个,郭松龄就是没有解决的,怨气不可能没有。

二、外部开始串联。吴佩孚开始和国民军串联,孙传芳的使者也四处奔走。

三、兵力分散。奉军在江南有三个师,战线太长,兵力分散。

(奉军出现了扩张中的危机)

3、孙传芳的先起兵

十四省讨贼联军司令吴子玉雷声大雨点小。但不影响大家开始行动。

最先起兵的是孙传芳,在合适时机发动突袭,一举获得安徽、上海、苏州,兵力北上,在徐州一带与张宗昌部形成对峙。

这时候同步的是,郭松龄反奉起兵,率兵杀出关外。

国民三军北上相继获得保定,开始向天津攻击,多日血战,随着冯玉祥部的加入,迅速击败李景林,李残部退往山东,国民三军军长孙岳成为直隶督办。

(一轮洗牌后1926年的中国)

4、郭松龄的命运

从南到北,奉军在短时间受到很大的打击。我们主要来谈谈郭松龄。

郭松龄起兵的时候,国民三军主力才到达保定,冯玉祥的部队在北京,天津是李景林的部队驻防,如果要东进,自然要占据天津。当然天津没打下来的时候,郭松龄已经败了。

我们从徐永昌的回忆录可以看出一二:

当我由陕到保的那几天,正奉军郭松龄部叛张,由山海关一带往回打,我与郭因公私关系,曾去电问他有何需要,是否要飞机帮助,郭回电说:“不必,几天之内便可成功,直捣沈阳,指顾间事。”嗣后很短期间,郭即失败

(郭松龄)

郭松龄起兵是整个反奉环节中的一个。冯玉祥不援郭自然是有个人私心,更多是客观因素,诸如李景林态度,郭松龄的迅速失败等等。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郭松龄反奉时与冯玉祥,李景林结成同盟,共约一起讨伐张作霖。但为什么在战争中,冯玉祥却见死不救呢?


冯玉祥有一个极其著名的外号——“倒戈将军”。从这个外号就可以看出冯玉祥的做人了。冯玉祥一生仅著名的倒戈就就有八次。他的倒戈有的为民族大义,有的为个人私利。

所以倒戈郭松龄也就不难理解了:冯玉祥的决定,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他从来就不是一个信守承诺,一诺千金之人,倒戈与否,只在其一念之间。

其次,当时郭松龄兵锋极盛,大军一路势如破竹。如果让郭松龄成功击败张作霖,占据东北三省,三个结盟的人的实力就会颠倒过来。冯玉祥与郭松龄结盟,本就为了扩充势力,如果让郭松龄趁此压上上风,实力超过自己,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精明如冯玉祥,决不会如此。



因此他派宋哲元进入李景林地盘儿,趁机扩大势力,使郭松龄后路被截断,大军就此失败,郭宗玲也被张作霖枪毙后曝尸。


而狠狠坑了一把郭松龄的冯玉祥,也没捞到好处,喘过气来的张作霖对冯玉祥穷追猛打,使冯玉祥部队损失惨重,地盘大减,被迫通电下野。


鸢飞九天2018


中国的很多成语都暗合着成王败寇的大道理,比如说“上屋抽梯”这个成语,就很能说明冯玉祥在郭松龄反奉的态度和作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关于上屋抽梯的故事,发生在蜀汉末年,当时后汉国主刘表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刘琮,小的叫刘琦,中国自古以来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刘琮当为皇太子,事实也确实这样,但是刘表偏爱刘琦,这让刘琮他娘寝食难安,想着法想弄死刘琦。

刘琦也知道个种厉害,却不知如何是好,几次三番求助国相诸葛亮,诸葛亮不置可否,一次刘琦请诸葛亮到高楼饮酒,待二人上去,刘琦便令人撤走了梯子。

刘琦往地上一跪:“国相,今天你好歹得给我指条路,出你口,入我耳!”

诸葛亮无奈,但他是高人,自然不能把话说的太直白,就说到春秋时期晋献公的俩儿子申生和重耳。

晋献公独宠骊姬,想让自己的儿子奚齐上位,重耳知道留下来必死无疑,早早跑到了国外保平安。申生比较耿直,爱心泛滥,留下来孝敬他爹,不想骊姬弄了个偷梁换柱,把申生进献给他爹的食物换成有毒的。

等晋献公吃的时候骊姬故意让下人先吃,嘎嘣死了。申生狡辩都懒得狡辩,嘎嘣自杀了。


诸葛亮最后总结道:“申生留下而亡,重耳出逃而活!”

刘琦明白了,麻溜申请外调江夏保平安去了。

这事的道理用在军事上,就是先给对手以小恩小惠,待其上套,一举围歼。

具体到冯玉祥和郭松龄,其实还有一个李景林身上,这三人要说不仁不义,非常冯玉祥莫属,在起兵反奉前,三人定立的是攻守同盟条约,协同作战,最终打垮张作霖。

战事打响后,郭松龄发挥愣头青的本色,猛冲猛打,张作霖还真是有点招架不住,可就在长驱直入之际,不是别人在背后捅了自己刀子,而是与自己有约定的李景林部。

李景林做人就那么差劲?说好的事说不算熟就不算数了?他也没办法,冯玉祥趁乱混水摸鱼,打的他在天津老巢待不下去,只能再次通电归附张作霖,里外夹击干掉郭松龄冯玉祥也没闲着,一直趁机攻取原奉系一派的地盘,坐收渔利。


就冯玉祥的作为,典型的上屋抽梯,只是这计一般都用到敌人身上,冯玉祥这个用法,还真是开了先河,损人不利己,把别人的火拱起来,完了背后捅刀子。

不仁不义至此,也算是民国历史上一朵娇艳的奇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