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主研发的M46 MkⅠ“石弩”130毫米自行加农炮

印度自主研发的M46 MkⅠ“石弩”130毫米自行加农炮

自行加农炮是同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运动的一体化自行火炮。履带式自行加农炮是机械化部队的重要装备,其越野性能好、进出阵地快、战斗/行军转换时间短,有利于不间断实施火力支援,使炮兵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战斗协同更加紧密。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后,印度陆军就意识到在未来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火炮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装备机动能力强、具备伴随坦克部队冲击作战能力的自行火炮对提高机械化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自行火炮主要指履带式自行加榴炮。由于M46 MkⅠ“石弩”由M46式加农炮和坦克底盘组合而成,严格意义应称为自行加农炮,但在印度陆军装备序列里其用途更倾向于自行加榴炮。

上世纪80年代,当时印度陆军有一批“胜利”主战坦克已经接近服役年限,需要退出现役。由于坦克底盘经过改装后还有一定的服役寿命,印度陆军决定用“胜利”主战坦克底盘和M46式130毫米加农炮“拼凑”出一型简陋的自行加农炮,其最终结果就是M46 MkⅠ“石弩”。“胜利”主战坦克是英国维克斯系统公司授权印度生产的“维克斯”MK1型主战坦克。

上世纪50年代,印度基于建立本国坦克工业和对抗宿敌巴基斯坦装备的M48A2主战坦克的考虑,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新型坦克。经过一番挑选之后,印度最终选择了英国“维克斯”MK1型主战坦克。1961年8月,印度政府与英国维克斯系统公司签订了坦克生产、在印度建造坦克生产厂等一揽子计划。印度将引进的“维克斯”MK1型坦克命名为“胜利”,首批90辆由维克斯系统公司埃尔斯维克工厂生产,后续则由印度阿瓦迪坦克厂生产。据悉,从1966年首批“胜利”坦克下线到1984年停产,阿瓦迪坦克厂总共生产了1400余辆“胜利”主战坦克。

M46 MkⅠ“石弩”130毫米自行加农炮的研制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展开。在改装过程中,“胜利”坦克底盘的负重轮从6对增加到7对,托带轮也增加到4个,车体长度有所增加。为了保持自行火炮射击时的稳定,悬挂系统加装了液压锁定装置。其动力/传动系统仍沿用了“胜利”坦克的动力/传动系统,采用“里兰”L60型二冲程6缸水冷柴油发动机,总排气量19升,最大输出功率404千瓦。

印度自主研发的M46 MkⅠ“石弩”130毫米自行加农炮

除了L60型柴油机,该炮还装有1台考文垂·克莱马克思H30型辅助发动机。这是一种两冲程柴油机,其主要用于在主发动机停止运转时驱动车内的发电机。传动系统采用英国自动变速箱公司研制的TN12型传动系统,该传动系统设有6个前进挡和2个倒挡,车辆变速由驾驶员脚踏操纵。

该炮车体中部设有一个开放式的战斗室,M46式130毫米加农炮以炮口朝后的方式安装在战斗室内,火炮去掉了下部大架和下架结构及火炮防护盾。战斗室左右两侧设有两个金属制挡板,可抵御7.62毫米以下枪弹的射击,上方装有一个金属遮阳顶棚,战斗室整体防护能力比较差。火炮的方向射界左右各约12°,远小于封闭式炮塔型自行火炮,火炮高低射界为-2°~+45°,最大射程27千米,弹药基数为30发,最大射速8发/分,射击时需要掉转车头。

根据相关资料,从1996年至2003年,印度陆军大概获得了约100辆M46MkⅠ“石弩”130毫米自行加农炮。依托现有装备,在坦克或装甲车辆底盘上集成牵引式火炮,短期内改装出自行火炮是许多工业基础薄弱国家的通常做法,具有改装周期短、费用低等优点。事实上,早期大多数自行火炮也是坦克或装甲车辆“拼凑”而成。即使那些早已装备了封闭式炮塔型现代自行火炮的军事强国,也经历了由“拼凑型自行火炮”到封闭式炮塔型自行火炮的过程。而在即将退役坦克或装甲车辆基础上集成现役牵引式火炮改装出“拼凑型”自行火炮,不仅体现了废物再利用的思想,而且还可以短期内一定程度上解决部队对自行火炮的渴望,M46 MkⅠ“石弩”130毫米自行加农炮就是上述思路的产物。在极度匮乏自行火炮的印度陆军中,装备M46 MkⅠ“石弩”130毫米自行加农炮的部队必定让那些未装备自行火炮但又极度渴望这种装备的部队羡慕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