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寶、銀元寶、袁大頭、大黃魚、小黃魚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金元寶早在唐初開元通寶行世時,民間就有取其碩大、貴重之意,旋讀為“開元通寶”的。而元代稱呼金銀錢為“元寶”,則是元朝之寶的意思。黃金叫做金元寶,銀錠叫作銀元寶,既有政治含義,也是對金銀貨幣約定俗成的通稱。

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大軍滅南宋後,回至揚州,丞相伯顏以將士掠奪無度,下令搜檢部隊行李,將所得撒銀子統統銷鑄作錠,歸朝獻納。經辦此事的銷錢官依金代銀鋌成例,製成每重五十兩的銀錠,取名“揚州元寶”,呈給世祖忽必烈。當時所鑄元寶形呈馬鞍,兩端圓弧,中間束腰,在形制上與南宋和金的銀鋌十分相近。“揚州元寶”在後世多有出土,一般長約14.5釐米,厚3釐米。背部鐫有“元寶”陰文大字。

金元寶、銀元寶、袁大頭、大黃魚、小黃魚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清朝的金元寶,一個金元寶等於現30萬元人民幣。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1文銅錢=0.3元人民幣;清朝金元寶的含金量大概有100兩,所以一個金元寶=30萬人民幣。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佈《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

金元寶、銀元寶、袁大頭、大黃魚、小黃魚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29年,總髮行量超過7.5 億枚。該系列幣分別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

一塊壹元的大洋等於七錢二分白銀。相當是銀一兩。有的人說相當現在700多元。那時候有100塊大洋就算中產階級了。魯迅在北京買套四合院是八百多大洋。現在的北京一套四合院要上億了。民國初期,三塊大洋可以買一頭耕牛。

1946年末,上海外灘中央造幣廠加鑄的金條。鑄成後,即陸續交中央銀行空運到各地備用,以供民眾兌換。金條分五錢、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數種,舊時上海俗稱十兩重的金條為“大黃魚”,一兩重的金條為“小黃魚”。因為當時的黃金為了攜帶方便,不再是以前古代那種金元寶的形式鑄造了,而是鑄造成了一種扁平的長方體。因為樣子比較像魚,又是黃金,所以就稱呼為黃魚了。

金元寶、銀元寶、袁大頭、大黃魚、小黃魚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一般來說最流行的還是大黃魚和小黃魚兩種。大黃魚就是十兩一個,小黃魚是指一兩一個的金條。當時20世紀四十年代的時候,一兩黃金差不多兌換31枚銀元,而三枚銀元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1000元的水平。也就是說,一枚小黃魚的購買力差不多等同於現在的1萬多塊,那麼一塊大黃魚就相當於現在的十萬塊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