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后,受“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

本文由“教育畅谈-文墨”原创

上周末,闲来无事,忽然觉得自从朋友要二宝后,牵扯了不少精力,这几年明显聚的少了。现如今,孩子早已经上幼儿园,应该能得以抽身了吧!于是,打电话,问一下朋友能否出来聚一下。

朋友接电话后,没想到先和我诉苦,自从有二宝后,人身自由受限。孩子大了,虽然上了幼儿园,因为爱人比较忙,周末也要在家带孩子。

听朋友说得如此可怜,我便开玩笑似地说去家里慰问他一下,心想:反正好久也没去了,稍带去看看孩子。就这样,我给孩子买了一些礼物,便开车前往朋友家。

来到朋友家,看到他第一眼,忽然觉得憔悴了不少。朋友让我进屋后,我看到小侄子正在客厅里玩,就急忙过去逗他,当我拿地上的玩具时,孩子看了看我说:“老师说,不经小朋友同意,不准动他的东西。”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说:“大大错了,快把玩具还给你。”

孩子上幼儿园后,受“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

这时,朋友过来,让我坐下陪他聊聊天。闲聊一会后,不知不觉又聊到了孩子身上,他说:“自从孩子上幼儿园后,这孩子就不怎么听他们话了,有时还总拿老师的话教育他们。”我说:“这种情况太常见了,我们小的时候不是也只听老师话,不听家长话吗?”我接着又说:“那时候小,不知道怎么回事,长大后看了很多书,才明白孩子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乡村维纳斯效应’。如果家长合理利用这种效应,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会有很大帮助。”

朋友听我这样一说,就很好奇地和我说:“没看出来,你知道的还不少,照你这样讲我还得利用好这一点了,那你快和我讲一讲,什么是‘乡村维纳斯效应’。”看着朋友饶有兴致的表情,我就很认真地和他讲起了“乡村维纳斯效应”。

什么是“乡村维纳斯效应”

“乡村维纳斯效应”指的是在偏僻的乡村,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会被村民们当作世界上最美的人(维纳斯),在看到更漂亮的姑娘之前,村里的人再也想象不出还有更漂亮的人。

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一旦接受了一个与事实相符的解释,由于受到思维限制,往往就无法想象还会有其他更好的解释。这种现象,英国心理学家德·波诺形象化地称它为“乡村维纳斯效应”。

朋友听我说完后,看了看我,一脸的茫然,我解释说:“上幼儿园的孩子,容易受到这种效应的影响,因为孩子小,他们的认知有限,在家和幼儿园这个圈子内,由于老师的专业性强,多才多艺,更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眼里老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因此,孩子特别崇拜信服老师,认为老师的话就是真理,在他们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乡村的'维纳斯'。"

孩子上幼儿园后,受“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

对于幼儿来说,正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种“乡村维纳斯效应”对他们却是有利的。家长可以借助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上幼儿园的孩子,受“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对他们有哪些好处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上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与成人的思维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也很困难。

但是,作为家长常常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按照规则来学习,所以,就按照成人的做法去要求孩子,结果,不是孩子不听,就是明天又忘记了。这个时候,幼儿园老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的一些游戏活动,恰恰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明白道理。而老师也能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这样,就更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1、老师是孩子的偶像,有利于孩子去模仿

作为幼儿教师,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她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很强,对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有所掌握,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且能够以身示范,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孩子上幼儿园后,受“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1年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即模仿,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 

也就是说,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是通过不断模仿来实现的。这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于孩子来讲,经常接触什么样的人很关键,那么,幼儿老师的言行无疑是他们最具影响力的模仿对象。

2、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更有威信,有利于孩子接受教育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老师在孩子心目中是否具有威信很重要,事实证明,有威信的老师更利于孩子去学习,表现得更加积极,能听从老师的教诲,可以从老师身上获得更多的知识。

以前,就有一位家长和我聊起她家二宝,夸二宝聪明,懂事。从上幼儿园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她说孩子每天回来都能够把老师讲的故事和他们讲一遍,讲得有声有色。更有意思的是,还能模仿老师讲故事时的神情和动作,让他们觉得孩子特别可爱,老师的教育也很成功。

孩子上幼儿园后,受“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

其实,这也说明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信,所以,才会认真去聆听,甚至去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从而记在脑子里,回家之后能够出色地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3、老师说的话更有可信度,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养成

作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很关键,但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宠溺,孩子往往不听家长的话,相反,因为受“乡村维纳斯效应“的影响,孩子更愿意相信老师,按照老师说的话去做。

因此,我们会发现,有些家长经常求助幼儿园老师。比如:“老师,你给我家孩子讲讲,让孩子少看动画片,对眼睛不好。”“老师,你跟我家孩子说说,别让他挑食,对身体不好。”“老师,你帮我和孩子讲讲,在家要听父母的话。”这些家长的求助,都在说明老师的话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可信度有多高。

孩子上幼儿园后,受“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

我们从家长反馈的信息来看,老师的话确实是发挥了作用,有些孩子听了老师话,慢慢改掉了坏的毛病,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乡村维纳斯效应”对于幼儿园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对于他们良好习惯养成帮助很大。

所以,家长完全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强对孩子正确的引导,但是家长也要注意处理好家长、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让孩子尽快养成良好习惯。

孩子在“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下,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由于在“乡村维纳斯效应”作用下,很多孩子都把老师的话当成“圣旨”一样。有些家长,心里可能会不悦,孩子不听话时,情绪上会有变化,说话时不加考虑,无意之中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家长注意以下几点很重要。

1、家长不要破坏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心理学认为: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老师对孩子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有些时候,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难免会和老师教的起冲突,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想起学校老师的话,会和家长进行辩解,孩子可能会说,老师不是这样教的。面对这样的局面,家长不能冲动,急于否定老师,而是应该随机应变。

孩子上幼儿园后,受“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

如果家长确定自己是对的,老师的做法也没问题,家长可以和孩子研究一下哪种做法更好,或者和老师取得联系,让老师评判,这样,还利于孩子发散思维的培养。假如,家长的做法有问题,那就和孩子承认,自己教的不对。如果老师教的真有问题,家长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应该私下和老师沟通,让老师自己去处理。

其实,作为老师也不可能全对,家长要进行包容和理解,但不能因为一次错误,就把老师教的全盘否定,从而破坏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2、家长和老师携手教育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后,受“乡村维纳斯效应”的影响,只听老师话,家长要把老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尽而更好地教育孩子。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要求家长要主动和老师沟通,不能等着孩子有问题,让老师找家长沟通。那样就显得很被动,作为老师配合家长教育孩子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孩子上幼儿园后,受“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有利于良好习惯养成

家长和老师沟通携手教育孩子,可以有效避免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出现方法不当。比如,家长发现孩子缺点后,让孩子改正,孩子不听,家长可能会出现打骂行为,这样,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假如家长和老师经常沟通,就可以把孩子的缺点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助去纠正,家长进行协助。如此一来,孩子的缺点就会很容易改正,从而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3、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孩子受“乡村维纳斯效应”影响,会特别关注家长的一些言行,对于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可能会指出来,这样就比较尴尬,并且,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十分不利。

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这也在告诉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性。

事实上,也是这样。孩子在幼儿园,老师要告诉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饭前要洗手,玩具合理摆放等等,有些父母本身就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饭前也不洗手,东西乱丢乱放。当孩子看到父母这样做时,就会对家长的言行产生质疑,这样,家长再要求孩子时,就没有了说服力,孩子也不会听家长的话。

“乡村维纳斯效应”对幼儿园的孩子影响很大,他们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并不一定是坏事,这即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也有利于家长借助老师的力量教育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