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此作,有黃庭堅的影子嗎?

趙之謙此作,有黃庭堅的影子嗎?

趙之謙(1829年-1884年),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任伯年等畫家都從他處受惠良多。

其書法初師顏真卿,後取法北朝碑刻,所作楷書,筆致婉轉圓通,人稱“魏底顏面”;篆書在鄧石如的基礎上摻以魏碑筆意,別具一格,亦能以魏碑體勢作行草書。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他一生在詩、書、畫、意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趙之謙此作,有黃庭堅的影子嗎?

清 趙之謙 楷書桓譚《新論》 四屏立軸 紙本 成交價644萬元

這件楷書四條屏是趙之謙寫贈“壽陽相國”祁寯藻的。祁寯藻為嘉慶十九年(1814)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累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世稱“三朝帝師”、“壽陽相國”。談到這件作品的重要性,首先要說到趙之謙的入京情況。

趙之謙一生三次入都,四次參加禮部試,皆名落孫山。同治三年(1863)時在京城參加禮部考試時,趙之謙結識了一位山西壽陽的好友祁秀聞,即祁之(字秀聞),為清道光二十三年舉人,曾官灤州知州。祁秀聞與祁寯藻同為山西壽陽人且相互熟知,此時的祁寯藻正官禮部尚書,很可能此時趙之謙通過祁之的引薦認識了祁寯藻,並在此時或此後的兩年之內為“壽陽相國”創作了該幅作品楷書桓譚《新論》。

也就是說此幅作品約創作於趙之謙三十六歲到三十八歲之間,而作品中兩方圖章的使用恰好在另一角度為筆者的這一論斷做了佐證,即此二方圖章約創作於趙之謙三十七歲左右。

趙之謙此作,有黃庭堅的影子嗎?

趙之謙自三十五歲專攻北碑,涉獵極廣。在撰《補寰宇訪碑錄》時,趙之謙大量收集碑刻資料,眼界大開的同時也對北碑進行了大量的臨習,從《瘞鶴銘》、《張猛龍碑》、《雲峰山刻石》等取法甚多。楷書桓譚《新論》正是吸收了大量北碑精髓的力作,此外此作結體上每個字均有一箇中心,撇、捺及部分橫、豎畫盡其所長,亦可看出黃庭堅與《瘞鶴銘》對他的影響。

對黃庭堅的取法,我們除了從此幅作品中得到印證外,在其《章安雜說》中亦可得到線索:“見山谷大字真跡止十餘,若有所悟,偶作大字,筆勢頓異,覺從前俗骨漸磨漸去,然餘未嘗學山谷一字,叔見餘書,指為山谷,亦數十年中一大知己也。”這段文字中,我們足可看到黃庭堅書法對趙之謙的影響。

趙之謙此作,有黃庭堅的影子嗎?

從細部來看,此幅楷書用筆方面轉折多取內擫,極少用後期那種外拓筆法;捺畫多向上呈弧形取勢,用筆乾淨,速度較慢;橫、豎收筆處多篆籀氣,古樸而不刻板。作品整體氣息渾厚華滋,筆畫豐腴,結字飽滿而不失俊逸,橫畫間較緊密,略有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通風之感,由是亦可看到鄧石如晚年書法風格對其的影響。此作可以說是趙之謙融南北碑版與黃庭堅楷書及清代篆隸復興成果於一體的典範作品。

趙之謙此作,有黃庭堅的影子嗎?

趙之謙此作,有黃庭堅的影子嗎?

注:趙之謙此篇書寫的《新論》,又稱《桓子新論》,是由東漢桓譚所著,錢鍾書《管錐編》極贊之,謂此書若全,堪與《論衡》伯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