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薪酬大調整,真的是為了“活下去”嗎?

萬科薪酬大調整,真的是為了“活下去”嗎?

在整個房地產行業都面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標杆房企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

日前,萬科因大幅調整職級架構和薪酬體系,又在地產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萬科底薪下降40%”?

消息一出,許多文章赫然寫著“萬科底薪下降40%”,非常抓人眼球,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轉發。

在本就瀰漫著焦慮的地產圈,這一消息的震驚程度堪比“活下去”,不少唱衰房地產的人覺得,“連萬科都這樣了?!寒冬已至。”

確實,萬科這一次的調整力度頗大,主要變動的職級體系薪酬體系兩大方面。到底是不是“寒冬已至”,我們等下再探討,筆者先為大家梳理下此次調整的大體脈絡。

【職級體系方面】

近年來,萬科的職級體系是在不斷簡化的:

早年間,與其他多數房企所採用的模式一樣,萬科也採用M(管理)序列和P(專業)序列

在實行事業合夥人制度後,進行打破科層制、金字塔組織的人事重組,整體簡化調整為V序列,分為V1-V7七個合夥人層級;

今年,萬科將職級進一步簡化為全集團GP(核心合夥人)、SP(骨幹合夥人)、JP(合夥人)三級,可謂是實現了極致的扁平化。

根據萬科的“劣後擔當”原則,事業合夥人承擔劣後責任、擔當劣後風險;角色越重、權力越大,對經營業績和工作績效就擔負越劣後的兜底責任。在分配獎金時,會首先保障JP,然後才是SP,最後分給GP。

【薪酬體系方面】

薪酬等級更加細化。從原來的28級,調整到了50級(40-45是城市總級別,45以上為集團領導級別)。

之前的28級是根據地產時代做的,但發展到如今,萬科新業務框架逐步拉開,目前已延伸至租賃住宅、商業開發和運營、物流倉儲服務、冰雪度假等領域。數萬員工工種變化非常大,之前的28級已經不夠用了。

中間據說打過不少補丁,但是最後還是發現補丁無法滿足變化,因而變成了目前的級數。

萬科薪酬大調整,真的是為了“活下去”嗎?

萬科回應:不存在普降或普升

由於職級和薪級的變化,大部分員工薪資結構也隨之調整,新的薪資採用“低底薪,高績效”的組合工資。

本次職級調整早在去年年底就開始啟動,今年9月份開始在各個區域實施,主要動作是下調基本工資並將其加入績效工資中。

無論工齡多長,無論何種背景和資歷,都統一按其崗位的責任大小、投入多少和風險高低進行職級與工資評定。

其實,這並非萬科第一次實行薪酬改革。早在2016年,深圳地鐵成為萬科大股東後,便一度著手調整薪資,取消季度獎勵,以適應國企的工資結構。

萬科方面表示,調整前後其實多數人的薪資是不變的,所以不存在普降或普升。調整的意義其實是為了及時地匹配人員崗位的責任變化,能夠有上有下,也能夠不再論資排輩,對於組織來說也更加靈活。

萬科的危機感

作為行業標杆,萬科曾提出過不少具有前瞻性的口號。

2012年,萬科嗅到了行業變化的味道,首次提出“行業已進入白銀時代”,並著手進行轉型變革。

2018年,萬科在秋季例會上掛出“活下去”幾個大字,透出對行業強烈的危機感,在地產圈裡炸響了一聲驚雷,讓同行們人人自危。

後來,富力李思廉被問及如何評價萬科“活下去”時說,“萬科說活下去是開玩笑,是提醒我們活下去。”

萬科薪酬大調整,真的是為了“活下去”嗎?

“白銀時代”和“活下去”兩個概念,鬱亮後來都有重提。

在去年12月的南方區域媒體交流會上,鬱亮補充了“活下去”後面兩個詞,“活得好活得久”,並表示,越大的企業越需要憂患意識。

在今年3月的業績推介會上,鬱亮重提白銀時代。“不能寄希望於再遇到一個與過去二十年房地產開發一樣,幾乎所有參與者都能賺錢、都很難虧錢的黃金時代。”白銀沒有黃金那麼好,但白銀也是貴金屬。在白銀時代就啟動轉型,萬科才有足夠的時間來思考和探索。

在鬱亮看來,萬科提的“活下去”是對自己說的,“萬科是一個危機感驅動的公司,而不是危機驅動的公司。收斂聚焦是階段性的總結和調整。”

不得不說,萬科的危機感使其時代洪流中保持了相對主動和安全的位置,做好了應對變化的準備。

活得挺好的萬科

就好像優等生的“這次考試很難”、“沒有考好”當不得真一樣,一句話就讓整個行業感到焦慮的萬科,並沒有“活不下去”的跡象,還活得挺精彩。

暫時先忘記萬科說了什麼,一起來看看萬科做了什麼:

在進入2019這個成色不足的“金九銀十”之後,部分規模房企紛紛降價促銷,以價換量,搶收了一波銷售業績。

而萬科則獨闢蹊徑,近三個月的銷售均價是基本平穩的——八月15908元/平,九月15369元/平, 十月15989元/平。

11月4日,萬科發佈業績公告,10月份實現合同銷售面積271.3萬平方米,合同銷售金額433.8億元,同比減少19.8%。同比來看銷售額是放緩了,但背後保住的是利潤率。

萬科薪酬大調整,真的是為了“活下去”嗎?

再來看龍頭房企們的拿地情況。2019年前10月,50大房企拿地金額高達1.86萬億,同比上漲15.6%。其中萬科拿地1476億,位列第一。

萬科薪酬大調整,真的是為了“活下去”嗎?

在《財富》發佈的2019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上,萬科連續第四年上榜,位列254位,較去年上升了78位,這次也是萬科首次進入前300。

綜合各方面來看,萬科在行業內“優等生”的地位依舊穩固

或許正是前瞻性的危機感,才讓萬科成為“優等生”;而“優等生的自我修養”,又繼續成為萬科危機感的根源。

結語

前幾年的黃金時代,房地產行業整體快速擴張,對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地產人軍團“野蠻生長”。這就導致了行業內普遍存在一種結構性的“人才泡沫”,例如高管人才過剩、中層資歷泡沫以及基層學歷泡沫等。

如今,行業已經進入了白銀時代。擠掉“人才泡沫”,讓工資不再與職級絕對掛鉤,更加公平地讓“能人”按勞取酬,對職級進行精簡優化,或將成為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