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老照片:1911年的四川成都,勸業會頒獎儀式、棚攤鱗集


軍官與夫人坐式合影

門前老婦一位老婦坐在自家門口,正全神貫注地用雙手在箕內整理著什麼,可能是在摘豆芽。婦人頭戴青巾,身穿短袍,伸出一雙纏足小腳平放地上。這是四川西北羌漢雜居地區的農村景象。

門前童趣清末民初,成都少年兒童盛行打銅錢的遊戲,以拋錢看字背或兩錢相箍撞等規則定勝負。此四少年衣衫鞋帽較規整,質料也不低劣,似為富綽家庭中的孩童,其中一人腦後仍拖長辮,稍大的少年無冠而蓄新式短髮。他們的背後是當年成都的民房,前壁全是木板。

棚攤鱗集每年陰曆二月十五,成都花會開始,青羊宮、二仙庵的圍牆即拆出缺口,形成東西相通的廟觀,可容納更多的遊人。會期內,西側的青羊宮多為農具。竹篾器的集中交易區域。大殿前的廣場上棚攤鱗次櫛比,每個攤點都支竹竿設蓬頂,頂上有席,或立置大傘於地上,攤上商品多為小型鐵質農工具,以民間手工打製的鋤、鐮、斧、刀為主。攤後所搭蓆棚,是攤主住宿之地和堆貨場所。

青龍場小乞丐小小年紀,不知做乞丐有多少年了。從身旁的佈滿補丁的衣服來看,相信他一定吃了不少苦。這是一張提供重要信息的照片。仔細觀察小乞丐身後牆上貼的殘缺佈告內容,上有“青龍上保保正陳光烈保副李坤宜”等文字,證明拍攝這張照片的地點是成都北郊的青龍場老集市場。

青羊宮字畫市場初建於明代的青羊宮鬥姥殿,內供道教女神,是一座具有明代特色的磚木結構建築。清末的花會期間,鬥姥殿內外掛著書法繪畫作品,向遊人售賣,不過其中贗品、劣品居多,只能買來點綴而無收藏價值。


勸業會頒獎儀式清光緒三十四年起,成都青羊宮花會的集市被改名為“勸業會”,由四川通省勸業道周善培題寫會名。此後每年舉辦一次,會期長達二十五天。本照片出自1911年春第四屆勸業會授獎儀式。

在孤兒院玩耍的孩子。清代中葉,成都已出現慈善組織,其中以慈惠堂最為著名。慈善團體多為官辦,設有女嬰教養所、幼稚園、育嬰堂和孤窮子弟教養所等。圖中即是收養孤窮兒童的一家慈善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