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反手擰拉的感覺和體會(轉載)

有網友調侃說,反手拉球像扔飛盤,應該說,外形有點像,但似是而非。因為這種說法只強調了手腕的用力,而忽略了肘部的作用。反手拉球的原理應該是槓桿發力。是肘部和腕部之間的反向互動而形成的槓桿力,有點像撬東西,但又不是撬,有點挑的味,但又不是挑,更像是擰。所以反手擰拉又有另外一個官方命名叫臺內擰挑,但這一擰把腕勁和肘勁都用上了。

原理很重要,實際上只要原理對,怎麼打都不算錯。但我還是談談動作,以縮短你探索的時間。

首先拍子要在擰轉中擰平。用手腕擰拍。為什麼要擰平呢?因為只有擰平,才算擰到位,才能產生一種反向的勢能,好像拍子要忍不住反彈似的,這種反彈勢能很重要,沒有它,拉不起臺內下旋球。

有網友說,用上身體的勁拉,那是對出臺下旋球而言。別忘了在臺內你最好少用身體,你的腳步也到不了。當然球離身體近些更好,帶上重心。再說,如果你擰不平拍子,臺內球那麼低,你怎麼摩擦,你根本打不到球。不但要擰平,你的拍子還要貼著桌面走才能摩擦到球的中部,否則你只能摩擦球的頂部,球就下網。

其次,腕部和肘部有用力的意思就可以了,不要生硬發力,輕盈點。重要的是把這種發力傳遞到膠皮上,傳遞到摩擦到球的瞬間,也就是製造反向勢能蓄力待發,準備摩擦球。

接下來,在觸球瞬間,要由後下向前上,摩擦,製造一個翻山越嶺的弧線。要有裹住球體往前帶的感覺。有的網友會說,這沒法幹。告訴你,乒乓球是有記憶力的,你一瞬間的發力方式會影響他的整個行程。他的軌跡會按照你的設計運行的。在摩擦球的瞬間最好再順勢加點甩勁,把球往前帶一下,送一下。發力要小而集中,有寸勁。

擰球手腕要放鬆,但不能甩手腕,而是轉手腕。其實觸球時更多是體會和注意膠皮上的感覺。就是前面解釋的勢能。這種感覺有點難把握,很多專業運動員也不斷的調整拍形,拍子在手裡轉來轉去,找找反手的拍面感覺。

再接下來,就屬於我的第二章文章了,題目叫《反手擰拉要注意哪些問題?》等待您來我的博客觀看。

關於乒乓球反手擰拉網上指導文章很多。比如要抬肘,要擰到拍尖正對自己,要墊左腳,上右腳,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但網友架著肘,擰著腰,虔誠的按照這些教科書式的教條來練習,卻又不成功,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教科書式講解是不講感覺的,拉出個大框框,不解釋。你的動作不要太誇張的模仿,別生硬照搬,只要原理對,應該注重感覺身體的協調性。國家隊的隊員他們的擰的動作還都不一樣呢,各有千秋。教科書不可學死。

其次要判斷好對方發球的性質。注意對方的第一落點。若第一落點靠近端線,基本確定為長球,這時就不能向前撲,甚至要向後退。若第一落點靠近網子,基本確定為短球,這時就要上步,若判斷不準,長球會頂住你,短球你夠不到。

接發球時你要降重心。才能觀察到又低又短的下旋球的高點期。否則,你就抓不住高點。球低而短時,引拍時,要貼著桌面。降重心是反手拉球的基礎。

接下來,擊球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1, 移動腳步,正對來球。

2, 把拍擰平,用拍頭擰球。手腕放鬆。

因為拍頭部位表現的槓桿力最強,具有更大的反向勢能。手腕放鬆,但這種松要象繃緊的竹篾,不能影響發力的集中,發力瞬間是穩定的,不能鬆掉,也不能因動作的牽引而破壞掉瞬間的擊球穩定性。很多球友的錯誤出在這裡。

3.觸球時裹球是最重要的,所謂“裹球”就是從球體的中上部向上向前的弧形摩擦可以制定過網的弧線。如果球太低太短,甚至要裹住球的左下部,翻轉手腕摩擦,這時就叫做反手側擰。

4,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摩擦球的正面,更容易對準球,也更容易變化線路,要注意在身體的前方擊球。當我們拉非常短的臺內球時,可以橫向吃球,採用反手側擰。有時候,為了製造更大的角度,我們也採用反手側擰。側擰當然是摩擦球的左側面。

5,觸球時的發力,要小而集中,不能拖泥帶水,要很乾淨,有寸勁,在極短的一瞬間,完成裹,摩,帶的混合發力,末梢順勢向前帶一下。反手發力方向更多向前,稍向上

6,反手擰拉動作完成後,對方的回球基本是上旋球,而且很頂,這時要快速還原,後退。如果對方把球回到自己的右邊,對於我們來說是最難受的,要十分注意,先還原,轉換中心,然後移動腳步去追球。

教練說,反手擰拉是好東西,適應各種旋轉的球,但難練,難兼容,難轉換。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只有練至一定境界,才能用得上,用得好,那就多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