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乒乓球友最無奈的4個問題 你想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1、搓球就是搓不轉


旋轉這個東西真的是乒乓球的魅力所在,這種感覺是一通百通的,如果搓球不轉,相應的你發球應該也不會太轉。


業餘乒乓球友最無奈的4個問題 你想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要想搓球轉,首先要找到發下旋的感覺,發下旋和搓球加摩擦的大體方法是一樣的,都是手腕用力,摩擦球的中下部,如果對方是下旋的話反搓回去就可以了。其實,旋轉的產生主要是依靠你的板形和觸球一下的速率,板形主要是說你摩擦球的薄厚,如果太厚的話,那肯定就是撞擊了,一般我們要摩擦得薄一點,但是這個速率非常關鍵,不出速率,轉速肯定就不夠。

還有一個就是出手前一定要放鬆,剛開始就特別緊張的話,肯定發不出力量。就是說,要製造旋轉,也是要發力的,要用這個力量去蹭球、切球、削球,而不是去撞擊球。很多人理解摩擦球就不需要力量,其實不是,而是說你發力往什麼方向,這就需要跟板形配合起來。

比如說對方發的下旋球,你要板形平一點,摩擦球的中下部,在出手前一定要放鬆,然後在觸球前一定要有一個加速,這樣你的球才能夠有質量。你也可以舉一反三,你發球的時候怎麼加旋轉,拉球的時候怎麼加旋轉等等,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業餘乒乓球友最無奈的4個問題 你想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2、打左手太彆扭

目前不管是專業還是業餘,左手選手都佔據了不小的比重,這樣,對左手選手的比賽能力,也是衡量綜合實力的一個標準。業餘最無奈的4個問題,你想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做到!-乒乓國球匯對付左手選手,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①.發球輪:

從正手突破。就是說自己發球,落點要以對方正手位為主,不管是短還是長。短球不許出底線,長球要發得快,不管轉不轉,必須快,最好出邊線。如果對方過來,有機會上手,第一板上手一律打對方偏正手位,或者沒有機會上手,用過渡技術:搓、擋、撥、掛起來等等,都送到他正手位,一打到底。什麼時候變呢,就是打著打著對方接發球的站位開始變了,他往中線方向移動去站了,這時候就是你要改發球的時候,改成一律往他反手發,然後一律打他反手。這個要靈活應用。

②.接發球輪

如果對方側身用正手發到你的正手位,不管長短,你接發球儘量接到他的偏正手位,也就是對你來說偏直線接,最差最差你也要接到追身。什麼意思呢,就是不管什麼球,不管他站在哪,你都打到他左手腋下的那個位置,追著那個點打。


業餘乒乓球友最無奈的4個問題 你想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如果他發你反手位,你就儘量接斜線,都送到他的正手位去,他一板接過來也會接斜線,回到你的反手位,你下一板不管什麼球,都變直線,送到他反手位去,這樣你就把線路打開了,用線路的變化控制住他。如果他用反手發到你的正手位,那就更好接了,就是順旋轉了,如果發到你的反手位,你就需要板形稍微往你的反手位傾斜,咱們不接大角度,但是也要往對方中路偏正手位的方向接。左手打球的人,特別是橫板,特別愛用側身或者反手撥一板大斜線,所以上面的戰術就是為了不讓他見到這球,他老想找這球,越想越找不著,他就彆扭了,你就相對舒服了。


業餘乒乓球友最無奈的4個問題 你想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3、“鐵搓”過來的高球這個問題很具有代表性。

扣高球對於專業運動員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對於業餘選手還不是那麼太重要,但是打高球,尤其關鍵球打高球打不好,對於心理上的傷害太大了。扣高球要藉助全身的力量,特別是腰、胯和大臂,要全身協同發力。

有這麼幾個基本要素:

①.高球雖然速度不會特別快,但是你一定要先調整步法,預估球要跳的那個點,必須提前走到位。

②.充分的引拍是扣殺的先決條件。

③.建立動作的時候,最好先從半高球,發力打開始。

④.剛開始擊打的時候,接觸球的瞬間一定要有一些少許的調節,有時甚至需要帶少許的摩擦。決不能剛一開始就劈著扣。

⑤.來的球越接近底線,扣的難度越大,上旋來的高球,就怕是底線又高又轉,削球出的高球,是底線不轉的半高,最難打。

⑥.擊球點,一定要在你持拍手的斜、上、前方,一般是手臂向斜前方几乎伸直了那個點。身後擊球,你就甭想扣高球了。

業餘乒乓球友最無奈的4個問題 你想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⑦.扣殺要想出質量,除了力量大以外,還需要打得長,全給他扣到底線去,那證明你的手感佳、調節得好。光有力量,線路太短,就我們俗話說的“見高不見遠”,沒用,非常容易讓人打回頭。

⑧.非持拍手,也要配合持拍手做動作,決不能擱到持拍手一邊去,或者是垂著手下來,那樣你身體就沒平衡了,以上這些點你都注意到了,那才能夠打好高球呢。記住:向前是發力之母,身前是不二的法門!


業餘乒乓球友最無奈的4個問題 你想明白了也不一定能做到


4、“一板完”“開弓沒有回頭箭”

拉球“一板完”在業餘並不少見,主要的原因是你站不住位,其實就是重心沒了——不是太過,就是不夠。拉完第一板後站不住了,第二板再想拉的時候位置不對了,身體位置和重心都不對了。表面上看是位置不對了,但最大的問題應該出在:腿部的重心交換和揮手臂的動作是脫節的。如果想把球拉實了,而且能夠連續、相對穩定的拉,主要是靠重心交換的作用,絕不單單是在手上。

從第一板開始拉到球掉在地上,整個過程你都要體現這個重心交換的過程。千萬不能拉完一板,重心就回不來了,那真成了“開弓沒有回頭箭”了。

打乒乓球,首先就得練定點,連續。第一是為了讓你動力定型,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把節奏打穩,然後充分體會在重心轉換下體會“身手一體”的那種感覺,決不能動作是分家的。即便練到一定水平以後,動作比較熟練了,可以開始練發力拉、發力衝了,腰髖的那個頂、轉,雙腳的那個交替使用過程,一定要交代完整、清楚,而且每一板都要有。

乒乓球發力的源頭是在下肢。以右手為例,拉完球以後重心轉移到左腳,既是上一板發力結束的制動,又是下一板還原的啟動。所以這個過程你只有在較為穩定的連續拉的過程中才能有感覺。莊則棟曾經說過:“手打三分,腳打七”,要我看呀,這腳打七都算說少了,你還得多體會下肢、腰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