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菸的發展歷程——昔日的“聖草”是變成如今成“毒草”的

提及菸草,現代人無不對之忌憚三分。吸菸者明知有害健康,依舊難以自持;不吸菸者還要時時提防二手菸。可以說,菸草對當下公民荼毒久矣。


香菸的發展歷程——昔日的“聖草”是變成如今成“毒草”的

菸葉原料

然而在一開始,菸草卻是有“聖草”之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01

菸草的發現與傳播

菸草並非全球性作物,全球大部分地區都不出產菸草。

菸草最早種植於美洲,當時的印第安女人用加熱的菸草來治療腹痛,美洲土著民更是將菸草視為“聖草”“萬靈藥”,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如感冒、頭痛、牙痛、創傷等。

1492年,歐洲探險家哥倫布抵達美洲,當地居民將菸葉送於哥倫布。由於哥倫布對菸草並不認識,所以並未將其當作寶貝帶回。

香菸的發展歷程——昔日的“聖草”是變成如今成“毒草”的

發現新大陸

後陸續抵達美洲的歐洲殖民者逐漸瞭解到菸草的治療功效,便將菸草帶回歐洲。

1530年,西班牙水手帶回菸草種子,開始種植菸草。菸草隨之傳入英國、法國、荷蘭、俄國乃至整個歐洲。

16世紀的歐洲,醫生們用菸草來治療牙疼、寄生蟲病、口臭、破傷風和鼠疫等等。患者將菸捲點燃,通過吸入煙霧來祛除體內的病痛。

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吸菸除了能治病外,還具有讓人興奮的作用,所以菸草的傳播便更快了。

在西班牙人潘氏所著的《個人經歷談》中,就描述了他發現印第安人吸食菸草的情景。

而航海史學家裴南蒂斯·奧威圖所著的《印第安通史》中,對印第安人吸食菸草有更加詳細的記載。

香菸的發展歷程——昔日的“聖草”是變成如今成“毒草”的

印第安人

書中寫道:“他們的酋長使用一種狀如丫的管子,將有丫的兩端插入鼻孔,在管子的一端裝著燃燒的野草,他們用這種辦法吸菸,直到失去知覺,伸著四肢躺在地上像個酒醉微睡的人一樣。”

外加上17世紀的英國鼠疫和18世紀的德國霍亂,皆因吸菸能抵禦瘟疫,導致菸草種植業和加工業迅速崛起。

而菸草加工業的興起,讓菸草的藥用價值漸漸被人們所忽略,轉而被當成自娛自樂的消遣品。

人們開始有病沒病都吸食菸草來消疲解乏,久而久之便有了煙癮,從此無法自拔。

02

菸草傳入中國取代本土菸草

菸草在中國也算是歷史悠久,古籍多有記載。據說漢朝以前便有菸草,漢朝時已專門設置菸草稅。但我們今天所接觸的菸草卻並非中國本土菸草。

香菸的發展歷程——昔日的“聖草”是變成如今成“毒草”的

清《本草備要》和《本草從新》都有記載,“煙,辛溫有毒,宣陽氣,行經絡,治風寒溼痺,滯氣停痰,山嵐瘴霧,闢穢殺蟲。閩產者最佳。”

明朝萬曆年間,福建水手從菲律賓帶回歐洲菸草種子在家鄉種植,後傳到廣東和浙江等地。

由於歐洲菸草效力強,所以僅在一百年間,人們便創造了有名的福建漳州石碼煙、關東菸葉、粵東潮菸和山東濟寧煙等等。

石碼煙:“菸草,閩中石碼鎮產者最佳”——《本草匯言》

關東煙:“煙,東北三省俱產煙,惟吉林產者極佳”——《吉林外記》

潮菸:“潮陽菸葉,以棉產為上,葉梢承露,制煙極佳”——《潮陽縣誌》

吸菸也很快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癸巳存稿·吃煙事述》記載,“崇禎末,嘉興偏處栽種,三尺童子莫不食煙。”

到了嘉慶年間,吸菸甚至被達官貴紳們視為一種雅好,婦女吸菸也極為普遍,菸草幾乎遍佈了整個社會,曾經的“聖草”徹底變成了“毒草”。


03

菸草的危害

1932年,《美國癌症雜誌》發佈文章

第一次將肺癌與香菸聯繫在了一起。菸草中的多鏈芳香烴類化合物(苯並芘等)和亞硝胺均有很強的致癌活性。可通過多種機制導致支氣管上皮細胞DNA損傷,使得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進而引起細胞的轉化,最終癌變。

一直到今天,吸菸有害健康始終是社會面臨的最大衛生威脅之一。

2017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了一組令人震驚的數據。據統計,當下全球菸民高達11億人,每年死於吸菸的人數已超過700萬,其中有89萬人是接觸二手菸霧的非吸菸者。這就意味著平均每分鐘就有6人死於吸菸。

香菸的發展歷程——昔日的“聖草”是變成如今成“毒草”的

科學研究也表明,點燃的香菸煙霧中含有四千多種化學物質,其中有近四百種已知的有毒物質(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生物鹼,酚類,醛類,氮氧化物,重金屬元素等)和六十多種致癌物質(焦油,甲醛,苯丙芘,砷,鎘,甲基胼,酚類化合物等)。

人體過多吸入,會導致上癮,神經損傷和呼吸困難,甚至密閉死亡(指在密閉的環境中吸菸可能會直接導致死亡)。而菸草中的尼古丁通過反覆刺激大腦並使各器官產生依賴,導致吸菸者在戒菸的時候會出現煩躁,厭食等症狀。

所以對於長時間吸食菸草的人來說,簡單的一句“吸菸有害健康”已經不能瓦解他們對於菸草的依賴,戒菸就如同減肥般困難。

而導致戒菸困難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心理依賴。讓人們打心底裡覺得吸菸可以提神、解悶、消除疲勞。介於這種心理,無形中又給戒菸增加了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