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是如何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的?

臨床上是如何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的?

關於感染鑑別診斷的問題,在臨床上既是大問題又是小問題,下面,我就嘗試從純臨床思路來鑑別細菌及病毒感染,希望對各位朋友有幫助。

臨床上是如何判斷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的?

病毒感染,淋巴細胞升高

細菌感染,中性粒細胞升高

1.從發病率上講,85--90%為病毒,細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體等亦可引起。

2.細菌:中毒徵重,熱退後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徵輕,熱退後精神如常。

3.細菌:多為馳張熱型(體溫忽上忽下);病毒:多為稽留熱型(體溫居高不下)。

4.扁桃體上有膿點------細菌;扁桃體上有皰疹、濾泡------病毒。

5.扁桃體充血,表面不平、烏暗-------細菌;扁桃體充血,表面光滑、色鮮-----病毒。

6.有卡他症狀(留清涕)-----病毒;有膿涕、膿性分泌物-----細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齡組(嬰幼兒)------細菌多;大年齡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併細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見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認為其中少數為桿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為細菌;咳嗽痰少-----多為病毒。

12.醫學認為:清痰(涕)為寒,黃(膿)痰(涕)為熱,現代 醫學從另一側面認為:前者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分為桿菌,後者為細菌感染。

13.血象

病毒感染初期:WBC(白細胞)可輕度升高,但N(中性粒細胞)多不高。

細菌:一般二者均高,但有三種情況:

A、WBC升高,N不高;

B、WBC正常/稍低,N升高-----多為陰性菌;

C、WBC升高,N升高-----多為陽性菌。

血象分類比總數更有意義。

14.機查血象WBC分類與手工差異大,應以手工為更準確。

15.發熱伴寒戰-----可能系細菌感染。

16.發熱伴手足涼------可能是陰性菌感染(革蘭氏染色陰性菌敗血症,要警惕shock)

兒童版:

1)細菌:熱退後精神依然不好

病毒:發燒但精神依舊好。

2)細菌:體溫忽上忽下

病毒:體溫居高不下,即使吃了退燒藥,依然會反彈很高。

3)細菌:扁桃體上有膿點

病毒:扁桃體上有皰疹、濾泡

兩者喉嚨都可能會紅,細菌是表明不平暗色,病毒為表明光滑色鮮。

4)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以上只是作為一個參考,有個體差異,並且表症的東西有時候個人判斷也有誤 。

5)驗血

病毒感染初期:白細胞可輕度升高,但中性粒細胞比多不高 。

一般二者均高,另外還有幾種情況:

A、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不高

B、白細胞正常/稍低,中性粒細胞比升高(多為陰性菌)

C、但這裡尤其要注意一點是:在症狀體徵不典型,血象又“四不象”時,應結合CRP、NALP等檢查綜合分析。白細胞升高,中性粒細胞比升高。(多為陽性菌)

根據白細胞的數量來判斷身體是否有感染髮生,然後再根據白細胞分類來判斷是什麼類型的感染,應該使用什麼類型的藥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增多是細菌性的感染,淋巴細胞數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