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一個曾經在周朝初期最重要的姬姓諸侯國。魯國上開國國君名義上是周公旦,但實際上的掌權者確是其子伯禽,在西周初期爆發的“三監之亂”中,魯國是平定這次叛亂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到了春秋時期,魯國由於鄰國齊國的崛起而開始衰弱,魯國與齊國的交戰也是屢戰屢敗。但是即便如此,魯國並沒有被齊國所滅,而是苟延殘喘到了戰國末期。
魯國在戰國時期的記錄十分的稀少,除了世系外幾乎沒有其他的東西,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魯國的地位。魯國直到公元前249年才最終被楚國所滅,而此時距離秦始皇統一六國只有不到28年的時間裡了,為什麼作為一個小國弱國的魯國在戰國時期存在這麼久呢?我想這其中的原因有三點。
一、地理位置決定了魯國存在的必然性。
魯國位於淮泗流域,淮泗流域即今天的河南東部、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地區。據史料記載:到了戰國的秦孝公時期,淮泗地區還要大概還有十多個小國存在,其中畢竟著名的有宋國、魯國、薛國和滕國等一眾國家。因此魯國所處的地區可以說是一個小國聚集區,此一眾小國的存在使得這個地區成為了一個安全區。周圍的大國雖然可以輕鬆滅亡這裡的任何一個小國,但如果滅了第一個,其他國家就會認為該國要侵佔這個地區的所以國家,為了制衡該國發展必定會制止其滅國的行為。所以魯國的存在有了充足的保障,但也有國家不信這個潛規則;那就是齊國。不過齊國最後的下場很慘,在吞併了宋國後很快遭到了五國聯軍的打擊而一蹶不振。
二、戰國七雄忙於爭霸,無暇顧及滅亡魯國。
在連年不斷的戰國年代,主要大國之間征伐不斷,各國國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在戰國的時期,魯國周圍的大國魏國、楚國、齊國先後崛起,而每當一個大國崛起必然遭到其他國家的聯合打擊,因此魯國周圍的大國都忙於爭霸,只有取得了絕對的霸權才有實力去吞併那些小國。另外,魯國周圍的國家並沒有能長期處於霸主地位。
三、由於魯國太小,吞併其的價值不大。
魯國在西周初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姬姓諸侯國,這魯國大名鼎鼎的周公旦的封國,足以可見魯國的地位。真所謂是“出場光鮮亮麗,但結局總是黯淡無光。”,魯國和其他西周早期的主要諸侯國一樣,被歷史的潮流中所吞沒,內亂和君主權勢的衰微是魯國衰弱的重要原因,魯國著名的“三桓之亂”使得魯國國君被架空,君主沒有強大的統治力國家必定衰弱。魯國到了戰國時期,國土越來越小,而最後滅亡魯國的則是號稱“滅國收割機”的楚國 。
楚國連小小的魯國也不過的原因:則是這時候的楚國被秦國佔領大量國土,為了彌補國家的損失,楚國飢不擇食也就沒有放過魯國將其吞併,這也正是詮釋了:大魚吃小魚,小魚持蝦米的道理。魯國一個早該滅了的國家,之所以還能苟活,不過是以上因素導致的幸運罷了。
閱讀更多 浮沉的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