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展上感觉很难看到写意佳作,是因为没人愿意画吗?

绿叶带刺


全国美展国画展区,很难看到意趣盎然的大写意国画作品,为什么会是这样难?

首先,不是人不愿意画大写意国画,而是条件不允许!

原因有三:

1)全国美展的作品征集细则,仅仅参评作品不超过2.4米的尺寸要求,就让绝大多数画家放弃了~大写意国画!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国画的宣纸、毛笔等特点造成的。国画是水墨艺术,特别是大写意,墨色交融随机性大,创作时经常有意外惊喜或功亏一篑(水彩画也是这样),画家对大写意画面的可控性比较差(比之油画等),画坏了很难补救,就是国画大师也是经常撕画!废画三千就是这个道理......

再之,2.4米的巨幅大写意,作者甩开了扫,毛笔要多大呢?只有拖把一样大的巨型斗笔才能画出相得益彰的墨荷,宣纸又需要多厚呢?弄不好就怼一个窟窿。

即使有如水彩纸一样350克的加厚“宣纸”(还是国画么?) 毕竟画画不是拖地,人的身高又不搭调了,握笔姿势也要改变,作者挥洒自如地再2.4米大的“宣纸”上皴擦点染地国画大写意,存在许多先天难度。

一个2.4米的巨幅大写意国画,画到最后一步出现了不可挽回的败笔,还没法修改补救,作者呕心沥血却功败垂成?还是画了好久的大画,那画家要疯!

2)那画家画小幅的大写意送展不就行了?比如尺幅1米左右的大写意国画。

实际情况下,这种小画在众多洪幅巨制的大画堆里,即使画的好,也是非常不起眼的,再之,其他作者送满汉全席的巨幅国画,你送蛋炒饭式的四尺小画,在评委那里,也或有作者重视不够的态度问题!评奖结果就...

3)小尺幅的国画挂在美术馆辽阔宽敞的展厅里,确实是有些不搭调、很渺小,展览效果不好。

问题三合一,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保险系数比较高、规模宏大的巨幅工笔画(可以修改)去冲击全国美展,结果就是全国美展国画展~很像全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画最具特点、妙趣横生的大写意国画,反倒凤毛麟角(或者弄一堆尺把宽的小画论堆凑)。

结局就是举国上下美术爱好者口水滔滔,共同议论国画大展,变成工笔画大展。

总之,全国美展不是作者不喜欢送中国画大写意,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受国画本身材质的影响,我国自古鸿篇巨制的中国画就比较少,一个《清明上河图》还是可修修改改的工笔画。实践检验真理,古人有古人的道理。

其实根据中国画的固有材质特点,因地制宜,把全国美展国画作品尺寸要求,调整一下或就可以了。

比如送评界展国画作品的长宽尺寸~不准超过1.5米!大概全国美展中国画妙趣横生墨色淋漓的大写意作品,或会多起来......





画家谈画画儿


去看了,规模宏大,而且都是大作品以迎合展厅效果。

入展作品都是造型准确、描摹逼真,大多数作品都是画家将创作原型照搬到画面上,

运用毛笔、宣纸、水墨、写意等传统元素的画很少。

写意画要求画家具有传统功力,更要求有学问的滋养。传统功力不容易训练,学问更需要时间的积累。

如果只是把基本功底扎实作为入选全国美展的重要评判标准,需要入展的的作者一般不太敢搞写意,因为写意作品的优劣沒有具体衡量标准及量化指标。

一句话,入围需要理解评定标准!



刺針


因为大写意画好很难,画出趣味和意境更难,不仅需要长期练习的技术技巧,更需要广博的文化底蕴。



王琪160652786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高水平的写意画确实很少,不像工笔画的技法可以通过勤奋努力被训练出来,要画好国画的写意画,先得有学问,诗词歌赋文,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储备和学习理解能力,对传统绘画也有扎实的基础,同时最重要的,得有灵性悟性,有特立独行的人格。你看历史上的徐渭、八大、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写意画家,莫不如此;张大千的变法也有代表性,没有他前期的“工”,就没有他后期的“写”,大泼墨泼彩。齐白石算是个例外,他主要靠灵性。而现在很多画家,基本的“童子功”还未练就,就开始“逸笔草草”,上天入地,当然没有高品味高格调。评委老师与其选一幅被人骂的大写意,还不如稳妥地选一幅下了“功夫”的工笔画

但这样画真的有意义吗?长此以往,难道我们真的就不需要中国写意画吗?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是工笔化或西画化吗?

写意画是中国传统中国画的精粹所在,强调以书法入画,用抽象的形式来表现具象,讲究神似,体现了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具有直抒胸臆,具有潇洒自然之美,所以一直被中国画家所推崇。那么什么是“写意”呢? “写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客观事物的“意”的传达;第二是绘画语言具有挥洒自如、平淡率真特质。

有人说,工笔也是写意啊,宋画这么美,不也是工笔吗?油画也讲写意呢。没错,诗词歌赋文、雕塑雕刻、版画漆画、剪纸瓷画---任何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是写意的,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有它特定的文化内蕴的,就是宋画的“工”,也不是现在我们这种刻意的“工”,这个就不讨论了。事实上,除了真正的工笔画家,那些评委也好,入了国展拿到了美协会员的画家也好,他们除了参加展览,平常谁还会那样画?谁会没事一幅画磨它一年?大多数画家在展览外,还是在追求那些写意的、或兼工带写的作品,因为这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审美习惯,也是中国画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

我就认识一位这样的北漂画家,花了几十万参加各种“高研班”,每幅创作都经过“导师”指导,精心打磨,每幅画的特点都是“满”“密”“细”“大”,一幅画一般要画三个月以上,有的甚至一二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间他有七幅作品参加了各种国展,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美协,但之后他迅速转身,回到了原来他画得比较舒服自在的写意花鸟画,再也不画那种风格的画了。

中国画要创新,肯定不是越画越细,越画越大,越画越像油画、素描,也不是越画越不像中国画,而是越画越有中国“写意精神”的画。

怎样才能画好写意画?著名中国画史学家陈传席认为,首先,古代诗词得学,文言文得会,传统著作得读,书法也得会。写意画家如果不懂书法,永远也画不好,绘画格调也上不去。可以说书法功底有多深,绘画格调才能有多高,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一个都不例外。中国的写意画,如果有所谓捷径的话,那就是练字。对书法和绘画的力气至少应该下得平均,特别是在学习阶段。

有关机构也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事情。据我所知,其实还是有好些不错的写意画家,但是他们反而不会参加全国美展,他们觉得参加一两次就可以了,没有太大的热情持续参加。所以美协如果能动员这些优秀的画家来参加画展,真正地画几张好的写意画来引领全国美展的审美导向,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你认为呢?


不努力拿什么说明天189897828


这或许和主办方主题有关。也或者和目前绘画流派,参选作品筛选的偏好有关。还和您本人的审美有关。 一般画展会筛选有名气的画家的作品,画坛新秀,或者是画作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展览。主办方还要考虑运营问题,会考虑迎合大众审美,兼顾行业内的审美,所以这个问题的把握是很难掌控的。

另一方面,其实很多写意画画手并不是不愿意画这类作品,也不是怕他们画不好,而这主要在于一个市场需要,如果单纯以画为生的人,他们如果不迎合市场需要,凭自己喜欢绘画,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所以现实因素也有很多,让他们想画也画不了,即使画了,拿去参选展览也不一定会被展出,而他们可能也并没有拿去展览的想法。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方面的。





白胖胖的夏天


参加美展的人都知道,大写意花鸟画最吃亏。为什么,大画看气势,大处着眼了,细处就难把握了。再者大写意人物也吃亏,就数山水能冒头。

其实要我说,真的假的都不那么回事。

一,画大写意参展的人,从年龄上说普遍偏大,低于四十岁的,几乎没有。

二,画大写意参展青黄不接,原因是文人画大写意,在建国之后,就没怎么发展,传承。美院那一套赤贫理念去教大写意,60,70,80,坑了三代人。

三,体制外优秀画家,根本无法参加美展,长此已往,壁垒分明。

美展变成了敛财的合法途径。

一张成熟作品,且不论获奖,这背后的运作,通关,不是圈里人,不能往外说。


玖圃堂


美术是淬取生活精化用简炼的形式传递视觉感受。

中国画里不管工笔还是写意其实都是一种意的传达。西画雕塑其实也一样,好的作品都是形到意到。

一件好的美术作品最重要的就是"意",唯物论解释不清楚的一种形而上的表达。能创作出具有意境作品的人不单单只是在美术技法上的修养,一定是位综合素质全面的艺术家,至少在文学、哲学、社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修养和积累的艺术家才能用最简炼的艺术语言传递出最深邃的意境。

而这样的艺术家不屑也不需要在全国美展这样形式化的平台上去彰显自己。

因此全国美展上看不到好的写意作品不奇怪,大家看看照片画乐呵乐呵就行了。


官方认证农民


个人愚见,简单粗暴,一句话:当下金钱至上,社会物欲大于精神享受的结果!!一味追求写实宏大丶华丽细致!但中国画是运用墨色变化,是写出来的意境!但我坚信,物及必反,中国画的精髓仍在我们中国人手中正道传承,并终将发扬光大!


一笔水墨


现在画国画的,绝大多数书法不过关,只能靠描形来弥补,写意画,他们看不懂,更别说画。


用户32887695


画家喜欢画的不一定是受众喜欢的,受众喜欢的不一定是投资商喜欢的。在越来越功利的时代,这种现象很正常。换个角度,可能是市场本身的原因,不出名的画家一抓一大把,不出名的画也是,所以大部分的画都会随着市场受众的喜好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