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的“王道微缺”為昭王做了總結,但一個“微”字卻耐人尋味

一位十分優秀的守成之君周康王姬釗離咱們遠去了,在講完康王之後,筆者又花時間說了說毛懿公、畢公高、燕召公等活躍於成康時期的能臣,算是跟這個周初盛世告個別。接下來,時間進行到了周昭王時期,咱們來看看“成康之治”戛然而止後的時代到底是怎麼個樣子。

熟悉歷史的朋友,或者說讀過《史記》的朋友們對周昭王的評價可能都不會太高,畢竟從太史公短短几十個字的記錄中,看不出他有任何功績,還死得很隱晦,讓人產生了無限遐想。另外,從司馬遷“王道微缺”這一評語中,也能說明周昭王並不是一位有賢德的天子。但奇怪的是,昭王既然不算是一位優秀的君王,為什麼給他追諡了“昭”這麼一個比較不錯的諡號呢?莫非司馬公看走了眼,其實昭王應該如《諡法》中所說的,是一位明德有功、聖文昭達、容儀恭美的天子嗎?

太史公的“王道微缺”為昭王做了總結,但一個“微”字卻耐人尋味

《史記》中關於周昭王的記載

正當筆者對此猶疑之時,再看了一下《史記》中“王道微缺”這一評語,似乎明白了太史公的用意。原來,司馬遷雖然對昭王評價不高,但並不認為他是位昏君,否則直接說他昏聵無能、暴虐無道、王道缺失就好了。可妙就妙在,太史公用了一個“微”字,十分準確地說出了昭王比不了成、康二王的優秀,卻也比夏桀、商紂、幽王等昏君強得多。那昭王到底“微缺”了點什麼?他又有什麼還算不錯的功績,讓司馬公筆下留情呢?咱們這從史書中一起去探尋探尋。

要說周昭王“微缺”之處,在下以為可以先從他的名字入手。周昭王,姓姬名瑕,這一個“瑕”字,起的可真不怎麼樣。 “瑕”這個字,咱們最熟悉的用法就是白璧微瑕,說的就是一塊潔白圓潤的美玉上的瑕疵。事實上,“瑕”字本身也就是玉石上面斑點的意思,也有缺點、過失、空隙的意思,總之是不太好。真不知當初康王是怎麼想的,為啥給昭王起了這麼個名字,莫非他早就預感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會有些不足麼?實在有些耐人尋味。

太史公的“王道微缺”為昭王做了總結,但一個“微”字卻耐人尋味

晶瑩剔透的白璧

接下來,除了名字“微缺”以外,下一個缺失之處就是缺少幫手。這一點咱們在說康王時曾提到過,由於眾多能臣的相繼離世,讓康王臨終時都無人可以託孤,也讓昭王繼位後身邊缺少可用之人。正是源於這一點,昭王被後世詬病的一大過失也發生了,這就是《竹書紀年》裡提到的“(昭王)十四年秋七月,魯人弒其君宰”。當然,此處記載說的是發生在魯國,伯禽的孫子幽公宰被其弟魏公沸殺害篡位的事情。這看上去與昭王本無關係,但作為天子,他所統治的天下發生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姬瑕卻無動於衷,確實有些說不過去。因此,後世學者們在這一條上,對他頗有微詞。

不過,正如筆者所說,在下以為只因昭王沒有對魯國弒君篡位的事件進行處理就說明昭王怠政,確實有些冤枉。昭王在位時確實沒有什麼人幫他分擔政務,他當時又在忙於另一件更重要的事,因此發生在魯國這件看似大逆不道,實則是助魯國穩定的事件,讓昭王覺得並沒有什麼可以處理的必要(姬瑕也確實沒時間去處理)。

太史公的“王道微缺”為昭王做了總結,但一個“微”字卻耐人尋味

沒有得力幫手的昭王

至於昭王當時在忙些什麼,讓他都無暇分身去處理魯國篡位事件呢?這就是他第三個“微缺”之處,過於好戰、窮兵了。因為,據《竹書》記載,昭王十六年,他開始了自己在位期間第一次的南征。說明昭王當時一直在用心準備出兵的事宜,離出兵不足兩年的魯幽公被殺事件當然無法與王師南征相提並論了。另外,可能也正是由於魯國這護衛天子的主要諸侯國自身的混亂,導致東夷、南蠻地區沒有伯禽時那麼安定,才需要昭王不斷地去東討南伐。雖然,多次征伐消耗了國力,確實是昭王的過失,但也可能是他的無奈之舉。並且,從昭王南征時總要親自前往,也是他無人可用的印證,不得不對他產生些許同情。

太史公的“王道微缺”為昭王做了總結,但一個“微”字卻耐人尋味

古代戰爭場景

除了以上三點“微缺”之外,昭王在個人問題和命數兩方面也是不足的。據《國語·周語》中記載,昭王的王后房氏在德行上似乎並不太好,其中隱晦之事,筆者在此不想展開,大家可以去翻看原文。這一個人問題處置不當,恐怕既是昭王的“微缺”,也是由於他忙於政務實在無暇顧及後宮的遺憾。至於他命數上的“微缺”,當然是那一直被周人當成秘密,讓後世浮想聯翩的死因了。具體的過程,筆者在之後的文章中會有涉及,這裡暫時不擴展,只是要說明昭王可能真是“王道微缺”,不受上天護佑,才死得這麼難以啟齒。

好了,說完了昭王“微缺”之處,咱們再說些他的優良表現,也許正是這些還不錯的作為,讓太史公沒把他寫成昏君。這第一項優良表現發生在昭王繼位之初,他剛一登基就學習先王設立了象魏,說明他希望通過祖輩的方法再續盛世。可惜的是,姬瑕這一做法初衷是好的,但效果並不那麼讓人滿意。很可能是他只學到了形式,沒有學到精髓,沒能發揮出象魏宣傳禮法、教化民眾的作用,導致了盛世終止的結果。

重設象魏沒能達到預期,昭王也不氣餒,又做了第二件有德之君該做的事,那就是“錫郇伯命”,算是給賢臣匱乏的自己找了個好幫手。不過,郇伯無論從聲名還是才華上,似乎都不那麼出眾,並沒有幫昭王做出什麼更大的功績,看來啟用人才這一強國之法對昭王也沒奏效。

太史公的“王道微缺”為昭王做了總結,但一個“微”字卻耐人尋味

《竹書》中昭王初年的兩次優良表現

兩件本應該能幫姬瑕成為賢君的方法用過後,發現並沒有成功,昭王似乎有些氣餒,沉寂了較長一段時間沒有什麼作為。但實際上,昭王並沒有那麼脆弱,用了十年的時間積累,搞出了個最大的動作,那就是御駕親征。也許,他想學著成王的樣子,通過對東夷、南蠻地區的征討,達到宣揚王化、穩定江山的效果。但是,結果大家都清楚了,不僅昭王被後世評價為好戰的君王,他自己也殞命他鄉,把一項功績又變成了遺憾。

看過這些事蹟之後,大家是不是也更欽佩太史公用詞的準確了?無論是昭王本身的“微缺”,還是他努力奮發圖強後卻得到的“微缺”結果,都把“微”字表現得淋漓盡致。那麼,正如《史記》中沒有過多記載一樣,昭王時代算是講完了吧?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別忘了筆者剛剛還說過,要在之後的文章中再多擴展一些關於他南征和殞命的故事。只不過,下一次咱們還不能馬上就敘南征,因為本文中筆者還留下了一個暗釦,到底是什麼呢?咱們下次分解。

【關鍵詞雲圖簡史】

為了方便廣大史學愛好者能快速回憶起相關的歷史內容,筆者“閒敘春秋”將在每篇文章結尾奉上“關鍵詞雲圖簡史”,通過8-12個關鍵詞,幫助大家回憶文章內容,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本文關鍵詞:昭王微缺、太史公、王道微缺、名字微缺、助手微缺、南征微缺、個人微缺、命數微缺、三次奮鬥亦微缺、微字精妙。

太史公的“王道微缺”為昭王做了總結,但一個“微”字卻耐人尋味

關鍵詞雲圖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