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手工布鞋?

動邦智能


說起手工布鞋,最先想起的就是去北京的時候出名的老北京布鞋。穿過布鞋的大家都知道,很舒服也很實惠。但是現在很少有人穿這種布鞋了。

其實布鞋也算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相信老一輩的人還是很喜歡穿布鞋的。而布鞋的製作也是有講究的。

1、準備好白色的布料,白色的漿糊,棉線,直錘子,針線,大塊布頭

2、將平整的木板上塗一層漿糊,將棉布鋪在上面,對邊壓齊。之後再刷一層漿糊再鋪布,像這個樣子鋪個五六層之後在最上面刷一層漿糊。在太陽底下完全風乾曬乾,再小心翼翼的揭下來。

3、將鞋樣放在揭下來的布料上,比樣後劃線,按照線剪下來,同樣的底剪8個,再剪4個小5毫米的底兒。

4、用錐子扎眼,針帶線拉緊。腳掌和腳跟處要納得密實點,小底那面要整齊有序。

5、用深色斜布條捲上鞋口兒。用白斜布條卷鞋邊兒。在鞋前尖處用力拉布條,使鞋尖處抽出鼓包兒。把鞋面的腳尖和鞋底的腳尖中心點對齊,固定好。後跟也固定好。就可以從後跟開始縫合了。


巧手妙妙妙


我到現在已經穿了3雙手工布鞋了,夏天穿著特別舒服,冬天不大適合,腳背太冷。由於我家在邊遠山區的農村,小時候穿鞋基本就是手工布鞋,解放鞋全是最高檔的了。以下是我印象中媽媽做布鞋的步驟,首先開始要收集材料:

1、竹筍殼,把筍殼蒸煮壓平剪成鞋底樣,晾乾備用。一般需要兩層,這樣我覺得是為了讓鞋底能防水。

2、布料,一般是舊衣服的布料,還有就是老人過世時後人穿的孝服,因為窮,也顧不了那麼多,總之布很珍貴,硬的布料做鞋底,一般要七八層左右,軟的黑色的布料做鞋面,一般三四層左右。

3、粘膠的製作,我們本地是用一種叫魔芋的植物塊莖碾碎再加糯米粉熬煮而成。

4、麻線的製作,我們用苧麻蒸煮後手工搓細,一般一條線有1米左右。

5、針和頂針,當然要去城裡買,鞋底太厚,需要頂針頂住針尾才能穿透鞋底。

其次,用做好粘膠把鞋底樣、筍殼一層一層的粘起來,自然風乾。

然後,開始縫製,這個過程大約需要一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白天勞作,晚上晚飯過後一家人圍著火坑聊天,大家交流心得,做鞋子一般女人乾的活。

最後,繡花。

那時候姑娘出嫁都要差不多做十雙布鞋,給男方父母、爺爺奶奶 、兄弟姐妹每人要做一雙,以前的姑娘做布鞋織毛衣個個都是一把好手,真正的心靈手巧。

手工布鞋真是幾代人的印記,80後趕上手工布鞋的尾巴,90後很多人可能不曾看見了。手工布鞋是一幕幕溫暖的情景,在哪個沒有電視機沒有收音機的年代,手工布鞋陪伴她們走過最美好的花季年華。手工布鞋是媽媽給這個家的底,走的每一步路都是媽媽一針一針的支起來的!






抖了麼剪刀嘴


如果能買到一雙或者給我做一雙千層底的手工布鞋,原原我肯定會穿的。

現在的手工布鞋,代表的可不是老土,現在能穿上一雙純手工的布鞋,那絕對是潮流,是時尚!原來的手工布鞋大部分都是農村的娃娃在穿,買不起鞋子,只好穿媽媽奶奶做的手工鞋,我小的時候就穿了很多手工布鞋,看見有的小姑娘穿的皮鞋,羨慕的不行,忍不住多看幾眼!後來掙錢了,就再也不穿布鞋了。



也許是年齡大了,也許是穿夠了商場裡各種好看不好穿的鞋子,這幾年我特別想穿手工做的布鞋,去過好幾家布鞋店,像是老北京布鞋、金木魚等,買過好幾雙,隨著社會的發展,布鞋的款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樣式越來越好看啦!穿著既好看又舒服,但總覺得缺少了媽媽親手做的溫暖。


只有我喜歡穿布鞋嗎?當然不是,前段時間路邊有一位大娘擺攤買手工鞋、手工鞋墊,每次都有人在買,特別是小寶寶的布鞋,賣的很好,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媽媽覺得手工鞋子重量輕,走路方便,不扳腳,穿著舒服,可以讓寶寶的小腳健康成長。我去政府機關辦事,親眼看到職位很高的領導穿著黑布鞋在辦公。手工鞋還是很有市場的。

當然,除了我們平常穿的手工布鞋,現在精心製作的手工鞋,繡花鞋,代表的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手工藝,是我們國家的民族元素,國家在大力的保護和傳承,有的甚至被選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很高的技藝水平和欣賞價值,人們不但喜歡它,甚至當做藝術品被收藏。


手工鞋代表著我們國家手工藝的發展歷史和水平,我覺得什麼時候都會有人喜歡的。


原原手包


這是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產物,在農村較為普遍,農村穿布鞋的人也多,這是農民要下地幹農活,土就會鑽進鞋子裡,幹完農活兒,把裡面的土倒出來,所以說穿布鞋的人,很少有腳氣,布鞋穿著舒服,吸汗,防臭,專治香巷腳,有方口腳,帶帶鞋,美觀又大方。媽媽做的布鞋真好看!記得小時候,鄰居姑娘出嫁,她拿來鞋樣,讓我媽幫她做一雙布鞋,我媽拿了幾張報紙,一些五顏六色的碎布,還有一碗漿糊。一層一層的糊,糊好後放在太陽下曬曬,再把鞋樣放在上面用畫粉畫出輪廓,用剪刀剪下來,鞋面再包上紅絨面。鞋底包一屋白布,下來納鞋底,一針一針納,做鞋子真的不容易,沒有耐心的人做不了。再下來上鞋,先固定鞋子,在上鞋,鞋子做好了,我都愛不釋手。我問媽媽這雙鞋子該怎麼跟別的不一樣,媽媽說這是婚鞋,那是她的拿手絕活,鄰居姑娘出嫁那天,在所有的禮你中,媽媽做的鞋子被放到最顯眼的位置,眾人都讚不絕口。





做自己丫


手工布鞋現在成為了一種藝術,一種情懷。我從小就是穿這媽媽親手的布鞋長大的。

我生活中山西一年四季溫差大,夏天需要穿薄一些的,冬天需要穿厚實點的。剛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還沒有賣的鞋底,都是大人純手工納千層底。男孩穿黑色的布鞋,女孩穿紅色畫布做的布鞋。就是現在平時幹活我還是喜歡穿布鞋幹活,舒服。

現在不少地方傳承著布鞋製作,還純手工繡了各種精美的圖案,現在已經屬於一種藝術品,更是一種傳承精神。

小時候最令我記得的是母親每年給我和家人做的新鞋。在那個年代,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來說,每到新年才能有一雙新鞋,感覺很體面。每年大年初一和弟弟都穿著新鞋,踩在新年的泥土上,踩著喜悅,在村中挨家挨戶的去拜年。一直到十幾歲了才開始過年買鞋穿滿滿的回憶。我認為這種手藝應該一直流傳下去。





寂寞的一杯酒


說起手工布鞋我也是很熟悉的,我穿過大約十五六年的布鞋,是母親一針一線縫製的,從夏天的方口鞋到冬天的棉鞋。

我雖然不會做,但我經常看到母親是怎樣完成一雙鞋的,工序複雜繁瑣,先說棉線繩是用紡車紡出來的,千層底是用舊布和漿糊一層層糊出來的,經過曬乾,按鞋樣裁剪,包邊,縫合,納鞋底,納鞋底是最費時費力的,一針一線藉助針錐,頂針還有一個專用小鉗子來完成,先在輪廓納上兩圈,然後開始一行行錯開針角前後要密一些,中間稍稀一些一雙鞋底才算完成。然後剪鞋幫,剪好鞋幫還需包邊,縫合等,做棉鞋還需絮上棉花。

完成一雙鞋須經過十幾道繁瑣的工序,做好一雙鞋大概得需要一星期左右的時間。那時過年不管穿不穿新衣服但一雙新做的布鞋總是會有的。

布鞋的特點就是輕巧舒適,透氣性好不易出汗,不臭腳,現在對於老年人和小寶寶們還是不錯的選擇。




紫依手作


如今的農村到了冬天,就沒什麼農活了,村子裡的農村婦女也就閒下來了,有的人替兒子照顧孫子,贍養老人;有的打打麻將;有的坐太陽底下扯扯村裡的八卦等等,村子裡的劉奶奶今年68歲,孫子孫女已經長大去上學,不需要單獨照顧,家裡也沒什麼事,唯一的缺點就是經濟有點拮据。所以她就拾起幾十年前的老手藝,每天坐在家裡做純手工布鞋,還有農村小孩棉褲外穿的虎頭鞋。其實這些鞋很少有人穿了,尤其是在城市上班的人,更不會穿,都覺得這種鞋影響形象,但其實這種鞋特別暖和,因為鞋幫裡填充的是棉花,保暖效果特別好。其實這種類型的鞋子是80後的那一代人小時候一直穿的,幾乎整個小學時代一直都是穿母親做的鞋度過的,後來有錢人家的小孩就開始買市場銷售的比較美觀的鞋子,慢慢的有些小孩就開始覺得自己穿母親做的鞋比較羞澀,有點自卑,好像覺得自家窮一樣,所以陸陸續續都開始買市場銷售的漂亮鞋子。因為在河南農村沒有暖氣,一些農村的老年人和小孩可能會受不了這寒冷,於是就會有一些需求,劉奶奶就想著沒事賺些錢,於是自己就全部手工做,但號碼都比較小,主要是針對老年人群體的,因為即使在農村,年輕人也很少穿,寧願受點冷也不穿,畢竟這鞋不太好看。

我覺得老布鞋就像是一個手工藝術品,是傳統工藝和勞動的結晶。以前人們穿的是那份記憶,記憶裡的布鞋是那麼的土氣,而現在布鞋承載的是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

說到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娃》裡的一句歌詞:“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站的穩走的正踏踏實實闖天下”






琪琪愛編織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您這個問題。我自己現在就是一名鞋類設計師和手工製鞋師。

手工布鞋,承載著我太多兒時的美好回憶。現在都會時常想起小時候經常圍在媽媽身邊看著媽媽戴著頂針一針一線的上上下下,看著媽媽打漿糊貼合幫面,剪幫面……

我大學專業是鞋類設計,主修意大利純手工製鞋技藝,選擇這個專業也多數因為小時候的耳濡目染,我喜歡純手工製作,因為它純粹,不單一,不千篇一律,每個作品都富有它自己的特點和生命力。

布藝材質其實還有很多的表現形式及多樣色彩的風格搭配,我現在的作品目前都是在皮質材料做設計,近期也開始設想嘗試布藝材質表現及楦型再結合西方手工製鞋工藝開發,作品裡能賦予更多的我們中國元素。

手工布鞋,其實一樣可以很潮!(PS:下圖是我目前皮質面料的手工上色作品一角)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守藝點點


手工布鞋最大的特點是穿著舒適,透氣性好,輕便。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那是一種奢侈品,我卻沒有穿過。小時候家裡窮,母親早早進城務工。父親每日也是早出晚歸。所以手工布鞋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那時候看到別人穿著一雙新鞋,那是滿滿的羨慕感。

雖然沒穿過手工布鞋,但是卻經常看到鄰居家嬸嬸製作。在板子上用漿糊把棉布一層層粘在一起,在陽光下曬乾後按著鞋底打樣,然後去掉多餘的地方。將切好的鞋底用布包起四邊。把包好的鞋底九層粘在一起後用麻繩沿著四遍縫合,將鞋底和納好的鞋綁進行最後縫合。小時候見的最多就是嬸嬸納鞋底,那密密麻麻的針腳,據說針腳越密鞋越耐穿。那時候一看就是一下午也不覺得無聊。這麼用心做出來的鞋,穿著一定舒適舒服,那時候多希望自己也有一雙。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大山裡有一位姑娘,她心靈手巧,勤勞善良,趕秋節唱歌的時候,遇到心怡的男孩,她把自己親手製作的布鞋送給那個男孩,結果那個男孩穿上剛剛合腳。這或許是上天安排的緣分,後來兩人在一起幸福的生活。所以後來民間婚嫁便有送布鞋和鞋底的習俗,我曾經見過女孩出嫁送81雙鞋墊當做嫁妝的。感覺是那樣美好,羨慕不已。這樣的嫁妝也許會讓男孩為家裡艱苦奮鬥的時候感受到女孩的溫柔體貼。

然而手工布鞋在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但它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它透氣性好,耐穿,的特點也得到勞動人民的追捧無喜愛。這也符合我國發展的歷史,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勤勞的人才使我們生活富裕,國家富強,能擁有一雙手工布鞋我想也是勤勞與實幹的象徵,也向我們這一代人訴說那代人艱苦奮鬥的歷史。





風隕石


作為一個從小生長在農村的孩子,我小時候穿的鞋子就是手工布鞋。手工布鞋對於我來說,不只是穿著舒適的鞋子,更是媽媽對家庭的辛勤付出與愛。

小時候每年的春季,媽媽總會趁天氣晴朗的時候,把攢了一年的舊布料拿出來糊鞋底板。先是找來一塊大木板,和好漿糊,將舊布一層一層糊在上面。這些舊布料中舊床單算是最好的材料了,但是不多見,更多的是穿得不能再穿的舊衣服,甚至是小孩的尿布。因為家裡窮,這些布料媽媽一塊也捨不得扔掉,每塊或長或短、或大或小的舊布料都被媽媽東拼一塊西拼一塊,拼成一塊大方形糊在木板上。小時候我總覺得媽媽有一雙神奇的手,讓每塊布料都能被糊在最合適的位置,然後變成結實耐磨的鞋底。

還有一個形象深刻的記憶就是,白天媽媽要上地幹農活,只能晚上收拾完所有家務後再做布鞋,我都睡醒一覺了,睜開眼看見媽媽還在電燈下一針一線的縫著。再睜開眼已經是第二天早上,枕頭邊放著一雙縫好的布鞋,別提多開心了,立馬起床穿上試試,這是媽媽總是笑著前後打量,看看是否合適。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媽媽的眼睛也花了,很多次勸媽媽不要再那麼辛苦做布鞋了,外面隨處可以買到現成的鞋子。但媽媽還是閒不住,每年仍會給我們做幾雙,說布鞋穿著舒服,我知道,不善言辭的她是想用布鞋來表達她對兒女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