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为何却成了湘军的“战神”?

这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为何却成了湘军的“战神”?

曾国藩庆贺太平宴(清末年画)

众所周知,差点掀翻清王朝的太平天国,最终是被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扑灭的。当然,一个好汉三个帮,曾国藩能成此大功,除了个人的因素,更有赖于他周围的一批能臣猛将。

在湘军名将之中,最能打的当数罗泽南。此人从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带兵,短短四年时间,率领湘军转战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小二百余战,破城数十座,几乎百战百胜,还屡次以少胜多,堪称湘军的第一“战神”。他不仅精通战术战法,战略眼光也十分高明,多次帮曾国藩制定战略规划,修改军事部署,对整个战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为何却成了湘军的“战神”?

罗泽南(1807—1856年)

然而,纵观罗泽南的一生,你会发现他不仅是“战神”,更是一位“奇人”——命奇,才奇,志奇,功奇。

罗泽南在四十五岁之前,别说“战神”,恐怕都没有谁会把他和“打仗”联系起来。因为那时的他还是个一文不名的穷秀才,其出身之苦,遭遇之惨,比今天励志电影的主角还有过之。他是曾国藩的湖南老乡,家境极穷,晚上连灯都点不起,只好在月光下读书。在他成年之前,母亲和三个哥哥就先后饥寒而死。他从十九岁就开始教书养家,但依然入不敷出。二十九岁那年,更大的打击接踵而来:因为饥荒,三个儿子都饿死了,妻子悲伤过度,双目失明,耳朵也半聋了,疾病缠身;他自己也常年腰背酸痛,但又没钱买药治病……尽管生活如此艰难,罗泽南却始终没被压垮。他坚持一面教书谋生,一面夜以继日地苦读,还常常以“何妨年少历艰辛”自勉。

这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为何却成了湘军的“战神”?

家里穷倒也罢了,如果能早点科场发达,转眼就可以扭转命运。偏偏罗泽南的考运又实在太背:他前后七进考场,屡试不第,三十多岁才中了一个秀才。此后依然以教书为生,遇到荒年,还是无米下锅。如果没有太平天国,他很可能会以一个教书匠的身份老死林下。

罗泽南屡试不第,是因为才学不够吗?非也。明清是以八股取士,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不善此道,甚至对八股嗤之以鼻。罗泽南少年时就很有才气,而且志向远大,他虽然也研习八股文,却把主要精力放在“经世致用”的真学问上,一面反复研读儒家的“性理”之学,不断修身养性,一面潜心研究其他领域的“有用之学”,对天文、地理、兵法,乃至盐务、漕运等,“无不探其原委”,取得了很高的学术造诣,还写了许多专著。因此,虽然只是一个秀才,但很多有志青年都慕名而来,拜他为师。

了解这些,我们就不会对罗泽南从秀才到“战神”的转变太感突兀。

这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为何却成了湘军的“战神”?

太平天国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太平天国的爆发,给罗泽南提供了一展抱负的绝佳舞台。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募兵创立湘军,而罗泽南也以自己的弟子为主体,迅速拉起一支队伍,与曾国藩精诚合作。所以,罗泽南在湘军中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将领,而是一位元老级的创始人。

正如有人评价曾国藩时所说的,罗泽南在军事上的成功,其实和曾国藩类似,靠的不是天才,而是“学问”;不是纸面上的死学问,而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这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为何却成了湘军的“战神”?

曾国藩

首先,罗泽南和曾国藩一样,是一个“理学”大家。今天人们提起理学,总认为它封建迂腐,禁锢思想,其实不然。作为儒学的延伸,理学特别注重修养心性,磨炼意志,即所谓“治心”。真正的理学大儒,通过心性的修炼,可以拥有极其强大的意志力,做到置生死于度外,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同时又能参透事物规律,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战场上,罗泽南可以说把理学的这些精髓用到了极致。他打仗从不怕死,胡林翼说他“每战必先,忠勇冠时”;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他能始终做到不动“心”,始终头脑冷静,分析战况丝毫不差。有人曾问罗泽南制胜之道,他轻描淡写地说:也没啥特别的,只要熟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够了。

与此同时,他那些天文地理、兵法韬略的“有用之学”,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比如,他对地形勘察十分重视,早在从戎之前就撰写了地理专著《皇舆要览》,起兵后,他也非常注意考察地形,绘制地图,善于选择有利地势来作战。他对各种兵法谋略都极有研究,曾国藩说他“行军有伸有缩,有开有合”,极讲章法。

这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为何却成了湘军的“战神”?

作战中的湘军(剧照)

然而,罗泽南的“奇”还不止这些。他身在军旅,却不忘“教书匠”的老本行。白天带兵打仗,晚上把将士们召到一起,干啥呢?不是开军事会议,而是教他们读书,给他们讲理学道理,“朝出鏖兵,暮归讲道”,将士们点起篝火,席地而坐,“以《孝经》《四书》转相传诵”,营寨内外,书声琅琅,“不知者疑为村塾也。”

在罗泽南的言传身家之下,湘军树立起“踔厉敢死”的风气,战斗力特别强悍,同时又注重学习和操守,“凡在行间,人人讲求将略,讲求品行,并讲求学术”,形成了独特的湘军文化。许多湘军的名将,如曾国荃、李续宾、李续宜等人都是他的弟子,连湘军的另一大佬胡林翼也对他倾心备至,尽管自己的功名远高于罗,胡林翼却对他“执弟子礼甚恭”,一有机会就和他一起探讨学问。

这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为何却成了湘军的“战神”?

胡林翼

然而天妒英才。1856年,罗泽南在率军攻打武昌时,不幸被弹片击中额头,死于城下。临终前,胡林翼赶到战场,见了他最后一面。此时的罗泽南已经奄奄一息,但仍然没有一语涉及私事,只谈军政学术,还特别嘱咐胡林翼:“危急时站得定,才算有用之学。”最后又说:“死何足惜!事未了耳。其与李续宾好为撑持……”一语未了,溘然长逝。

噩耗传来,从朝廷到湘军将士都痛惜不已。咸丰帝下诏,对罗泽南按巡抚规格优恤,谥号“忠节”,赐“巴图鲁”封号,建专祠奉祀,可谓极尽哀荣。太平天国平定后,朝廷追念罗泽南之功,赏给他的后人云骑尉世职。

这个穷困潦倒的老秀才,为何却成了湘军的“战神”?

攻克天京

罗泽南的人生,最大的历史价值在哪里?

我想,这种价值并不限于镇压太平天国的具体事功,还在于他再次验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治心”之学的巨大威力。在这方面,从王阳明到曾国藩、罗泽南,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看似弱不禁风的书生,却拥有无比强大而通透的内心。一个人也许起点很低、命途多舛,但只要善于“治心”,自立自强,不断磨砺,知行合一,就可以洞明世事,脱胎换骨,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掌握了“治心”的法门,无论治学、治政还是治军,都可以成就非凡功业,达到“内圣外王”的崇高境界。

《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罗泽南集》《湘学从编.近百年湖南学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