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在康縣有著悠久的吹奏歷史。據記載,明代境內就有了嗩吶。當時有一豆坪人去慶陽謀生,回家時學得一手嗩吶吹奏技藝,成為康縣第一個嗩吶傳人。康縣南部的嗩吶吹奏是由陝西、川北傳入。因而,康縣境內不同地區有著各自的吹奏形式和曲調,康縣豆坪鄉的嗩吶吹奏聲音宏亮,節奏明快,曲調豐富,地方特色濃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康縣嗩吶有許多曲牌,流行廣的就有100多個,縣上組織專人,輾轉全縣廣大鄉村徵集曲牌和曲目,將流行較廣、膾炙人口的曲目編印入選《康縣民歌》專輯,有效保存了這一珍貴的民間樂曲資料。嗩吶在民間富於鮮明的主題意味,奏樂時演奏者可根據不同的場合確定曲目,也可按指定曲目吹奏,有喜慶的《開財門》《大開門》《八仙上壽》《全家福》;悲苦的有《哭長城》《哭五更》《弔孝》等。
嗩吶吹奏自明代傳入康縣以來,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徵。分佈廣泛,在康縣境內各鄉鎮村莊,每逢紅白事都有嗩吶吹奏的習俗。內容豐富,喜喪各有專門的曲子,吹奏形式有獨奏、合奏等各種形式。康縣嗩吶講究“嘴不離器聲不斷”,可連吹幾十個曲調。喜慶場面中吹奏的曲子,使人聽了頓感神情爽快,氣氛熱烈;悲苦場面上吹奏的曲調哀婉、傷感,使人聽了如哭如訴,肝腸寸斷。
嗩吶吹奏在當今各文藝節目中,經常上演,有著獨特的音樂表演特徵,具有較強的技巧性和感染力。挖掘、搶救、保護康縣嗩吶這一民間音樂,對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投稿郵箱:343254522@qq.com
閱讀更多 隴上非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