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狼爪中的时光记录仪


刘墉并非罗锅,至少年轻的时候肯定不是。

刘墉是乾隆16年考中的进士,入朝为官,一直到嘉庆9年才去世。


清朝入非常重视举子们的颜值与举止,具体说来,有四方面必须达标,即:身、言、书、判。

这其中的“身”,便指的是形体端正,其他方面还有言谈举止,写字端正,思维敏捷等等,但是这个形体端正是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刘墉如果说年轻的时候就是罗锅,那肯定是难以考取进士的。


多说一句,如果会试三科都没中,如果您觉得自己长得还可以,那还是有机会的,通过所谓的“大挑”,颜值担当就有可能被补录进士。

这也从侧面反应了清朝对官员颜值的要求有多高,也就更能说明刘墉如果是罗锅,就基本上没有中进士的机会了,搬出他爹刘统勋也没用。

那么刘墉的“刘罗锅”称号又是怎么来的呢?

前文说了,刘墉到了嘉庆九年才去世,所以在嘉庆皇帝领导下还干了一阵子,皇帝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刘驼子”。此时的刘墉已经是个80多岁的老人了,因此驼背是难免的事情。


但正是皇帝的这个外号,让刘墉有了“刘罗锅”的称号。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并没用史料证明刘墉是罗锅。

刘墉,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八十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天天保温瓶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宰相刘罗锅》,这部剧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茶余饭后,就等着这部剧的播出,这个剧的主人公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刘罗锅,也就是刘墉。剧中的刘墉人如其名,是个罗锅,相貌丑陋,但是,他勇敢、机智、幽默、诙谐。给观众带来诸多欢声笑语。那么,就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在历史上,真实的刘墉真的是一个罗锅吗?如果不是,那么他的外号又是怎么来的呢?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是清朝大员刘统勋之子。刘墉出生于名门,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精通书法,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师,书法家。所以,后来也被称为“浓墨宰相”。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刘墉深得乾隆喜爱,乾隆很倚重他,委任他很多要职。刘墉自身也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以清正廉明闻名于世,深得百姓爱戴,后来他也成为清朝著名的政治家。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其实并不是罗锅,在古代,选拨官员是要考核外貌的,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但是他长相丑陋,那么,他是不可能被选中的,所以,刘墉外貌虽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绝对不丑陋,也不可能是个罗锅,要不然,他怎么可能进入仕途呢。

他之所以被称为刘罗锅,是和他个人的身

他之所以被称为刘罗锅,是和他个人的身体状况有关的,根据专家考证,刘墉身高有一米九,由于个子太高,他面见皇帝时,为了避免皇帝仰视他,所以,他就经常驼背,后来,皇帝就给他取了刘罗锅这个外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墉经常伏案写字,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驼背,民间老百姓就称他为刘罗锅了。所以,真实的刘墉并不是罗锅哦。


精彩满天下


提出这个问题应该是受到影视剧《宰相刘罗锅》的影响,里面的刘庸跟皇帝下棋争老婆,与和珅斗智斗勇,我们也许会好奇,正史中的刘庸真的是罗锅吗?

正史中的刘庸是什么样的

正史中的刘庸并不是罗锅,而是一位高富帅,其父乃是大名鼎鼎的刘统勋,这个想必大家也有所了解。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山东人,字崇如,号石庵,在乾隆十六年考中进士,开始入朝为官。

我们要知道清朝科举对考生们的身,言,书,判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身代表的就是身形,五官要求端正,仪表堂堂,倘若刘庸是一个罗锅显然是不能参加科举的。像其他刘庸的才学自然不在话下,毕竟刘庸才学造诣还是不错的。

正史中的刘庸为官期间差不多跟影视剧中的一样,不同的是,刘庸出身乃是官二代,其父刘统勋可以说也是朝廷重臣,比起和珅无二。

刘庸有这些关系加上刘庸才学,自然官运亨通,在刘庸为官之初是跟其父差不多,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并为民除暴,革除了很多的科场,官场的弊病,一度被百姓称为刘青天。不但如此,刘庸书法造诣也是奇高,有清代书法家之名,跟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可是刘庸随着官位的上升处事也变得圆滑起来,并没有与和珅斗智斗勇,最后刘庸确实参加过审查和珅一案,不但对和珅没有落井下石,还一度替和珅求情。

刘庸为何成为了刘罗锅

刘庸之所以变成了刘罗锅,据传说跟乾隆皇帝有关系,当时刘庸身材要比乾隆皇帝高上许多,加上君臣有别,每次刘庸见乾隆的时候,总会出现弯腰的动作。乾隆曾戏言刘庸是罗锅,久而久之刘庸就成了刘罗锅。

另一种说法跟嘉庆有关,刘庸当年做过嘉庆的老师,嘉庆皇帝出于对刘庸的尊敬,称刘庸为刘阁老,由于阁与锅,老与腰的发音相似,阁老成了锅腰,京城当时的方言锅腰又被称作罗锅。后来经过民众口口相传,刘阁老居然变成了刘罗锅。

还有一种说法,嘉庆时期,刘庸八十多岁依然在朝为官,年老者必然会有驼背之态,被嘉庆称为刘驼子,刘庸就变成了人们口中的刘罗锅。

《宰相刘罗锅》虽然不是史实,里面的剧情依然让我们开怀大笑,就如同主题曲唱的一样,只是个故事,不是也得是。


豫北老崔


  答:宰相刘罗锅不罗锅,好像是一米九的帅哥。

在《宰相刘罗锅》这部影视剧中刘墉的形象是一位小老头,并且还是驼背,这才被叫做罗锅,但在历史中真正的刘墉并不是此番形象,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相反。

  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刘墉的出身并不贫寒。刘墉祖父刘启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雍正乾隆两朝重臣,官做到太子太傅、吏部和刑部等尚书,可以说是世家出身,也是一时的显贵。

  刘墉生于1719年,乾隆十六年(1731年)考中进士,随后就当了侍讲,也就是陪皇子读书之类的官儿。这种官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靠近皇帝,因此升迁的机会非常多。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刚过了四年,刘墉父亲刘统勋因为在准葛尔战争中措置失当,被夺官下狱治罪。刘墉受到牵连,也被夺职下狱。后来事实调查清楚,刘统勋并没有太大过失,乾隆帝就下旨释放了刘墉。

  出狱后刘墉当了翰林编修,被外放为督安徽学政。这个官是个肥缺,掌握着一省生员考试选拔的大事,对于营造关系网有很大用处。不过刘墉也是有操守的人,他一上任就大力纠治贡监吏员履职不力的积弊,因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

  刘墉后来历任知府、道台等职,因为父亲的余荫,逐步做到按察使、巡抚、左都御史等大官,最终又回到京城,在乾隆帝身边供职。大概正是如此丰富的任职经历,才让他在民间留下许多痕迹和传说。

  不过刘墉的性格并非民间传说和影视剧中那么耿直,也没有与和坤搞过多么激烈的斗争。《清史稿》他的本传中,只记载了一次与和坤有关的事,就是一同到山东调查该省巡抚国泰贪污之事,还因此立了功,被授官为工部尚书。至于和乾隆皇帝抖机灵、斗智斗勇的事迹,更是半点也无。

  不过翻阅史书,类似事件倒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倒是经常干这种事。乾隆在位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学士张廷玉声望如日中天,家族、亲故、子弟遍布朝野,影响非常不好。刘统勋就上书说,为人臣者嚣张成这样,不是自保其福的方式,朝廷应该体念他的功劳,对他们家人当官稍加抑制,也好保全张家的名声。

  乾隆有一段时间非常恼怒州县仓库空缺,想尽数罢去当地官吏,而从在京的笔贴式中选人代之。这件事不太合乎常规,乾隆思来想去不敢贸然决断,便叫来刘统勋询问,说:“我考虑这件事都三天了,还拿不定主意,你看如何?”

  事情牵涉重大,弄不好会引发地方官的集体抵制,但如果在这个关头替地方官说话,又会引发乾隆的反感,刘统勋便沉默不语。乾隆焦急地责怪他不为皇帝分忧,刘统勋巧妙地回答:“皇上如此圣明,尚且想了三天都没有答案,老臣昏庸,哪能一时半会儿就有对策。我想回去之后好好思考,再来回覆。”

  乾隆被拍了个小马屁非常受用,也不便再多问。但是刘统勋这种方式,其实已表露了他的态度。第二天,刘统勋回来给乾隆上奏,说州县的情况还是地方官熟……还没等说完,乾隆就会心一笑说:“你说的对。”于是中止了这件错事。

  据记载,他身高有一米九多,在清朝,应该是巨人般的存在了。那刘墉为何被称为刘罗锅?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而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符合“身、言、书、判”四项标准,就是身体素质、相貌堂堂、口齿清晰、语言流畅而且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所以刘墉既然中了进士,就说明刘墉符合四项标准,所以刘墉并非罗锅。而且在当时按照规定,中了举人的,还要考试“大挑”,这一科不考文采。也不考口才,只靠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以字形来比拟身形。“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方头大脸身体直长,“日”指高矮肥瘦适中,符合以上四个字便有入选的可能。“身”指身体歪曲,“甲”指头大身体小,“气”指肩膀一边耸一边平,“由”指头小身体大,只要有符合这四条的,就算是中了举人,也是要落选的。

  而且清朝的官场很注重官员的相貌,在乾隆时期比其他时期更为重视,所以刘墉既然是科举出身,那么一定要符合乾隆选用官员的标准,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么在乾隆时期一定是不可能中进士的。更不可能做到内阁大学士的职位。

  刘墉辅佐过的两个皇帝,乾隆和嘉庆,身高都是一米七左右,属于中等的身高。我们知道,古代君主很重要,君主的权力是最大的。所以,刘墉虽然身高比两个皇帝高很多,但却在他们面前不能展现出来,他要驼背显得自己跟皇帝们一样。不然,皇帝就要仰望他了。刘墉为了在乾隆、嘉庆面前不高一节,他就低下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驼背,人也没之前看上去那么高了。所以,嘉庆就给他取了个“刘罗锅”的称号,这个称号也就流传了下来。

  关于刘墉被称为“罗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本身刘墉常年伏案写作、学习,驼背这个习惯也渐渐养成了。我们都知道他是文官,需要经常写文书。文官不像武官一样,武官要出征,要上战场,还要操练士兵。在清朝当官,要看很多东西,文章写得好不好,长相外貌有没有问题,出身怎样,这都是要看的。在选官的时候,刘墉还年轻,肯定没有驼背的问题,等刘墉当了几十年的官之后,长期伏案,驼背的问题日益严重。等他到了八十岁之后,就更加了。所以,被称为“刘罗锅”也是不稀奇的事情了。

  刘墉是清朝不可多得的好官,清官。在一些讲述刘墉的电视剧里,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样一位清廉的官员。在我们的印象里,他老是和清朝巨贪和珅斗智斗勇。和珅的贪,刘墉的清廉,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都是人们茶余饭后聊天的内容。有时候我们也要拨开云雾,其实刘罗锅并不“罗锅”,相反还是一米九的高富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