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

用户58669320304


在观看电视剧时,我们经常听到宰相、丞相与相国等称呼。许多人会感到奇怪,他们到底是一个官职不同的叫法,还是不同的官职。今天,文史家为诸位看官讲述,他们到底那一个才是正确的称呼。

一.相同的“相”字

这三个称呼,都有一个相同字——“相”。该字的起源与原始字义有着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相”,由目与木两个字组成,意为以木代目,则其本意是手杖的含义。而从手杖代替人眼睛,帮助人行走衍生出帮助、辅佐之义。第二种是许慎《说文解字》的观点:相,省视也,从木从目。则是说相字是在树上远眺地下之意,从而衍生为对事物的掌控,了解。

无论是那种说法,都可以将“相”字,同治国理政联系起来。相在后世的含义, 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代表,能称为相的,都是国家的最高决策者之一。

二.范围最大的宰相

“宰”字出现很早,其组成是“宀”加“辛”,也就是在屋顶下屠宰牲畜的人,后来又衍生出主持,操控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为贵族屠宰牲畜的人逐渐转变为了贵族们的管家。天子的管家,也变为了天下之宰。

宰字甲骨文

周公旦在辅佐成王时,所居的职务便是“大冢宰”,也叫“太宰”,在周制中,为六卿之首。《尚书》有言:“冢宰掌邦治,统百官,领四海”,可见其权力之大,在周公时期,太宰就是全国最高权力者。

宰相二字首次在史书中出现已经到了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中,将“相”与“宰”合起来,其含义是泛指中央的大官。到了西汉陈平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宰相重要性显而易见,主宰天下之大事。”

但宰相却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只有金朝将其作为一个具体官职。宰相更多是一个统称,是一个概念,包括所有的最高辅政者的一个称呼。宰相制度也是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沿用的制度,为最高权力者辅政的制度都叫做宰相制度。

所以,宰相作为一个概念,所包括的范围也更大,丞相、相国、相邦、阁老等都包括在了宰相之中。

三.具体的“相”

宰相不是具体官职,其他的“相”却都是正式官职称呼。春秋时期各个国家称呼有所不同,而到了战国时期,基本都统称为相邦,例如著名的张仪,吕不韦都在秦国担任相邦之职。在战国时期,统治者离不开相邦,相邦也拥有极大的权力,谁担任相邦谁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策略。一直到秦始皇时期,相邦都是位高权重,始皇帝继位后,实行君主专制认为相邦权力过大,于是取消了这个称呼。汉代恢复相邦之职,但因避讳刘邦,将邦字改为了国字,称为相国,例如萧何、陈平都担任此职。吕后之后,相国之职亦不设人,相国作为一个官职逐渐消失。

萧何影视剧形象

伴随着相邦、相国的衰落,崛起的是丞相之职。起初,丞相只是相国的助手,分有左右两位丞相,辅佐相国处理事务。相国之位不设人后,丞相逐渐成为百官之首,位列三公。汉代设立丞相,唐宋则基本不设立丞相之职,但有相应的官位等同于丞相。例如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等,相当于只是改换称呼,但因习惯又都可称为丞相,属于广义的丞相。在其发展过程中,帝王们担心一位丞相权力过大,不断地扩大丞相的人数,缩小其职能,以达到不危险皇权的结果。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亦废除丞相制度,反映出了皇权膨胀到顶峰。

丞相制度沿用一千五百余年,丞相一词的含义也由官职名称逐渐转变为指代手握相权,掌管国家权力之人。废除丞相就彻底消灭了这一项权力,在皇权与相权的长时期争斗中,皇权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结语:总的来说,宰相是一个泛指和统称,而相国、相邦、丞相等都是具体官职属于宰相,丞相制度也是属于宰相制度。在以后的学习和观剧之中,不要再对他们傻傻分不清楚了哦。


秋山散人


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因为牵扯到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皇朝的核心制度。


宰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王的最高级别行政官员的通称,并不是特定朝代的特定官名。在周朝,宰相的官名叫做太宰,秦汉则为相国和丞相。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和宋朝的宰相则称之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元朝又恢复为丞相,到明清从制度上不再设立宰相,现实操作中,明朝公认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清朝以军机大臣为宰相。

可以说,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原王朝就没有一个朝代真的有“宰相”这个官名,但是每朝每代都有一些官员被皇帝和其他人认为是在承担“宰相”的职责。


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在上面这句话中,我留下了一个缺口——中原王朝。因为离开了这个限制的话,还真有一个朝代,有“宰相”这个官,这就是和宋朝做了一百年兄弟之国的辽朝。辽朝特立独行的设立了南北宰相府,每个宰相府都有左右宰相,辅助南北院大王来管理政务。


解释完了宰相,再来说说相国和丞相。相国原名为相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中百官中最高者,一般来说是君主的亲信或者贵客,辅佐君主处理政务。像吕不韦在秦国就曾经担任过相邦的职位。

而丞相则开始是秦国的官名,位在相邦之下,有左右丞相,辅助相邦处理政务。出土文物,秦国东陵器物上刻有金文:

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

这就说明在秦国,相邦和丞相是同时存在的。后来秦统一了六国,而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所以也继承了相邦和丞相的职官名称。但是因为汉高祖的名字叫刘邦,为了避讳,就把相邦改成了相国。


汉朝的第一任相国是齐王韩信,而第一任的丞相是萧何。韩信是诸侯王,而萧何只是侯,由此也可以看出,汉朝相国的地位是何等的尊贵,居然是以诸侯王来担任的。后来韩信因为谋反而伏诛,汉高祖就把萧何从丞相提拔为相国,但是干的事情还是一样的。从此以后,汉朝就再没有相国和丞相并存,往往就是先干着丞相,等有功之后,提拔为相国以表示尊崇——其实是换个官职名称还做同样的事情。

汉朝之后的相国就非常少了,直到东汉末年,董卓进京之后,专横跋扈,威逼天子,让汉献帝封他为相国、尚父。到后来桓玄叛晋,刘裕篡晋,也都是先让晋朝的皇帝封自己为相国。可以说,自从西汉之后,凡是做过相国这个位子的,不是权臣,就是想篡位的。正常的政治秩序中,已经没有了相国的位子。


于是汉朝之后,丞相就成为了人臣的顶点,像诸葛亮和陆逊都是以丞相的职位在各自的国家统领百官。而因为丞相权大,到隋朝就把丞相的职能一分为三,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于是丞相这个职位也就渐渐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元朝和明朝早期,才短暂的有所恢复,而丞相的终结者,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因为胡惟庸案废丞相制度,并且严令后世不得再设丞相。至此,无论是相国还是丞相,都彻底的成为了历史。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经史通义


丞相、相国是一回事,是官职,是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百官之首,位高权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宰相,只有辽朝设为官职,在历史上泛指执行丞相官职职务的官员。


一.丞相、相国是官职,古代的皇帝,综理国家大事,军民工农财文法,繁琐杂务,根本忙不过来,于是自春秋战国始设置丞相、相国一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首脑,总理、首相职务。

如秦朝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封建帝国的丞相李斯,汉朝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帝业的“汉初三杰”之一的丞相萧何,相国一职,秦汉之后不再设置。

二.宰相,只有辽朝设为官职。

宰相是在不设丞相的朝代,对行使丞相职权官职的统称。

如唐宋,不设丞相一职,唐太宗时设“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后不久改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员额不定,由多人充任,以分散职权,行使丞相职权,习称宰相。

又如,明初设置丞相,不久裁撤,以内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内阁首辅亦称宰相。

再如,清朝始仿明制,初以殿阁大学士行使丞相职权。



但自雍正皇帝设立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军国大事皆经办理,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殿阁大学士变成皇帝授予文武勋臣的荣誉性加衔职务。




z山海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知识问题,在我们日常的阅读、看戏和交谈中常常涉及,我乐于尝试回答。

综合而言,相国和丞相,是古代中国辅助君主的最高官员。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相国是最高的一位官员,丞相最初是其助手。

丞相作为官员第一人始于秦始皇,以后各朝沿用,多设左右二相,至于谁是首辅,各朝有所不同。

宰相则是对所有君主最高辅臣的统称,不是实职。宰相所指包括相国、丞相,以及后来的尚书令、仆射、大司徒、平章事、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下面分述之。

宰相

宰相是我国古代,对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员的一种通称,除了个别朝代,并非具体的官名。

宰的字意,原指古代管理祭祀屠宰的人,后引申为主持、管理者;相的字意为辅助。

史传伊尹辅商尊为相,周公秉周封为太宰,皆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员,后人据此,就将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泛指臣子的最高者。宰、相联称,始见于战国末期《韩非子·显学》。

宰相所泛指的实职最高官员,在不同朝代的名称变化很大。包括太宰、相国、上卿、上大夫、令尹、丞相、尚书令(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平章事、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所有这些官,都泛称为宰相。宰相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不止一个人。

丞相

丞相,是被泛称宰相的正式官名之一。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作为首辅,此时的丞相,仅是相邦的副手,有时设有左右两个。

作为最高行政官员的丞相,始自秦始皇。西汉初期承袭秦制设丞相,后改丞相为大司徒,汉末曹操复设丞相。魏晋南北朝、隋朝与唐初均不置丞相,改为尚书(令或左右仆射)、中书(令)及门下(侍中)三省长官,中唐玄宗恢复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

明清时期,最高的阁辅为大学士、并分有文华、武英等四殿两阁六级。清雍正朝设军机大臣,成为实际上的最高辅臣。

后面的各种官职,都是相当于丞相的最高官员。

相国

相国在汉代以前称为相邦,亦是辅助君主治国的最高官员,最初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秦汉沿用。相邦地位比丞相高,只设一人。最初,丞相仅是相国的副手。

汉初沿用相邦之制,为避汉高祖刘邦的緯,改称相国。因为相国的权势很大,有时危及王权,所以多次废兴,逐渐式微。东汉以后,演变成为对当朝最高官员的一种尊称,常被权臣作为篡权的位置,比如三国时代的董卓、曹操。(图片及资料取自网络)


施亦南


三者的区别其实很简单,宰相是丞相、相国的俗称。相国是秦汉时期统领百官,总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丞相是秦汉时期相国的副手,负责协助相国处理全国的政务,而在某一些时期相国不设的时候,它就是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到三国之后随着相国的废除,它也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宰相

宰相在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中基本是没有用来做正式的官职名的,大多数情况它用来代指各个朝代统领百官,负责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俗称。如隋朝的尚书令、唐朝的门下侍中、宋朝的同平章事、明朝的内阁大学士,及清朝的军机大臣等都可被称为宰相。



当然唯一的例外就是在辽代。在辽代“宰相”曾短期的被用作正式官职来使用,《辽史.百官志》载“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在当时辽国的政治体系以南北面官来分别治理汉族和契丹族,而以南北枢密院来作为全国的最高军政机构,同时在当时在南北枢密院中还设有南北宰相府来协助枢密院长官处理全国军政事务。而在当时南北宰相府的最高长官就是南北宰相。当然这个时候南北宰相只是一个协助南北枢密院来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也并不是真正的宰相之职。



其实最开始宰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名称,它是由“太宰”和“相邦”这两个官职组成的。大宰据《周礼》载“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这里的大宰指的就是太宰,在当时大宰就是掌礼、政、刑等六典的最高长官,也就是百官之首。而相邦最早出现在赵魏秦等国,《史记.张仪列传》载“惠王乃以张仪为相”,而这相指的就是相邦,而自相邦出现他就是各国的百官之首。



而第一次将太宰和相邦合二为一的就是《韩非子》一书,在显学一篇中它说到“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随后陆陆续续的一些古书籍也都习惯的利用宰相一词来代表国家最高的行政长官,如《训俭示康》“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亦如《史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相国

“相国”原称“相邦”,源于春秋的家相。春秋之时主持卿大夫家事的被称之为家宰,亦称家相,担任这个官职的可以说都是卿大夫们最信任的人。而当战国初年,随着原诸侯国的卿大夫们逐渐掌握实权,并拥有了自己的国家,比如原晋国的赵氏、魏氏、韩氏等,家相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并成为了各国掌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在当时这些都被称之为邦国,所以“相邦”这一官职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秦朝统一全国后,由于当时的吕不韦在担任相邦的时候权力过大,甚至威胁到了始皇帝的王位,于是秦朝在吕不韦被罢免相邦之位后,并不再设立,改有左右丞相在总理全国政务。后汉代秦后,刘邦复立相邦位,但因相邦的邦犯了自己的名讳,所以将其改名为“相国”,而汉朝的第一任相国就是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在“六月,拜韩信为相国,收赵兵未发者击齐。”。



后在惠帝时期相国一直被撤销,只设丞相。后到东汉少帝年间,因董卓进京,相国一职被再次起用,据《三国志》载“卓迁相国,封郿侯,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但随后因董卓伏诛,相国一职又被废,直到曹操被封为魏王,建国魏的时候,相国一职又出现,但是此时的魏相国地位显然要低于汉丞相。之后曹丕建魏后,相国一职逐渐消失,后只有魏末司马昭担任过,但自司马昭后并彻底消失,再未出现。



丞相

丞相作为正式的官职名最早出现秦武王二年,《史记·秦本纪》载“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不过这个时候丞相并非是如同我们现在所想的那样是全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在当时它只是作为相国的副手,负责帮助相国处理朝政事务。比如在秦王政初期吕不韦为相邦,昌平君为丞相。



后随着嬴政对于相国权势过大的顾忌,再加上吕不韦作为相国时的乱政行为,并在不久就将他废除。后秦统一全国后就以左右丞相来负责总理全国的政务,也就是争这个时候左右丞相实际上就成为了全国的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在秦二世时期,秦二世为了褒奖赵高的功劳,并为他设立了中丞相一职,然后与左右丞相并列。



秦被汉取代后,大汉延续秦制,但刘邦废左中右丞相,只设立一位丞相。当然此时的丞相又重新变成了相国的副手,因为刘邦重新指派了人去做相国,比如萧何就因诛杀韩信有功得以“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 而到了惠帝时期相国又再次不再设立,又重新以左右丞相来总理全国政务。后到了文帝二年,文帝又再次废除左右丞相,改为仅立一位丞相。武帝时期又再次复设左右丞相,就这样直到直到东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丞相一直就作为最高的行政长官存在了三百余年的时间。



后到东汉献帝时期,大司徒又被改为丞相,并由曹操担任。而后蜀国建国,由于诸葛亮的关系,蜀国的丞相更是成为了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也真正做到了“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但在不久后随着东晋十六国乱世的到来丞相、相国虽有设,但都是为如同董卓、曹操这样的权臣所逼迫帝王封的,实际上与帝王无疑。



而后到隋朝至孝宗乾道八年这数百年的时间,丞相就再未出现,而是被隋朝的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的尚书令、门下侍中和中书令所替代。直到乾道改制,宋孝宗将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这个时候消失百年的丞相官职才又一次出现,并再次成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后直到明朝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丞相,自此丞相才彻底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未出现。



可以说丞相、宰相和相国的区别,简单的说就是宰相包括丞相和相国,而相国地位高于丞相,丞相直到宋孝宗时期才被真正确立为是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在这之前大多数情况都是相国才是或实际,或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澳古说历史


丞相、宰相、相国,有啥区别呢?

肯定有区别。

丞相、宰相、相国,根本不是一回事儿。至少,丞相和相国不是一回事儿。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看了其他几位朋友的回答,洋洋洒洒,但错误不少。最集中出现的错误,是把它们当成同一种官职,说相国出现得比较早,丞相出现得比较晚,都是百官的头头儿,同物异名罢了。这样回答靠谱吗?绝对不靠谱!

相,是相夫教子的相,现代人理解为“帮助”,其实这个字的本义是“看管”和“视察”。《尔雅》将“相”释为“视”,也就是“看”;《说文解字》将“相”释为“省视”,有“视察”的意思。

何谓“相国”?看管一个国家,视察一个国家,那是国君的大管家和代理人,是真正的百官之长。

而“丞”这个字,则是“辅佐”的意思。所谓“丞相”,本义是“辅佐相国”,所以最开始,丞相是相国的助理,相国大,丞相小,相国是总理,丞相是副总理。

如果不信,问问汉高祖刘邦就知道了。

刘邦即大位,手底下既有相国,又有丞相。

公元前203年,韩信破赵,被刘邦封为相国。那时候谁是丞相?萧何。韩信官大,萧何官小。

(韩信当过相国)

公元前196年,韩信谋反,萧何妙计安天下,帮刘邦除掉韩信,立了大功,《史记》是这么写的:“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刘邦听说韩信死了,派使臣加封萧何,让萧何从丞相升为相国。

(萧何本为丞相,升为相国)

萧何当了相国,丞相位置空了出来,那谁当丞相呢?大家可能猜不到,竟然是樊哙!没错,就是那个在鸿门宴上抱着生肘子大啃的狗肉将军樊哙。事实上,樊哙至少从公元前201年起就挂着“丞相”的衔儿,那时候韩信为相国,樊哙和萧何都为丞相,位居韩信之下。

(大老粗樊哙也当过丞相,位居相国之下)

西汉叔孙通制礼,文武百官朝见皇帝,排班次序是这样的:诸侯王在第一排,相国在第二排,太师、太傅、太保在第三排,丞相以及挂丞相衔儿的大将在第四排……

相国比丞相大,比丞相地位高,比丞相排名靠前,这不是刘邦的发明,而是至少从秦朝开始就建立起来的传统。秦始皇在位时,设相国一人,丞相二人,一个左丞相,一个右丞相,两个丞相都是相国的助手。

严格来说,秦始皇时还不叫“相国”,而叫“相邦”。邦就是国,国就是邦,相邦是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正式确立的正式官称,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历史人物,例如张仪,例如吕不韦,例如二桃杀三士的晏子,都做过相邦。西汉建国后,为了避刘邦的名讳,相邦才改为相国。当然,其他朋友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已经提到,无须赘述。

刘邦比秦始皇聪明,也比秦始皇猜忌,他吸取韩信谋反的教训,有时候故意空出相国的位置,只设丞相,不设相国(例如他临死之时);有时候故意空出丞相的位置,只设相国,不设丞相(例如高祖五年到高祖十年之间);有时候同时封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相国,相国下面又安排一堆丞相,让很多武将都挂丞相的衔儿。这样一来,像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单凭一个相国(相邦)或贵族世家就能掀翻整个朝局的局面,出现的概率就低得多了。


开周说宋


丞相、宰相、相国都属于古代朝代的官名,它因朝代的不同而称为不同,但它们的地位基本都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针对该问题“丞相、宰相、相国”的区别,我们首先应该对丞相、宰相、相国分别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1.丞相

丞相,是指皇帝下面最高的行政长官,其主要工作是辅佐皇帝管理政务的官员。丞相起源于汉朝,在西汉时设立为左、右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将丞相之职改为大司徒。丞相在这段时期长达220多年,在后面的朝代都有该职位,有不同的称谓。直至到了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之职。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斯、魏征、诸葛亮、曹操等人。


2.宰相

宰相同样是古代辅助君王最高行政长官的非正式通称。宰有掌握、控制之意,相有交接辅助之意。商朝为管理家务与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杀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

3.相国

相国,汉朝廷臣最高职务。战国时代称之为“相邦”,如秦国吕不韦。汉高祖时期,将其改为相国,最初有萧何、曹参担任。后代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敬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在不同的朝代也有其称谓。其代表人物:萧何、董卓、曹参等。



总得来说,宰相,不是具体职务,它只是最高行政长官的总称。但丞相和相国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称谓罢了。


内蒙古小寇


宰相是帝王身边最重要的人,其职责是辅佐帝王,处理政务,推荐人才,统领百官。正如司马迁《史记》中所说:“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得任其职也。”

丞相、宰相和相国之间,看似相近,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在秦朝和汉朝初期,相国和丞相同时存在,相国的地位高于丞相,像萧何,先是任丞相,然后才任相国的。至于宰相,中原大地上的历朝历代,就没有一个朝代和国家叫过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那个大臣叫宰相,周朝的宰相叫太宰,秦朝的宰相叫丞相、相国,那个佐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的著名谋士李斯,后来就当了秦朝的丞相。而那个在赵翼《陔余丛考》一书中所说,因痛惜赵国被秦国所灭,自己不惜残害身体,净身进入秦宫去激发秦始皇家族内乱的赵国公子赵高,也是在当了丞相后,杀尽秦朝宗室,最终导致秦朝灭亡的。汉末三国时期,曹操、诸葛亮都是有名的丞相。

唐朝的宰相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朝的宰相开始也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叫参知政事。后来,宋神宗无丰改制后,左相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叫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宋徽宗时,左相叫太宰、门下侍郎,右相叫少宰、中书侍郎,到了南宋,又干脆叫左丞相,右丞相。在元朝,宰相叫丞相。

由于在元朝后期,很多皇帝不理朝政,将权力委托于丞相,结果造成丞相权力过大,对朝局的稳定造成极大不良影响,为此,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特别是处置了宰相胡惟庸一案后,皇权与相权的争执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朱元璋一怒之下,取消了宰相一职,而宰相所管理的政务,全部分摊到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处理国家政务和大事的权力,就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的手中,这也是加强皇权的一招“妙棋”。

也可以说,明朝通过废除宰相,将决策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而行政执行权则交给了六部。然而,皇帝决策总要有商议讨论的对象,于是就有了以内阁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为主体的内阁,内阁开始只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后来随参政日久,权力越来越大,成为朝廷的行政中枢,也涌现了严嵩、张居正这样的权臣,但他们的结局都不够好。

朱元璋废除宰相一职后,中国古代史上从此再无真正名义上的宰相,清朝亦复如此。清兵入关后,仿明制,将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内国史院等内三院改称为内阁,设置内阁大学士,为名誉宰相。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成立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执行宰相职权,总揽军国大计,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俨然是朝廷宰相,但其权威,已与唐宋时期的宰相相去甚远而不能同日而语了。


帝国的脸谱


丞相、宰相、相国,有什么区别?我们分别来解释一下,它们的字面意义?下面只是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什么是丞相?

首先“丞相”在不同的朝代职能不一样,春秋一般称“相”设有“右相”和“左相”,战国称“相邦”,秦朝在相邦的基础上设置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避讳改“邦”为“国”称“相国”。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依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到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东汉末年曹操复设并任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元朝在中书省置丞相,明朝朱元璋废止。

什么是相国?

相国,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国,在当时又称相邦,在战国和秦朝统一六国后,廷臣最高的职务官名。上面也说到,汉朝建立以后,刘邦为了避讳,改“邦”为“国”称为“相国”。最早相国高于丞相,司马迁《史记》当中有《萧相国世家》和《曹相国世家》。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而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同时设立两个,比如右丞相,左丞相。

什么是宰相?

而宰相是中国古代对辅佐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官员的一种俗称,不是具体的官名。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国君身边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为“宰相”。在春秋时代比如祭祀、婚嫁、会盟等等,都有一个礼仪官,这个礼仪官被国王请过来当主持人,称作为“宾相”,“宾相”一般由儒家担任。后来,“宾相”逐渐由纯礼仪事务性的顾问,而蜕变为政治性的宰相;才从临时性的雇员,蜕变为国君专任的高级助理。不过中国正式官称上并没有“宰相”一词,宰相只是民间对皇帝身边最高行政长官的口语称谓。上面的丞相和国相都可以称为“宰相”东汉废掉丞相,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那么大司徒也可以看作是“宰相”。


谋士说


相国和宰相是古代中国最高行政长官,比皇帝低一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是代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处理国政的最高官职。丞相的官位和级别比相国弱低。


据资料记载,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到了秦朝就改称丞相,汉朝延续这一官职,东汉汉献帝时的曹操就是鼎鼎有名的曹丞相。后来的各个朝代也有称相国的,也有的以上大夫、大学士官位来替代相国。到了明朝,皇帝收回决策权,废除了丞相或者相国官位,改称首辅,清朝的军机大臣就是事实上的相国。


还有的朝代,皇后得宠,那么国丈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相国,也有的朝代,皇帝昏庸无能,权臣想篡位,常常自命相国,架空皇帝。


宰相是古代最高权臣的统称,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官位或职务,而相国或丞相在大多数朝代是一个具体的官职,是那个朝代官职最高的人,这三个官职不会在同一个朝代出现,只是在各个朝代的称呼不同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